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计划经济可行吗?

文丨华仔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一种声音甚嚣尘上,他们认为大数据让计划经济成为可能。这里典型代表人物是马云和刘强东,甚至某些高校中的学者教授,也发文支持这一观点。
千万别小看了这一个问题,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问题,正如上个世纪米塞斯、哈耶克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计算的大辩论。
哈耶克虽然是当年反对计划经济的领军人物之一,但由于他坚持的不够彻底,给敌人留了一道口子。
他认为,计划当局可以利用数理经济学,用来描述市场经济「均衡」的那组微分方程,替代市场经济计算。但由于计划当局无法收集到那些每个人特有的,难以言传和交流的知识,从而无法做出合理的规划。
总之,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理论上可行,但基于技术上的原因,难以实施。
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以及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让人们认为在未来的某一天,哈耶克提出的难题,不再是问题。
也就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很容易地收集人们每时每刻的知识,以及通过超级强大的计算机做出计算,就能做出完美的计划。
对于以上论点,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驳。
首先,人的行动是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我们一切可得到的数据,都是历史数据,历史数据只能反映历史上人的行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对目的的评值是变动的,关于实现目的的最适当手段的想法也在变动,因此人的选择都是处于持续变动不居的状态中。
我们可以对未来行动中的相关情况及其可能的变化进行猜测,猜测的准确性取决于企业家能力。但没有一种猜测,可以在事前确保是百分百准确的。
其次,哈耶克强调的有些私人的知识、默会知识,从根本上说是没法言传、没办法交流的,更不可能用数据量化。
这些知识体现了智力的各种机能,它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领悟力、判断力。比如,眼光、鉴别力、趣味、技巧、创造力等。
再次,大数据背后是人的行动,大多数是在市场环境下,也就是是有财产权和价格体系下做出的。
一旦离开了价格体系、财产权,人的行动就会表现出异质。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就是:如果需要计划经济,就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获取数据;而要在市场经济下获取数据,就不能计划经济。
所以即使从哈耶克分散知识的角度,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也不足以让计划经济成为可能。
我们再来做个假设,假设技术高度发展,能获取市场所有的知识,比如:消费者内心的未来的价值表,市场库存,资源分布,那些不能言传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汇集起来。
是否这样,计划经济就可行了呢?米塞斯的回答,还是不可行。
米塞斯认为消费者的价值表是一些主观的排序,是一个序数的概念,但是要把它进行理性的计算,提供收益和成本标准的话,必须把它放在共同的货币价格单位中进行基数的计算。
如果没有私有产权,没有价格,是没办法做到这样的转化的。
所以米塞斯对计划经济不可行的论点是更彻底的。我们只需确定一个简单的原则,那就是财产权。而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没有财产权,没有价格体系,就没办法进行经济计算。
另外,企业中在利用大数据对客户的行为作出预测,并据此对生产销售作出调整,本质是一种企业家行为。
马云,刘强东所说的计划,也许指的就是企业作出的这种调整和计划。利用大数据做预测,依赖的是背后算法,而算法本身不具有必然性,而是一种有用的猜测。
比如张三经常在某购物网站购买奶粉,那么可以据此行为利用背后算法给他推荐一些儿童玩具、儿童启蒙书之类的,因为张三家中很可能有位宝宝。
企业利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预测,这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全社会的计划经济。
此计划非彼计划,这一点要区分清楚。
2020年03月16日

题图:Alexey Bogolyubov,Battle

上一篇:奥派经济学方法论简明问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