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石雕艺术赏析
1,清西陵帝陵的布局大致相同,每个陵墓的南端均是一座由汉白玉砌的石拱桥。桥上的护栏,桥头的石兽,桥体的方方面面的装饰雕刻都十分精细。图为从五孔桥远眺崇陵。
中国的石雕艺术起源很早,从万里长城的建造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凿的敦煌石窟等,直到十三陵,清朝的东、西二陵……在宗教、建筑、园林、陵园等,独树一帜。中国石雕主要是指以花岗石、大理石、汉白玉等天然石料,从其用途上看,一部分是用于建筑构件和装饰,如台基、柱础、栏杆、牌坊等。
1978年去清东陵,参观乾隆裕陵地宫时就有过。地宫内精美的石雕,有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有专家说,清东、西陵是一部用砖、木、瓦、石写就的清王朝盛衰的历史。皇家陵园内大量的优秀建筑精品,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水准,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成就。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从崇陵的五孔桥桥拱顶部的装饰可以看出,工匠们对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细致有序,凝聚了当时建筑师的才智。
3,中国石文化丰富多采,涉及到人们的方方面面。帝陵陵前石拱桥的汉白玉石护栏,其造型并不复杂,但建造者,仍在局部造型处刻上装饰线条和简单图案。
4,陵前的石拱桥的桥面两侧安装白石栏杆,其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小巧玲珑。
5,过了石拱桥,帝陵石雕群中排在最前的是望柱。望柱类同华表,是求吉祥的柱型石雕。一般来说,望柱为东、西一对,柱顶部刻有各种图案,装饰也十分讲究。
6,我国石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这些雕刻品大多为无名石匠所作。千百年来,它表现了民间工艺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创造力。图为崇陵望柱上的祥云雕饰。
7,狮子本不是中国土生的动物。相传到东汉,西域琉勒国才送来第一头狮子。古人以狮子为“百兽之王”,可镇百兽,能辟邪护法。图为陵前望柱石栏上的石狮装饰。
8,清代帝皇的陵墓和他在位是的宫殿建筑一样,在隆恩殿前后也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同样雕有蟠龙、凤凰及海浪和流云的“御路”。
9,穿过崇陵隆恩殿,在二柱门正中的神道上面,有五个由青白石雕刻而成的器具,这就是石五供。石五供是由两个烛台、两个花瓶和一个香炉组成。
10,清陵的祭台分上、下两部分。下为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图为崇陵石五供须弥座上枭的雕刻,其图案象征着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
11,束腰,明清家具部件名称。在这里是指石五供须弥座上枭与下枭之间的部分,束腰部分有八仙、八宝图案,所刻器物是用其谐音表示吉祥。
12,石五供是帝皇陵墓所用的象征性祭品一般摆放在明楼前,石香炉为五供之一。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
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是本人于2007年9月,随单位组织的活动中拍摄的,所用相机为SONY卡片机。除了嘉庆帝的昌陵外,我们游览了其他三个帝陵。可能是应为崇陵的地宫已经打开,旅行社先安排我们参观了崇陵,我的介绍也就按我们游览的顺序推出了。
崇陵是光绪皇帝的陵墓,也是我国最后一座帝王陵墓。光绪帝名载湉,爱新觉罗氏。其父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醇亲王,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光绪驾崩时,陵还未建,他的棺椁只得暂安故宫,1909年3月才迁往西陵行宫停放。虽然北京至西陵当时已通火车,但光绪棺椁仍用人抬。北京至西陵行程240里,抬杠夫每天分为60班,每班128人,经过四天三夜,才抵达。直到1913年,光绪的棺椁才正式安放于崇陵地宫之中,此时清皇朝已被推翻。
西陵中泰、昌、慕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盗。崇陵等墓均曾被盗,陪葬物已然流失。目前崇陵地宫已被打开,成为博物馆。
2,崇陵其规模虽没有大碑楼、石像生等神路建筑,却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其特色。
3,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崇陵也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图为崇陵的牌楼门和碑亭。
4,崇陵是光绪死后,开始修建的,到清朝灭亡时尚未建成,后由大臣梁鼎芬向逊清遗老捐集款项继续修建,得以完成。图为拥有五门的崇陵牌门楼。
5,图为崇陵的隆恩门外建筑。隆恩门是陵区前后两大部分的分界和门户,隆恩门前面的建筑分别坐落在神道正中与神道两旁的广场上,隆恩门后面的宫殿式建筑群则由一道宽厚高大的朱红围墙包围。
6,崇陵三座门,又称三座琉璃花门、陵寝门,是前朝后寝的分界。陵寝门内由南向北依次有二柱门、石五供、祭台、方城、明楼,高大的方城明楼是陵寝的最高点。
7,崇陵石五供。清陵的祭台分上、下两部分。下为供座,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台上居中置香炉一樽,两侧各有花瓶、蜡台分列,计三种五件供品。
8,崇陵地宫已对外开放。崇陵地宫曾被盗掘,光绪皇帝的棺椁被用刀斧凿成一个大洞,隆裕皇后的棺椁盖也被撬开,地宫内随葬物品被洗劫一空。如今经过整理和修饰,已正式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9,地宫雕有装饰图案的门框。崇陵地宫建筑,共有四道石门、九座券。门楼、门垛、门框、门簪均用青白石作原料,雕有瓦脊、瓦垄、花瓶等图案,
10,崇陵地宫虽规制并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银之多也是相当可观的。墓道有四重石门,每重门由两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各有菩萨浮雕一尊。
11,尽管清廷的遗臣为修建崇陵费尽心思,墓道的四道玉门上均有菩萨保佑,可1931年军阀混战时期,一伙兵匪盗掘了光绪崇陵地宫,多数随葬品被劫走。
12,崇陵墓道有四重石门,每重门由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萨浮雕一尊,菩萨头带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莲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门上,护门念经。
13,崇陵地宫墓道全长63.19米,是无梁无柱的石拱券式建筑,共有四道石门、九座券。每重门由两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
14,光绪和隆裕的陵寝。从图8中大家可以看出,我进入地宫时还有一队旅游者在听导游讲解。等我拍完这张陵寝后,回过头来,整个地宫里只有我一个人在里面。显得特别的阴森森的。
15,明楼下的崇陵隆恩殿,其构架用质地坚硬的铜藻、铁藻木建成,有铜梁铁柱之称;特别是殿内四根金柱采用沥粉贴金的盘龙装饰,为清帝陵的独到之处。
16,崇陵明楼远眺。登上崇陵明楼,四周山峦蜿蜒起伏,层峰叠翠,景色迷人。陵墓的各个建筑也保存得十分齐全。清西陵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种最齐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
17,崇陵宝顶。崇陵宝顶下便是地宫,宝顶四周有围城一座。崇陵地宫被盗,盗墓者就是从宝顶往下挖掘得。至今在地宫里仍然留有当年盗墓者进入墓室得残迹。
18,珍妃瑾妃墓。崇陵之东1公里处建有崇妃园寝,葬着光绪帝的妃子瑾妃、珍妃姐妹俩。珍妃是光绪宠妃,支持光绪实行变法。图中左侧为珍妃墓。
19,崇陵东侧的珍妃墓。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逃奔西安,行前令太监将珍妃推入紫禁城内井中,第二年才将尸体捞出,葬在京西田村,后移葬崇妃陵。
清西陵,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墓均在辽宁盛京(今沈阳)。从顺治起,历代皇陵都安放到河北遵化的清东陵。雍正的陵址本也选在清东陵,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风水先生认为,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也十分中意,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又离北京较近,尤其是距离出产石料(修建皇宫和陵墓所需用的汉白玉石)的曲阳县非常近。
雍正的泰陵,位于永宁山主峰之下,始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自建泰陵之后的一百八十年间,清西陵的皇陵规模越来越成规模,成为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
由于游览时间有限,三个陵总共的游览时间也就是不到三个小时。加上随大部队浏览,许多精彩景点都没拍到。所以大家看到也就是非常有限的内容了。
2,泰陵三路三孔桥和谥号碑亭。在整个清西陵陵区,其中规模最大的雍正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泰陵的东西两侧。
3,清西陵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在中国皇家陵寝建筑中绝无仅有。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帝陵。图为泰陵三路三孔桥栏望柱上的龙饰雕刻。
4,泰陵三路三孔桥桥身护栏的望柱柱头上,雕有龙凤两种不同的图案,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图为石桥护栏望柱上凤饰图案。
6,泰陵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底座的汉白玉围栏雕刻精细,图为负责排水的龙的九子之一。
7,泰陵,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图为泰陵隆恩殿前“御路”石阶是一块刻有龙凤图案的雕石。
8,进入隆恩门的第一层院是一个砖石漫地的庭院,大小不等的五座建筑,整齐地排列在广场的正中和东西两侧,隆恩殿是陵区主体建筑之一。图为站在隆恩殿上看隆恩门内景。
9,隆恩殿,又称享殿,面阔五问,进深三间。殿内有三间暖阁,中暖阁设神龛,供奉帝、后的牌位。图为泰陵隆恩殿前铜鼓上狮子戏彩球雕饰之彩球。
10,清西陵泰陵隆恩殿内四根明柱沥粉贴金,天花板上的彩绘鲜艳夺目,地面以“金砖”铺漫,仍保持着原初风貌。图为隆恩殿月台铜鼓上的狮子图案。
12,泰陵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重檐歇山黄瓦顶,木结构卯榫对接。明柱沥粉贴金包裹,殿顶有旋子彩画,图为装饰有雕龙的渡金殿门。
13,泰陵隆恩殿建造精美壮观,梁枋装饰金线点金,枋心彩画“江山统一”和“普照乾坤”,色彩调和,殿宇金碧辉煌。图为刻有凤凰雕饰的渡金殿门之一。
14,泰陵隆恩殿里面摆着龙椅和雍正画像。细看那龙椅,虽仍有些金光璀璨,但更多的是腐朽和冰凉,雕龙粉饰的靠背扶手透着些许生硬,难以想象端坐其上的人会有多舒坦?
15,泰陵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2.5公里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图为隆恩殿后的二柱门和方城明楼。
16,图为清西陵中泰陵的方城明楼。方城即宝顶前的方形城堡式建筑,长宽各20.55米,高15.4米。方城上建有明楼,明楼内竖石碑,明楼后即为埋葬皇帝的地宫宝顶。
17,登上泰陵明楼,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以雍正的泰陵为首的十六处古建筑群点缀于青山碧水间,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气势恢弘,若隐若现。
雍正虽在永宁山修了陵,但他的儿子乾隆非常崇拜祖父康熙,而在东陵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陵墓(他的地宫也被挖掘开放了),可又不愿父亲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而下诏:今后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按照这个意旨,乾隆的儿子嘉庆就安放到西陵,昌陵便是嘉庆的陵墓。
封建社会的诏,原本是“圣旨”都得照办的。可到了嘉庆的儿子道光,本应葬在东陵吧,但他在为先死的皇后建陵后,出现地宫渗水,道光认为不吉利,而决定迁移到西陵。
其实还有一位没有按“隔代埋葬”的诏办的,那就是同治帝的陵。道光的儿子咸丰确实是葬在了东陵,可咸丰的儿子同治,年青丧命,由慈禧太后做主,仍然安放到东陵,可见那个时候慈禧的权力之大。再后来,光绪的墓,之前已经介绍了,那就是清西陵的崇陵。
慕陵,位于清西陵的昌陵西15公里处的龙泉峪。该陵没有方城、明楼、大碑亭、石象牲等建筑,但建造得很特殊。
2,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图为慕陵隆恩殿楠木立柱。
3,慕陵的隆恩殿平面略近方形,与东西两侧殿之间各施隔扇,外绕走廊,这在清代九座帝王陵寝中是独一无二的。图为大殿台基“御路”的龙飞凤舞雕饰。
4,龙是中国人营构的理想化动物形象,到了汉代,龙又逐渐与皇权联系在一起,元明以后更有甚之。这个龙头雕刻,是慕陵隆恩殿“御路”龙凤雕饰的局部。
6,慕陵的隆恩殿和东西配殿,三座建筑木构架均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殿内外均不施彩绘,而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十分典雅肃穆。图为隆恩殿雕花窗棱
7,隆恩殿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有龙。道光认为,东陵皇后地宫的浸水,是因群龙吐水而致,这把龙请上天,在它们在天上争水就不往地宫吐水了。
8,慕陵三座门石柱下的石兽。慕陵的三座门与其他陵的琉璃三座门不同,而是一座用汉白玉砌成的牌坊式建筑。图中石兽石是被压在“牌坊”石柱下的镇邪图腾。
9,慕陵在选址时选择了高平之地龙泉峪,并根据“总以地臻全美为重, 不在宫殿壮丽, 以侈观瞻" 的宗旨, 鉴于地势的限制, 道光的慕陵不设明楼。
10,拾阶登上慕陵的宝顶,只见圆形宝顶直接建在隆恩殿后面的方台上,无方城明楼。陵园外无圣德神功碑楼。但四周景色依然是山清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