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第二节 降气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
【方剂】:苏子降气汤
【组成】:紫苏子、半夏各75g,当归45g,甘草60g,前胡、厚朴各30g,肉桂45g,生姜3片,大枣2枚,苏叶3g。
【功效】: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咳喘痰多,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属上实下虚者。]
【加减】: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加沉香以加强降气平喘之功;兼表证者,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加人参等益气。
【方解】:方中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三药助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上实。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以治下虚;当归既治咳逆上气,以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以增强温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散寒宣肺,共为佐药。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上为主,使气降痰消,则喘咳自平。
【方剂】:定喘汤
【组成】:白果9g,麻黄9g,苏子6g,甘草3g,款冬花9g,杏仁5g,桑白皮9g,黄芩6g,法夏9g。
【功效】: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属痰热壅肺者。]
【加减】:若无表证者,以宣肺定喘为主,故麻黄用量减少;痰多难咯者,加瓜蒌、胆南星等以助清热化痰之功;肺热偏重,酌加石膏、鱼腥草以清泄肺热。
【方解】:方中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症自除。
【方剂】:小半夏汤
【组成】:半夏20g,生姜10g。
【功效】:化痰散饮,和胃降逆。
【主治】:痰饮呕吐。呕吐痰涎,口不渴,或干呕呃逆,谷不得下,小便自利,舌苔白滑。[胃炎、内耳眩晕症及化疗后所致的胃肠反应等属痰饮呕吐者。]
【加减】:
【方解】:方中用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涤饮,又降逆和中止呕,是为君药。生姜辛温,为呕家之圣药,降逆止呕,又温胃散饮,且制半夏之毒,是臣药又兼佐药之用。二药相配,使痰祛饮化,逆降胃和而呕吐自止。
【方剂】:旋覆代赭汤
【组成】:旋覆花9g,人参6g,代赭石6g,炙甘草9g,半夏9g,大枣5枚,生姜15g。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胃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神经性呃逆、膈肌痉挛等属胃虚痰阻者。]
【加减】:若胃气不虚者,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强重镇降逆之效;痰多者,加茯苓、陈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方解】: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量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已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共成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剂,使痰涎得消,逆气得平,中虚得复,则心下之痞硬除而嗳气、呕呃可止。后世用治胃气虚寒之反胃、呕吐涎沫,以及中焦虚痞而善嗳气者,亦取本方益气和胃,降逆化痰之功。
【方剂】:橘皮竹茹汤
【组成】:橘皮15g,竹茹15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功效】: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加减】: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