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寄情——赵晓华艺术作品的东方诗意美
赵晓华,号逸之。198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并留校任教。现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壁画学会常务理事。
《石宝寨的传说》、《舞台·角色》、《山村轶事》、《古韵新声》《唤起工农千百万》、《乡韵》、《霞》、《采莲》、《天蓝蓝》等多幅作品参加全国及省级展览并获奖。有多篇论文及作品在国家中文核心专业刊物﹑专业教材上发表。多次参与大型壁画和雕塑的设计制作
出版专著《目识心会》,个人画集·中国美术家——百家画库《赵晓华国画作品集》,江苏省美术家精品集·《赵晓华素描作品集》,《逸之扇画集》《赵晓华水墨作品集》等。
《天蓝蓝》赵晓华 尺寸:200cmx520cm 2019年 材质:布面丙烯
炊烟连云
绘事札记一
文/赵逸之
随心所欲,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境界。然而要真正达到和把握住这一境界,却非易事。
随心所欲,并非只是任凭感觉,不加辨析的渲泻,也不是儿童那样的天真,把看到的物体不知所云的幼稚再现,更不是不论美丑的情绪发泄。它是主观思想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激情的表述,是一种理智的冲动。
舞台.角色
草亭独坐听山风
它必须克服两大难点:一,被物质的表象所迷惑,二,应用技巧的能力。
第一个问题,非得在学识修养方面下功夫的,第二个问题,则是基本功夫的苦练了。细细想来,两者是缠绕在一起的。学识要依靠技能来展现,而技能的提高则离不开学识。
庄子的解牛“神游”是随心所欲;吴道子的三百里嘉陵江山水图一日挥就是随心所欲:东坡画竹也是随心所欲。
我画画,
在于营造一种东方诗意的含蓄,
在造型上力求简洁轻松,
在笔墨中表达灵巧氤氲,
最终传达我的心境。
从传统中脱出新时代的气息,程式的藩篱必须不断的打破,新的精神之路才能畅通无阻。拆除程式化的栅栏,抛掉精神的枷锁,去不断呼吸新鲜的空气,是我的另一个追求。
乡村社火
莲叶何田田
清秋
黑白灰创造的空间,时而有序,时而无序,相互发生的撞挤与冲突,形成的对立与统一,使作品有了看头。一览无余,是艺术之大敌。有时的两难使我回味其间不能做答倒反而有了点意思,“眼花缭乱”也好,“平澹简远”也罢,对于视觉的冲击,各有不同,艺术的本质在于精神世界的超越。
横竖点抹间,心之所鹜,真情所至。艺术讲“真”,要去除世俗杂念,“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强调作者的主观精神在客观物质面前的主观作用,而经过主观反映出客观的精神,则与老庄:“物为我化,物我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
塬上金风
赤峰平地起
水殿清香 168x34cm
绘事札记二
文/赵逸之
〇 关于笔,我个人认为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毛笔定性了中国水墨画。笔之神魅,举世无双。
中国的老祖先发明创造了毛笔这一特有的书画工具寄托感情,表达心境,传递文明,修养身心。在漫长的实践中,完善其特有的审美形态。犹如神器,充满玄机。
亭外烟霞
层峦百丈图
山村古韵
笔的写、勾、顿、厾、皴、挫、点、拂、曳、斫.......形态万方。四顾案头,何物能及!
笔的巧、拙、生、秀、敛、放、浑厚、飘逸、质朴、平和、深邃、苍凉、欢快、清雅、春润秋裂、夏繁冬萧......一个广阔无垠的精神乐园。
笔,给后人们带来了不了的情结和文化影响。画论里论笔,作品里用笔,赏画者看笔。其丰厚的资源世代享受不尽。
如果没有笔,写意画是什么模样?
如果没有笔,中国美术史啥模样?
采莲
牧秋
〇 关于墨,其韵味给作品带来的神采,意味无穷。
“墨分五彩”,实乃化无彩为无数彩也。有如“如来”,未来而似来。纯意会之。
墨分浓、淡、干、湿、枯、润......
写山而见青,
勾水而现绿,
点桃而显粉。
赤壁丹崖墨拂之,
红枫翠谷墨厾之,
阴晴烟雨墨染之。
墨之神,在于单一而含无限。黑白间的变化,尽情而含蓄地馈赠着其黑呼呼的面容下多姿多彩的想象空间和视觉享受。其神韵,何物相匹!
听说,有古人为求墨韵传情,每笔从口中出,视墨痕如画魂。称:有此墨达吾意,何需色妄自多情!此所谓,意足不求颜色似,意不足时色相助。
山里人
登高细读古烟霞
〇 谈谈“气息”
我以为画中的“气息”,是作品的魂魄!
关于用笔、用墨传达意境,古人有太多的精典,无须我赘述。我想谈的是用笔、用墨,当然还有造型、构成等因素合成的无法逃脱的“气息”。它来自“画里”,也来自“画外”。这种“画里画外”的气息体现的是作者的品性、学识、境界,是一种经意之中的不经意的自我展示。
此即所谓“画如其人”,或者说“画中识人”耳。
窟 .晨曦 207x168cm 2012年
窟.天音
窟.彩霞
窟.正午
关于“气息”,有各种表现:温文尔雅,品行端庄,巧逸秀丽,超然出世,墩厚稳朴,拙稚可亲,率真耿直....,也有:虚张声势,张牙舞爪,娇柔造作,刁钻怪异,哗众取宠,媚态奴颜...
在传世的古代作品中,各种气息都有。
近现代作品中就表现的明显起来。
当代作品更是如此,形形色色,热闹非凡。
对此,不必刻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开场闭幕,出将入相都很正常。
我看画,是以“美”与“不美”作标准。
真正的好作品,我看气息。
日出日落
大造本无方
何处飞来寺
〇 我画罗汉
罗汉,在我的心目中,非常的神奇。他们悠闲隐逸,傲视太虚,仙风道骨,超脱凡尘。
我画罗汉,一是这个群体所展现的精神追求吸引了我,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神彩飞扬的奇特造型吸引了我。不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身形动态都令我心动不已,难于罢笔。
我去河南,去山西,去甘肃,看龙门石窟、云岗石窟、悬空寺、双林寺、莫高窟、榆林窟、麦积山、马蹄寺、大佛寺,还有川中大足,中原少林等佛林圣地,均徙倚忘返。艺术的魅力和作品里里外外的气息,包括周边的自然景观,令我陶然而忘乎其它。
暮鼓晨钟
伏虎罗汉
罗汉
罗汉有单尊,亦有群尊,乃至数百尊。尊数多少,在我看来无关紧要。一个也好,九双也罢,我体验的是其品行造就的精神气场,及其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我常常沉浸于罗汉雕像中的那种拙、雅、真、诚、善、顽、仁、智、朴等等人之本性的寻觅与感受中,乐此不疲。
水墨写意的形式,比较吻合此类题材。简约、单纯、朴拙、飘逸,是我画罗汉时极力想要的美感。
疏密、黑白、浓淡、干湿所产生的笔情墨趣,只是一种宣泄情感的手段,通过这些手段,能否产生那种至真、真诚、至善、至和的气息,是我的祈求。
2014年春 于南京
粉壁翠笼
逸之的扇面
文/张 镭
逸之的扇面画,让我也有了这第一种感觉和感动。他驾驭笔墨和描景写境状物之高超技巧就不用多费口舌了,也不是一句“笔精墨妙”可以论述完备的。他以小画大,以近写远,尺幅之间,写就大空间,数笔之下,画出大哲理,看小景,可居可游也,悟画意,慧理寓其中也。他的画,实者,有量亦见质,虚处则一笔一境,一墨一世界,既显艺术性情,又着仙境如幻,妙不可言也。
垂钓图
一谓至简:易经有言,“大道至简”,然简未必为道。简由多年繁复而渐渐演变而至。简之尽处为道,以至简述至繁为大家。逸之许多画作以简取胜,皆是他业已成熟的艺智所为。其凝炼的表现力之高深,在扇面水墨上的呈现是淋漓尽致,十分完美。
仙聚
以我理介的中国水墨的神品逸品是精神内境与简约凝练的笔墨意境的双重高度,达到统一后的完美表现,这是相当难度的。逸之的某些画确实达到了如此水平。(如图)
云游图
粗析观画之道,读其精神空间和慧理之道者为上;读其笔墨意味,手法技巧如“形神兼备”等者为中;只读其故事题材真实美丽者为下。我始终如此以为:抽象难于具像,书法难于绘画,绘画难于摄影,为此理,精神灵魂的表现一定是超凡至简的,中国文化艺术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表述了无人合一的大境如阴阳说,物心说……等等,简而深刻,可惜大多现代艺术家和观者,不喑此道知其然未知所以然,以评笔力论墨痕或看故事为读画作画标准,令人啼笑皆非。
二谓至虚,虚者实也,实者虚也。
挖耳罗汉
逸之的空灵清虚是境界,非白云留白,或墨山挤白水那么方便,空灵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一种做人的高度。是画家内心体验的在纸上的表现方式。是他对神仙禅佛之境的感性述叙。 他这方面的作品颇有成功之处。使扇面成为一个体味佛境,心读乾坤的小窗口。我观之,甚至时有忘记其为画作而产生深层幻觉。 我读其扇面也悟出他心在笔先,化物于心,通过无为的艺术感觉的和逸之其人生命哲学的深刻体昧。
好风景
逸之其人乃寡言为智,旷达理会求艺高境为人生快乐,对名利场和追金逐银不热心,顺其自然,听命于天,享乐于写画艺事,领略天地奥密,妙想于仙意佛境。我曰以此虚之心境。作画必求虚灵求高古求幻觉境象。而得画之虚灵飘渺之大象。
回眸图
三谓至和,逸之原先画过许多巨幅大壁画。目前仍在大学壁画专业教学。我判断他作大画前要反复作小画稿。从大自小。 技术上讲画扇面这样的小尺寸画对他应是很方便的。
乐淘淘
逸之的扇面水墨画如用简言述之谓之融与和。 和融指画笔墨与景物,精神与物质,有很完美的融合性,浑然一体是逸之的清晰的宇宙空间观,体现和是天地山水自然与人物神仙贤明佛祖和为一体,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大自然也有与人性相通的体现。真得体现出天人合一之境。和谐和同和穆。
乐园
我欣赏他的群佛构图绘画,群佛总是生动,并且神圣的。但也投射出作者的人性特点,诚恳、淳厚或是几分幽默的。在扇中佛即人,人即佛。石亭泉松皆生命动人,皆意味绵长,皆为作者对生命的歌颂和对天地乾坤的尊意。
小憩
见他刻一闲意为“呓之”,可与我的一方“恣情”相对。我往往晨醒后喜欢追索梦境而不得,因此失落。人曰无欲则刚,我则求无欲则放松,水墨之道在于恣性情散杯抱,如同“呓之”不拘也。逸之是曾画大画的,他的扇面中蕴着深厚之情愫,但我耽心用扇面是承包不住的。必须仍用大幅画作释放之。扇面只是小练习场而已,因为某些条件不备近无大作,但我猜想逸之先生早晚会在大画中从容激情的爆发表现他的艺术大情怀这一点,他是逃不掉的。我有感觉。
2010年春于金陵南郊
千里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