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明朝时的银川竟然有32处市集53个公园!
图 丁洪俊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军徐达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走,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后,元朝在北方的残余势力仍很强大,明军暂时无力据守宁夏银川地区,故在洪武三年到五年间,把兴州、灵州和宁夏路等地的百姓,迁往西安一带,在宁夏北部银川平原造成无人区,以为防御地带,四五年后,随着明军力量的加强,人口陆续得以迁回。洪武九年(1376年),朝廷命长信侯耿炳文弟耿忠为指挥,置宁夏卫,归陕西都司管辖。又从中原及江南调发军民移居宁夏,其中以吴越之人居多,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生活习俗也具有“江左之风”。建文四年(1402年),蒙古鞑靼、瓦刺各部日渐强大,成为北境大患。明廷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万里边防线上,先后建立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偏关及固原等九个军事重镇,总称“九边”。宁夏地区占有两镇,其中宁夏镇就在今银川市。宁夏镇在防区内常驻军队,总镇下设卫所,根据“分地防御”的原则,负责境内边墙、城堡和墩台和修筑,在划定的范围内,形成一套防御体系。
宁夏总镇,除直辖镇城的宁夏卫、宁夏前卫、左屯卫、右屯卫和中屯卫外,辖地又分五路,即南路邵岗堡(今属永宁县)、北路平虏城(今平罗县)、中路灵州(今灵武市)、西路中卫(今中卫市)及东路后卫(即花马池,今盐池县)。合计七个卫。每卫各五个千户所,含有百户所、总旗、小旗(按明朝军事编制: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外加灵州和兴武营(今盐池县高沙窝乡)两个守御千户所,及宁夏群牧千户所(在今同心县韦州),共有三十八个千户所,原额应有军士四万二千五十六十人。(图5:明代宁夏镇城图)
明正统九年(1444年)七月,刑科给事中侯臣从陕西宁夏回京,奏称宁夏故城周回仅9里,城中人口繁众,应该按旧址扩建新城。十月,朝廷下令拓修宁夏镇城,经过大规模的修复扩建后,明代的宁夏镇城郭高3丈5尺,基阔2丈。环城引水为池,池深2丈,阔10丈,水四时不竭,产鱼鲜菰蒲。镇城有6座城门,东曰“清和”,西曰“镇远”,北曰“德胜”,南曰“南薰”,西南曰“光化”,西北曰“振武”。城门之上各建城楼,城墙四角均建有角楼。清和门、镇远门、光化门、振武门之外建月城,南薰门、德胜门外建关城,称为“南关”“北关”。南关门曰“昭阳太平”,北关门曰“平虏庆府”。另外还有85座悬楼,70座铺楼。整个城郭的门楼、角楼及悬楼、铺楼之设达171座之多。
图 丁洪俊
据《乾隆宁夏府志》记载:为了解决镇城内的用水问题,明永乐二年(1404年),宁夏总兵何福“开窦引水入城灌园,周流汲饮”。在城内开凿了东南小渠、西南小渠、西北小渠。
镇城内有庆藩王府10处,即庆王府(亲王府)和郡王府之真宁王府(在今银川电视台址)、弘农王府(在今宁夏宾馆址)、丰林王府(在今百吉大酒店址)、巩昌王府(约在今工艺大楼址)、寿阳王府(在今步行街南段西侧)、延川王府(约在今富宁街南段)、华阴王府(约在今民族南街电力宾馆址)、蒙阴王府(在今解放西街中医院址)、镇远王府。
其中封藩宁夏的庆亲王朱栴的府邸最为宏伟。庆王府萧墙高1丈3尺,周回3里。原址在今新华东街以北,解放东街以南,中山南街以西,朝阳街以东这片街区。王府座北朝南分建棂星门、端礼门、承运门3座,府内有承运殿、后殿、宗庙、迎薰阁等建筑。镇城内还建有都察院(今解放西街怡园址)、太监宅、帅府、总兵官宅(俱在今银川第一职业中学址)、公议府、按察司(在今玉皇阁北街南段东)及宁夏五卫等30多处公署、卫所和官邸。镇城内建有文庙、儒学(俱在原银川二中址)、书院、射圃、演武教场(在今北京路国际饭店址)等修文习武的场所及坛台祠祀、庙宇寺观20多处。为生产军事装备,在镇城内设官营作坊“杂造局”,集中240多名工匠,制造盔甲、腰刀、弓箭等军事器械。
明代宁夏镇商业兴盛,镇城内有熙春、毓秀、泰和、咸宁、里仁等32处街坊市集,各种商品琳琅满目。
当时的宁夏镇,还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园林城。镇城内外建有丽景园、金波湖、南塘、小春园、静得园、寓乐园等53处景观。其中建于东门外的丽景园,是庆王朱栴的私家园林,规模宏大,风景绝佳。
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丽景园北的金波湖,“垂柳沿岸,青荫蔽日,中有荷芰、画舫荡漾,为北方盛观”。在南薰门外红花渠西南的南塘,“周方百亩,菇蒲苹藻、鸥鹭凫鱼杂然于中,泛以楼船,人目之如西湖,居民喜为乐土。”
图 丁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