“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为什么?

王蓄之 天下无疾

肝气负责的,是整个身体内的气机畅通。哪里的气不动了,或者哪里被邪气堵住了,总要有人站出来,帮助疏通才好。这个疏通的工作,主要就是由肝气来完成的,即所谓“肝主疏泄”。
现在肝气不足,疏泄的力量不够了,理论上,周身的气机,都可能会出现郁滞。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只不过,在所有的气机郁闭中,脾胃气滞,是肝郁最常见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正常状况下,每天的生命活动中,全身各处的气血,基本都是顺畅的。哪个部位一旦出现气血的郁滞,就不是正常,而是生病了。不过,有一个地方例外,那就是脾胃,或者说胃肠。
每天,我们都需要摄入饮食物。这个饮食物摄入的过程,和其他生理过程,有一个显著区别,就是饮食物在短时间内大量摄入,而接下来运化的过程,则是缓慢进行的。也就是说,自然状态下,饮食物每天都会在胃里出现几次堆积。类似的堆积现象,在肠道中也会出现,只是要把先后快慢的次序,反过来。
我们知道,气也好,血也好,又或者津液,在体内都是如环一般,周行不息的。绝不会短时间内,在某处先堆在一起,然后慢慢疏通;或者先是慢慢积攒,最后一下通开。所以,如果问体内气机疏通的压力,哪里最大?那就非脾胃莫属了。而疏泄气机,是肝气的责任。
换句话说,日常工作中,肝气在脾胃方面投入的精力,是最大的。反过来,脾胃对肝气疏泄的依赖程度,也最高。以至于,如果现在肝气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出现郁滞,接下来脾胃运化的功能,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出现异常。所谓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背后的机理,正在于此。
本文选自无疾学社主办“中医爱好者的成长家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