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栽了个大跟头满清国力骤降之大小金川战役详细解析
历史上的战争总是残酷的,但有时候为了维护疆域统一,军事战争又免不了。面对大小金川,清朝的乾隆是铁了心要平定的,但也因此耗费了整个清朝的大量国力,盛世大厦开始出现裂痕。
大家好,我是东海寻人,下面我为您详细解析这发生在乾隆盛世的大小金川战役。
大小金川
首先介绍一下大小金川,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四川省阿坝自治州,在清朝分别叫大金川和小金川,现在是叫金川县和小金县。这里其实地方不大,方圆不过五百里,人口当时清朝乾隆年间也不足三万。
不过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其实是汉族与藏族同胞混居的地方,所以民族是比较混杂的,有纯汉人、纯藏人,也有藏化的汉人,也有汉化的藏人同胞。但在清朝乾隆年间前后,以藏人为主。
大金川战役指的是公元1747年到1771年,也就是乾隆12年到乾隆14年清朝政府发动的对大小金川地区以大金川为主的战争;小金川战役指的是公元1771年到1775年,也就是乾隆36年到乾隆40年清朝政府发动的对大小金川地区以小金川为主的战争。
请输入图片描述
时代背景
乾隆在政治上建树不多,更多是沿袭康熙、雍正的政策,受到前朝荫庇,尤其是雍正的贡献,使得国库收入逐渐增加,国力也渐渐强盛起来,达到“盛世”的水平。其实这盛世,也有很多粉饰的成分,仍然暗藏着巨大的危机。比如乾隆废除了雍正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政策,恢复了地主阶级的特权,使得雍正帝最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改革摊丁入亩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再加上乾隆放松了吏治,导致当时官场腐败,尔虞我诈,民间是怨声载道,不堪其苦。
请输入图片描述
虽然乾隆在内政上做得比较差,但乾隆对清朝疆域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尤其是对西南和西北的安定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满清皇帝,在疆域问题上,可以说都挺用心的,接力棒一个一个传下来,到乾隆这里才基本解决这两个地方的疆域稳定问题。康熙早年发动过不少对西北的战争,特别是针对准噶尔的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导致国库空虚;到雍正这里,开始着手改革,实行摊丁入亩等政策,使得国力继续增强,同时他也着手重点放在平定云南地区叛乱上;到了乾隆这里,西北、西南都有进行过战争,其中历时最久耗费最大的要属本文的大小金川战役了。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金川地区部族首领乘机脱离明朝,形成割据势力。清朝建立后,其实这里还是暂时归顺了清朝,以至于雍正年间对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的时候,金川地区被人为地分为大小金川,而没受到多大的阻力。而在平定的过程中,清政府也经常利用土司们(他们的首领)之间的矛盾,令其互相攻伐。再后来到了乾隆这里,开始的时候是比较温和地对待此地的割据势力,但时间久了,就骄傲自满起来,企图用威严震慑住这一地区,这也为后来大小金川叛乱埋下了伏笔。
战争经过
1742年也就是乾隆7年,色勒奔(大金川土司)因病辞世。第二年,乾隆任命色勒奔的弟弟色勒奔细继承。但这个色勒奔细不老实,企图吞并小金川,不断搞摩擦,一度引起内乱。1747年也就是乾隆12年,色勒奔细出兵发动战争急于吞并金川,直接导致了大金川战争的爆发。
这就是这一年1747年乾隆12年,乾隆派张广泗入川作战,围剿失败。
1748年乾隆13年,乾隆又派讷亲入川作战,仍旧围剿失败。
这可把乾隆气了个半死,只好派傅恒、岳钟琪出场。他们改变了策略,围困了两年,终于使得色勒奔细跟太多侄子郎卡投降,才结束了战争。
请输入图片描述
1758年乾隆23年金川地区又出现内乱,土司之间矛盾引发战争。这次乾隆学乖了,想起了他老爹雍正改土归流的种种好办法,巴不得他们自己互相斗,因而就纵容了。支持一些较弱的土司去围攻较强的土司。但是这昏招在和平年代其实不适用的,只会加剧矛盾,导致当地反清情绪不断高涨。
1770年乾隆35年,郎卡病故,其子索诺木上位,遂联合其他土司发动反清叛乱。
1771年乾隆36年第二次金川战争爆发,乾隆派温福、桂林前去围剿。乾隆多次提醒注意后方,他们一直没重视,结果直接导致了木果木大败,清军损失惨重,连温福本人也死于这场战争。
代价影响
虽然最后清政府赢得了战争,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第一次金川战争,投入62500多官兵,第二次金川战争投入129500多名官兵,但阵亡的将士却高达30000多人,杀了反叛者(其实很多是普通百姓)20000以上,张广泗、讷亲、阿尔泰、温福或阵亡于阵前,或因战败被乾隆处死。大小金川战争历时前后30余年,而平定的却只是方圆不足五百里的西部深山荒野,与装备精良的朝廷大军作战的是武器装备非常落后的,还不到30000人。清政府为此付出了超出9000万两白银,乃乾隆年间耗资最大的战争。损失如此巨大,实在得不偿失。
这场战争也极大地消耗了国力,再加上乾隆一系列好大喜功的举动,又养了一大堆贪官,满清盛世,也变成了表象,已经开始衰弱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原因解析
之所以打得这么艰难,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乾隆用人不当,而这又跟满清政府满汉矛盾有着莫大的联系。清朝初期、中期,汉人官僚一直被打压,但满清皇帝为了巩固统治,而又不得不用汉臣,所以在朝中重要的职位都设定成必须一个满族大臣跟一个汉族大臣并列的局面,这导致满汉对立,矛盾更加严重了。第一次金川战争初期张广泗、讷亲、岳钟琪互相倾轧,互相推诿责任,使得前线作战屡次不利。如果乾隆一开始就以岳钟琪为主进军金川,也不至于战事拖延,耗费了那么财力跟人力。而第二次金川战争,用了草包温福,在初期作战顺利的情况下,不思进取,贻误战机,后面乾隆一直提醒他注意后方,也不注意,导致后方被偷袭,自己也阵亡了,导致清军损失惨重。说到底即便是前线作战,满人皇帝还是以满臣为主,处处压制有能力有主见的汉臣,用人出问题,也难怪一直打不好这场战争。
第二,主力八旗兵战斗力锐减。满清入关最自豪的是八旗兵,战斗力是最强的。但是进入中原后,便开始骄傲自满起来,开始怠慢训练,战斗力逐渐降低,战斗素养也不行,甚至出现过一交战便溃逃的现象。
第三,乾隆过度干预,决策失误。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自称是“十全老人”,同时他也很喜欢去干预前线作战。不放心前线的官员,令他们互相监督,导致作战指令没有统一协调性。本来清朝到他这里,已经比较和平了一点,民族矛盾也出现缓和,但他偏偏还是采取以前的政策,使得大小金川地区更加混乱,最后不得不出兵平叛。不仅如此,后期在很多土司愿意投降的情况下,乾隆竟不就此罢手,还气急败坏地拒绝任何投降,对当地势力赶尽杀绝,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不仅如此,乾隆还将当地反叛的原因推卸给宗教,打死迫害宗教势力以及虔诚的教徒,使得当地反清之心更加严重。
第四,失去民心。乾隆一系列对待当地百姓不人道的行为,使得当地百姓对朝廷失去向心力,转为痛恨清朝政府。甚至清军在当地作战,导致常年战火不断,当地不少汉族以及藏化的汉族同胞,开始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不得人心。
历史教训
平等、友善对待内部问题,切莫好大喜功,团结才是最重要的,各族百姓一家亲,国家才会强盛,没有内乱,国家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书籍:《清史稿》、《平定两金川方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00次战役》、《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