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无不言到“知者不言” ——《道德经全集》│ 书海遨游 No.20056
书海遨游 No.20056
推荐指数:☆☆☆
从知无不言到“知者不言”
——《道德经全集》
原书阅读:733分钟
本文字数:1,701
本文阅读:5分钟
随着这十来年看书习惯的逐渐养成,看的书越来越多,似乎慢慢发现大多是追着潮流看一些现代书籍,鲜有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随着思考的范围和深度越来越深,我会发现越来越多学科也好,知识也罢,有点万法同宗的感觉,也渐渐的绕不开老祖宗留下的一些东西。
其实这些书大多都应该在年少之时精读一通,但我那时只是被动的背了一些,背和懂还差十万八千里。也就籍此开始慢慢走上这十万八千里之路。
比如从《道德经》开始……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我蛮喜欢作者对于《道德经》的一些言简意赅的总结,“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而另一方面,“德是道的属性”。这的确会比较容易引发一些思考。也有不少的收获。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纠正了很多字的发音,发音不同其实指代的就会有些不同,相应含义也会相应有些差异。比如第五十三章的“唯施(yi)是畏”。
总体来说,等于是看一遍原本之后,再看一遍带“导游讲解”的版本。
所以这本书不单单是原本的81篇5,162字,更多是添加了作者的注释、译文、解析,以及针对每篇的一两个历史小故事。当然这类书在市面上很多,我只是选了本感觉还不错的版本一读。
无论读什么样的版本,最有收获的应该是来自《道德经》本身。我会把所有的翻译、解读都看成是一种塌缩,隐含着作者的主观论断,并不能代表老子本尊,甚至还有可能与老子的想法相左。
我会想到作为上篇《道经》三十七篇的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就已经定好了整本《道德经》的基调。其实再把道说的更“透彻”一些当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但同时我们理解的也一定和“道”有一定的偏差,这才是“非常道”的意境。
所以这类书其实不好写,作者也是蛮辛苦的。当然读者其实也不好读,因为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收获都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看《道德经》可以秉持这种态度,而看《道德经全集》也许就需要尽不信书才能有书。
而且读后我会有一些感觉,那就是《道德经》都是对的,都是好的,或者都应该这样。也许这是一种错觉,也希望是错觉。就比如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译成,“要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温饱。”也许“虚”更多的是一个中性词,用“净化”就感觉有些褒义了。
因为我会想到下篇《德经》四十四篇的开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是应该不德的,如果追求好坏,或者评判的话,那一定不是“道”在表达的东西。所以我希望这只是我还没有入道而造成的。
其实有几处翻译也会有类似情况。如果说信达雅是翻译的三个标杆的话,感觉作者的译本更注重在“雅”上面。再如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译成,“圣人永远没有私心。”,后面的解析部分又译成恒心。如果能更多用一些中性的描述我会觉得会更利于读者去理解。
我很喜欢作者一句话,“不与大道相合,就一定会有等级,就一定会走向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反应。”相应的如果能够没有等级,乃至好坏分别也就会朝向“道”更近一步。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最后我只想借第五十六章来总结一下,如何从知无不言到“知者不言”,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也许能更好的呈现这本《道德经》的真正内涵。
2020-11-21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