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要趁早?吴晓波:7个钱包也要掏空,冯仑:过去20年或适用
以前买房,无论是刚需还是炒房,都被混在了一起,实际上对刚需购房者是不公平的,但是后来逐渐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渐渐地,随着这个定位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得到贯彻落实,其实市场在发生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在更新。
也就是说,买房是一定要区分买房的用途,如果是刚需自住,其实可选择的余地就更大一些,如果是炒房,其实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打起了游击。
有一句话非常有名,出名要趁早,很多专家也喜欢引用到房地产,买房也要趁早。这句话对不对呢?我认为当然对。但是还有个前提,如果你有钱的话,当然早买早好。可是现实中还只是少数人可以这么有底气,很多人是没资格的。想趁早却只能是有心无力。
于是就有专家提出,为了买房,什么都要豁出去。比如,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曾经提出,如果说要结婚,小夫妻俩上面的六个钱包都能起作用,父母算一个钱包,爷爷奶奶一个钱包,姥姥姥爷一个钱包,爱人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和父母,这六个钱包凑在一块儿能够帮着支付首付的话,“我建议还是买房好。”
虽然我深知,樊纲讲这句话的时候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工作稳定而且有大家庭的支撑,否则建议租房住。但是很多人只喜欢引用他后半句,所以也招来各种非议,可以理解,因为后半句对某些炒作的人最有用。我们的舆论总是喜欢断章取义或者总是喜欢选择性听取,这就造成理解偏差,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
六个钱包买房,难道老人就不养老了吗?这可是除了一对年轻夫妻,剩下的可都是棺材本啊!难道人生只为一套房而活?
而另一个专家的话更残酷,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投资本来就是反人性的。关心房价的人,现在越觉得贵越应该多买两套。因为如果你嫌贵,十年以后更不会买得起。也就是说,为了买房为了投资为了赚钱人性可以不当回事?
他们俩的话都是老段子了,最近房地产开发商大佬冯仑和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来了一场辩论,围绕“年轻人真的应该趁早买房吗?”的话题展开讨论。
冯仑观点鲜明表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趁早买房,实际上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在买房。如果买房自住,只要量力而行,任何时候都对的。如果不是自住,还要兼具投资,这句话就越来越不对了。在过去 20 年(趁早买房)没有问题,但今后的 10 年 20 年,过去的逻辑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中国比较大区域内,差异性可能越来越大。
但是吴晓波还是对那些买房吃力的人喊话,不动产实际上是给自己的一个压力,把未来赌进去。所以有 6 个钱包,(哪怕)有 7 个钱包,也把它掏空了。
真的要这么狠吗?或许吧,因为管清友不是说了吗?投资是反人性的。可是我想说,虽然房子兼具自住和投资属性,但是首先居住才是第一本能,其次才是投资。如果本末倒置,这种反人性就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合常理的,更是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显然我们不是别的国家,从房住不炒就可以看出来,房地产将回归居住属性,从各种政策的引导也是如此。
他们讲的是资本的事,但我想说,房地产绝对不是这样,有些人生在中国,却总是拿外国那一套来忽悠老百姓,首先是居住,尊重每个人的住房权利和尊严,这是我们的国家,否则不可能大力发展保障性质的住房。
过去这么多年,我们的教训很深刻,为什么老百姓没钱了呢?此前就有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家庭更偏好买房,住房资产占比高达77.7%,接近8成,是发达国家家庭住房资产占比(34.6%)的2倍之多。
他们不仅透支的是未来自己养老的钱,还包括父母的钱,所以,该买的已经买了,无力买房的照样不行。我相信,未来通过政策的持续性,房地产市场会持续稳定下来,加上各种保障性住房产品的落实,百姓住房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百姓消费问题也会逐步解决。
如果还抱着过去买房即大赚的心态显然不合适,如果是刚需当买则买,至于要不要趁早买房的话题其实也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之所以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趁早,没钱也要上,是基于过去房价大幅上涨的趋势上,如果今天不把房子买了,担心明天会涨得更快更高,但是这一切的逻辑在发生变化。
所以,可以想见,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下,让所有人都都能够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所以年轻人,可以给自己定一个买房的目标,给自己适当的压力也没关系,但是千万别被某些鸡汤给毁了。
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无外乎是卖房子的,或者说是希望你们能够持续为他们过去所谓的成功买房经验摇旗呐喊,好让他们的房子将来升值更好卖出去。否则,你告诉我,他们是真的为你好?如果你听一半或许你也能赚钱,如果全信你就毁了。
记住,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没有哪个与你毫不相干的人值得你完全信赖,无外乎是在炫耀自己的观点,包括冯仑包括吴晓波当然也包括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