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可选项才能拥有创造力 ——《飞奔的物种》│ 书海遨游 No.20014

书海遨游 No.21014

推荐指数:☆☆☆☆

   增加可选项才能拥有创造力   

——《飞奔的物种

原书阅读:203分钟

本文字数:1,768

本文阅读:5分钟

《飞奔的物种》,光看书名虽能猜到这里的物种是指“人类”,但对于飞奔其实还不是太能理解。

或者说人类的飞奔是来自于什么?用书中的语言回答就是来自“创造力”。这本书就是在“展示对突破本身期望的追逐是如何使人类拥有超凡创造力的。”

其实关于创造、创新的书已经有很多,那这本书的价值又在哪?

从我的角度总结一下,可以简单汇总成三点:

1、基本矛盾,人类对于现状和未来之间始终会存在的一个矛盾。

一方面是现状稳定性对于人类的重要,也是基于生物本能的一个反应。更甚的是,“如果我们做出的预测是正确的,那就可以节省能量。”生存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能量的管理,很多时候这种管理都已经不是意识层面那么简单直观。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很习惯去习惯一件事物,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新生事物很快就变成常态”。这也就是熟悉的重要性,我们会趋向熟悉任何事物。

另一方面是“人类向往未来,从不拘泥于现状”。虽然熟悉是我们的技能,同时“熟悉会滋生出冷漠”。“我们不想要完美的预测,意外之事才能吸引我们。”从表面上看这就是另一种想要。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及的“创造力”的起点。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也一针见血的指出,“违背期望才能产生幽默的效果。”

那人类到底要的是什么?其实这并没有答案。按照书中的说法就是,“大脑一直都在试图找到并维持利用已知和探索未知之间的平衡。”在这个平衡下才滋生了“创造力”。

2、基本原则,也就是作者总结的认知操作的三个基本法则:

扭曲(Bending),原版会被调整或扭曲到变形。

打破(Breaking),指的是一个整体被拆开。

融合(Blending),两个或者更多的素材会结合在一起。

当然这种说法也见过很多类似的,大家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在描述同样的事物。而对于我来说有两点特别收获,一个是作者提出的中介行为,即“一种经过深思熟虑而非简单根据命令而做出的行为”。“中介行为才是我们创造新鲜事物的原因,也是创造力的神经基础。”对于中介行为的觉察、甚至引导可以帮助引发更多的创造。

另一个就是对于环境的作用。当然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作者尤为的强调。“创造的行为只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是创造出来的物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仅有新颖性是不够的,还需要与社会产生共鸣。”创造力能否被看见,也许就要看在如何的环境下。“在人类历史上,新的想法扎根并生长于容忍失败的环境中。”

3、书中分享了几百个现实案例,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可以借此看到、学到很多创造力的经验,也不得不赞叹人类飞奔的样子极富创意。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的例子,“对海鞘来说,大脑是用来寻找、奋斗和做决策的,一旦海鞘安顿下来,它们的大脑就不再被需要了。”加上本杰明·富兰克林那句话,“如果每个人的想法都相似,那等于没人在思考。”这里让人值得深思的也许是,我们还需要大脑吗?

作为一名讲师来说,这些案例都是可以切实的帮助我更好的去演绎我要传播的内容。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对于教育部分的理念我也是高度认同的,即“课堂真正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将现有的原材料变成新的东西。”演绎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接纳乃至鼓励更多的创造力。

其实整本书就是在谈论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量:“认知灵活性”,也是在用案例和论证来松动大家的认知,增加更多的灵活性。借用作者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大自然巨大的成功却可归到一条原则:增加可选项。”创造力本身就是在增加可选项,是否可以在已经“熟悉”的世界里发现新的可选项,这将决定我们乃至整个人类的未来。

2021-3-16


作者:大卫·伊格曼
David Eagleman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