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古瓷片是准确鉴定古瓷器的基础
瓷片学习是古瓷爱好者应该非常重视的基本功。一位古瓷爱好者学习研究古瓷器,都有一个成长的渐变过程,都必须经历一个童年期、少年期、成年期……
成年期之前的漫长过程,都可称为童年期,童年期其实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万丈高楼必须从平地起。
同时,打基础的工作往往是最艰苦的、也是长期的,更是寂寞的、孤独的,在这个阶段,你不能收获成功,一路上也无人喝彩,但量变才能导致质变,基础性工作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如果急于求成、走路未学好就学跑,也无法促成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由此可见,如果藏瓷人不注重打基础,或者基础打得不牢,就会先天营养不足,从而导致先天发育不良,倘若如此,其今后的收藏道路便可想而知。
那么,对藏瓷人来说,必须打下牢固的基础,学瓷的基础课很多,但最重要的是通过瓷片上手、观察和学习。
瓷片身上凝聚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一是看时代特征。即通过瓷片解读古瓷当时的制作工艺以及胎、釉、型、画工、原料等方面的特征,比如元青花,你通过反复研究标本,就会不断掌握它的胎、釉、青花发色、画工以及铁锈斑、串珠、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特征,这些都可概之为时代特征,就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别的制作工艺、特有的原料材料、特殊的审美取向在瓷器身上凝聚的与其它时代完全不同的特征。
二是看岁月留痕。任何物质的东西,经历岁月之后,都会被打上岁月的痕迹,古瓷也一样,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出土的,无论它保存环境是多么好,经历岁月之后,总会找到它特有的历史年轮。
首先是胎,由于经年累月的土壤作用,出土古瓷的胎都略显岁月之感。
其次是釉面,出土古瓷的釉面,由于受沁程度不同,表现出的感觉也不一样,但大多釉面都呈绸缎感,即手抚之,感觉很润滑,但润滑之中略有涩手感,釉的表面好象附了一层极薄极薄的薄膜一般;特别是釉面的镜面反应比新瓷大大减弱,反射光(灯、窗等)的边沿往内聚收,呈模糊状,显得更加聚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宝光四射,而新瓷的反射光边沿大多线条清晰,镜面效果明显。
当然还有很多......
请看看下面这些古瓷片是什么年代的能断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