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智慧:做决策很难?资治通鉴告诉你做决策的三点要素
楚汉相争,刘邦屯兵成皋,楚军数次切断汉军粮道,汉军面临断粮风险。刘邦有点焦虑。刘邦这个人很有领导艺术,他遇到难题,从不自己苦思冥想,乐于跟手下商量,让别人出主意,他来拍板。
所以刘邦和谋臣的句式一般如下:
刘邦:####,为之奈何?
谋士:######。
刘邦:善!
这一次,面临断粮危机,刘邦找来郦食其商量对付楚军的办法。
郦食其这个人,与其说他是谋士,不如说他是个说客,是个外交家。他口才一流,忽悠人的本领高超,但策划能力这方面,还有待检验。郦食其是个读书人,了解历史,面对刘邦提出的这个大问题,他从历史中找到了解决方法。
郦食其说:当初商汤讨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均对其后人进行了分封。这使得商朝、周朝都能享国长久。秦国灭了六国,对六国之后没有进行妥善的分封安置,所以秦国很快就灭亡了。如果陛下您能复立六国之后,那他们必定会感恩戴德,尊您为霸主,这种形势下,楚国也只能跟随潮流,向您朝拜!
刘邦还是从善如流,说:善! 赶快去刻印,刻好了,你就拿着印章去分封六国之后。
不得不说刘邦十分“善断”,只要谋臣的话有点道理,听着让他有点兴奋激动,他就立刻下令,采取行动。
章子还没刻好,大谋士张良来拜见刘邦。刘邦见了张良,很高兴,正吃着饭呢,连忙把张良叫道跟前,边吃边兴高采烈的把郦食其的计谋讲给张良听。讲完还得意的问张良:这计划怎么样,不错吧?
张良表示:这是谁给出的馊点子,照这么办,陛下大事去矣!
张良做了详细的论述,连说了“八项不可”,总结一下就是:商汤、周武分封夏桀、商纣之后,是因为他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具备了随时置对手于死地的实力。天下平定,才考虑渔民休息,安抚人心,示以太平。现如今,项羽正强势,战局还没有取得主动,立六国之后,他们说不定反而会投靠项羽,这是自己给自己树立敌人。况且,跟随刘邦出生入死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抛家舍业,无非是为了凭借战功,得以裂土封侯,荣归故里,如果复立六国之后,他们裂土封侯的理想就破灭了,就会回到故乡侍奉六国之后去,没人跟刘邦打天下了!所以,断断不能复立六国之后,留着那些土地,封给那些立功的人才对!
刘邦听完,吐出正在咀嚼的饭,大骂郦食其:腐儒险些坏我大事!
要说郦食其的建议其实是有例可循的。当初陈胜吴广首举义旗,张耳和陈余也来劝陈胜赶紧复立六国之后,陈涉没听,很快灭亡;郦食其也劝刘邦复立六国之后,刘邦到底该不该听呢?
看似相同的事例,是否能做同样的决策呢?该如何分析呢?资治通鉴中,阐述做决策的三点要素:形、势、情。
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
势者,言其临时之宜、进退之机也;
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
这是说,需要决策时,先考虑形,即从整体上分析计算得与失的概率;然后分析势,即对具体情况要灵活应对,对进与退的时机要随机应变;最后要考虑情,即落实人的心理状态。从整体局势,到局部变化,再到人心士气,层层深入,细致考虑才行。
再说回张耳陈余劝陈涉复立六国之后,与郦食其劝刘邦复立六国之后,两者不同之处,即在于得失不同。陈涉起兵的时候,天下都志在反秦,所以复立六国之后,对陈涉来说,是增加自己的党羽势力,给秦国树立更多的敌人。并且那时陈涉也并没有攻下多少地盘,封六国之后,是把本就不属于自己的地盘给别人,这是给别人虚的恩惠却能得到实在的回报。
但对刘邦而言并非如此。楚汉相争,天下诸侯未必都是想灭掉项羽的。复立六国之后,他们有可能会投靠项羽,成为刘邦的敌人。并且,刘邦拿自己已经攻占的土地封给六国之后,这是图了个虚名然而会面临实在的祸患。
这就是所谓的,同事而异形!事情差不多,但得失趋向大不相同,所以不能照搬照抄!
再举一例说明,同事而异势下的决策。秦国围攻赵国,大将宋义按兵不动,想要让秦赵交战,待其两败俱伤时,坐收渔翁之利。宋义模仿的是卞庄刺虎的案例。卞庄想要面前有两只老虎正在厮杀,卞庄等两只老虎两败俱伤之际,挥剑斩杀两只老虎。
这二者又有何区别呢?宋义的做法,如果在战国时代,是行得通的。因为那时的形势是,具体的某一项战役,不会决定两国的生死命运,都有回旋的时间和余地,所以可以等待时机,伺机而动;但巨鹿之战并非如此,这是生死之战,赵国一旦失败,就再难恢复,而且秦军因此会声势大振,这对反秦势力使极大的震慑,根本不能冒这样的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同事而异势!形势不同,变化不同,即使看起来都是坐收渔翁之利,但那种千钧一发的紧迫性,是不一样的!
最后再举一例,说明同事而异情下的决策!韩信能指挥出背水之战以少胜多,但是刘邦在彭城之战时,士兵也是背水作战,士兵们却被逼的跳入河中。为什么呢?因为赵国士兵们有退路,韩信的士兵没有退路,只能拼死一搏;
刘邦攻占彭城之后,日日饮酒作乐,士兵们也安逸享受,求战心理不稳固;而项羽的楚军得知首都被占领,都义愤填膺,急于挽回败局,无惧死亡,力求一胜!因此他们能击溃没有心理准备的汉军。 关键时刻的心理状态、士气、心情、坚定与否、散漫与否,都是不同的,这决定了战斗的成败!
这就是所谓的,同事而异情!
资治通鉴里,对决策的讲述,可谓是非常深刻到位了,形、势、情,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历史事例看起来那么相似,做决策的人却做出不同的选择。同事而不同形、同事而不同势、同事而不同情,怎么能照搬照抄呢?
做决策是件大事,也是件难事,历史上常将“能谋善断”作为一个人能力的高级评价,但实际上,谋和断,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兼备。唐朝有两个人,被称作“房谋杜断”,是说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善于决断,而李世民充分调动两人的才能,开创贞观之治。刘邦其人,就是善于决断,而他能充分调动起他的谋士的积极性,因为他总能对他们说:善!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