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史上最成功的抄袭
说起茶道,大家好像第一反应是日本茶道。日本人做事认真,一条道走到黑,任何东西在日本都能发展出“道”来。小到一碗拉面,几个饭团,大到能鼓动民众接受战争的武士道。
日本茶道
其实日本茶道并非原创,而是源于中国宋代的茶文化。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宋代的饮茶风俗,欣赏几件宋代茶文物,看看千年前宋人的茶文化是如何被日本接受,逐渐从承袭而演变成他们“原创”的。
我国宋代,饮茶用的是茶饼,有点类似现在的普洱茶饼。当时泡茶的方式是“点茶”。点茶时,将碾得极细的茶末投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略加搅拌后就可饮用。
在点茶基础上,宋人加入比赛元素,创造出一种被称为“斗茶”的娱乐。 “斗茶”也称“茗战”。这种娱乐在当时极为流行,从文人士大夫直至平民百姓,无不热衷。
斗茶前要先把茶碾碎,然后用筛子筛,茶末越细越好,这样入水后能漂浮起来,容易产生聚集的“汤花”,从而把茶色完美呈现出来。所谓“汤花”,类似现在咖啡上的拉花,只是拉花是人工,而“汤花”贵在自然。
斗茶的过程分四步:
首先是熁(xié)盏,就是把杯盏放在炭火上预热。北宋蔡襄说:“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第二步为调膏,往盏中挑入茶末,注入少量沸水,调和成浓稠膏状。
第三步为点茶,就是斗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往茶膏中再注入沸水。注水时,要求水从壶嘴中涌出呈柱状,注时连续,一收即止。今天在成都喝茶,还能看到茶馆伙计的注水表演,也许也是宋代遗风吧?
最后一步为击拂,就是用一种类似小扫帚的茶筅(xiǎn)搅动茶汤,使之泛起“汤花”。
斗茶的输赢主要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均匀度以及茶盏与茶汤相接处的水痕。汤花均匀、色泽鲜白为上品。汤花长时间紧贴盏壁而不退散,是为上好,称为“咬盏”,而汤花散逸较快,则称“云脚涣乱”。
“汤点瓶心未老,乳堆盏面初肥。留连能得几多时。两腋清风唤起。”
毛滂《西江月·侑茶词》
这首词描写的就是“汤花”之美,能品出一种梦幻的感觉?
宋代斗茶图
除斗茶外,宋代还流行“分茶”茶艺。分茶前,先将茶末煮至一定程度以培养汤花,然后注入茶盏,轻轻搅拌以欣赏汤花的各种变幻莫测。
透过宋人的饮茶方式,我们能感受到文雅精巧的文艺范儿显然是当时的主旋律,斗茶和分茶这种云淡风轻的文娱形式在宋代达到顶峰,从元代开始就不太主流了,元人更喜欢喝酒。明代时,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显然不解其中风情,认为团茶(茶饼)费工,太浪费了,废止了团茶,只允许散茶买卖,这种风雅在我国最终消失。
在此期间,日本几乎原封不动的把它搬回家里,之后宋代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光芒掩盖了湮没在历史云烟中的原创。但是,只要比对我国宋代茶文物、文献与日本茶道的器具和程序就能发现,两者是多么相似!
日本茶道用具
日本茶道
原创虽已湮没,但联系无法断绝。茶道千年前从我国传入日本,深受欢迎,各种宋代的茶道用具也被历代日本茶人追捧。部分最精品经千年传承,现已成为日本国宝。比如下面这件宋代建窑(福建窑)曜变天目茶盏,现深藏在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轻易不能见到。
它珍贵在表面的眼睛状斑纹(天目),从不同角度看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日本人认为它神秘的像宇宙星空。为何会形成这种斑纹?至今没有确定说法。一般认为是窑变所致。可惜在身为产地的我国从未发现有类似斑纹的建盏出现。甚至在建窑遗址,那数以亿计的残片里也没发现过类似斑纹。难道全世界就只有这么一只建盏窑变成这样了?那实在是太小概率的事件!
最近有专家猜测这种斑纹是人工所为,比如二次加热,听着言之成理,可也还只是一种可能接近事实的假说吧。
宋代建窑(福建窑)曜变天目茶盏 宇宙般神秘的斑纹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细看宋代茶盏,黑色,壁比较厚,这其实是为了配合宋代点茶设计的。
蔡襄《茶录·茶盏》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清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赵佶《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
这明确说出了宋代茶人对一个好茶盏的要求:
首先要黑,因为茶色是白的,黑白对比,能突显出茶色之美。
其次壁要微厚,因为点茶前需要预热,薄了容易烧裂,而且壁厚可以保温,一次预热后可在一段时间内随取随用,非常方便。
最后要有深度,杯底小些,杯口要大,有深度容易打出汤花,杯口宽方便击拂。
2016年9月15日,佳士得拍卖公司在纽约拍卖了一只宋代茶盏。成交价接近8000万人民币!这是一只南宋吉州窑(江西吉安)的茶碗,因为釉面有类似油滴的花纹,所以又称“油滴盏”。
千年前发源于我国宋代的茶道,在日本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现已成参天巨树,它受欢迎的程度?市场用价格告诉了我们。
南宋吉州窑油滴盏
2016年9月15日 佳士得纽约拍卖
售价近8000万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