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原创散文集《平生爱好是天然》,作者蓝迤。
愿我们永远像两个孩子,
用心中的歌声赞美人间。
赞美纯洁、善良、和季节般的诚实。
玩儿,原是一个孩子最感愉悦的天性,而那些因为玩儿时而迸发的不愉快甚至矛盾冲突,看似挫折,实则也是可以让一个孩子瞬间有所领悟和成长的。我至今难忘那一次颇感委屈的经历。是盛夏,我、“静静”、“丽丽”仨人儿在“静静”家院子里为了游泳练“憋气”。一盆水搁在凳子上,三个人轮流,掐表的、埋头沉潜的、监督的,各司其职,记着当时我最好记录是半分钟,还算不赖。正玩儿的好好的,突然间“静静”的哥哥带着一撮“大小子”不知从哪儿闯将出来,个个拎着酒瓶子,半疯半迷瞪的开始乱腾。倒是没有什么肢体的骚扰,只是他们拿我们仨瞎胡闹,朝我们身上乱洒酒和水,一边洒一边还嘲笑我们“黄毛”什么的。其实有些是认识的巷子里的“哥哥”,也能感觉到他们不是“歹意”,可是那时我已觉得自己是个小姑娘家家的,不能由着男孩子如此“不尊重”,于是立马蹿上一股子怒火,跟他们“吵吵加比划”起来。或许我反应有点大,“静静”和“丽丽”跟我有了点“分歧”,俩人儿故意躲淋浴房里冲澡去了,闪我一个在那里应付那“一撮”,我于是生气的把脸子和胳膊一甩,跑回了家。那次的经历并不算什么大事儿,也没有受伤,可是从此我仿佛瞬间“开悟”,懂得了所谓“尊严”的含义。后来一个人讪讪的待了几天有点没意思,很快,忘记了谁先找的谁,三个人便和好如初。想想那时候孩子们之间的相处之道多么的“智慧”和“开明”,可以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愤怒,自然的允许别人有“分歧”,也能心知肚明对方并无“敌意”,毫无嫌隙的相待如常。为什么自称是“长大了”的人们却鲜见如此简单的“关系”模式呢?
不仅仅是人与人间的相处之道,即使在一个孩子身上,玩儿,也很早能够得见“人品”。看“揉大绳”便可以有许多很好的“观察点”。“眼尖”的我从小就深有体会,玩儿“大绳”,里头的说道可真不少。要想玩儿的好,不但要会“跳”,会“揉”也相当重要。时机、节奏、弧度、远近,不但与“跳”有关,更是“揉”的人无私配合的结果。所谓“很好”的配合,最重要是两个“揉”的人能同时在“技巧”和“体能”两方面,高度坚持一致的热情。技巧来讲,两人需要真正用力,将绳子抡圆,尽量形成最高的弧度,绳子一定得“着地”,不能让它停在小半空里,节奏则要迁就“跳”的人,尽量看着那人离得近了,有意识的把绳子抡起来,成为可让对方安全跳过去的那种“圆满”的弧度;而从体能上讲,特别在人多的时候,为了让“跳”的气氛更热络,会“揉”的人就为别人服务的多一些,需要长时间负责的坚守。胳膊一时累了,也不好“懈怠”,否则“揉”的人只要其中一个“偷懒”,绳子便不能正常“运转”,跳的人也会频频被动失误。我很庆幸,自己从来都是那个只要大绳在手,就要尽全力,坚持技巧和体能,十分实心的让每个人都跳过去的孩子。若是碰上跟我一样志同道合的“另一半”揉绳人,两个人通过这手与心都步调一致的操作,能够很愉悦的感受到其间一股和谐的“能量流动”,从而结识了对方的难得与珍贵,成为信得过的朋友。这样的一种“玩儿”,才是格外令人心灵敞亮与快乐的,有时候我热衷“揉大绳”的兴致会因此远远超过会“跳”的乐趣。
玩儿,也十分可见一个人的心性。心浮气躁还是沉稳冷静,豁达大度还是斤斤计较,是真智慧还是小聪明,都能从“玩儿”之中洞察到几分。其实对于高科技,我们这一代也算是最早的接触者,只是那时的用途相对简单。记着电脑刚刚出现那会儿,我只当它是“游戏机”,和它玩儿的第一个游戏是人机围棋。是在“聂卫平”的时代,我读了当时流行的两本“棋谱”却只是热衷于“吃子”的水平。因为水平太次,并没有真正的布局策略,所以我总是不假思索,从来不会“举棋不定”。可电脑就不同了,我随性下的一着,它就得反复“运算”和“深思熟虑”小半天的功夫。这样一来,这对弈就显得尤为无聊,我于是在等待的间隙,不停地对这机器进行“机身攻击”,忘记是按键还是简单的拼写,反正不停地对着它说着“笨蛋”什么的字眼。果然,什么样的“付出”就有什么样的“现世报”,我一路高喊着“笨蛋”的这个最原始的人机对弈过程无一例外都是以我的惨败收场。真是实践出真知、“吃亏”教育人,也不用哥哥姐姐笑话我,之后自己慢慢就回过了味儿来,究竟谁才是“笨蛋”。
除了早早见识过“电脑”,托发小“静静”家较早发财致富的福,我们几个孩子也可称作是“K歌鼻祖”了,早在“卡拉OK”刚刚在国内出现,知道的人还十分“零星”的时候,在“静静”家里,我们就看着画面对着话筒唱起了“恋曲1990”。那时候的曲库里,我好像只会唱这一首歌,记着小巷里飘歌正是“雪在烧”流行的时期,“静静”家的录音机里天天唱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流行歌曲的普及平台“广告文艺”那时好像还没有播出。因为如此超前的见识,后来到了卡拉OK到处风靡的时候,十来岁的我对这种玩儿已是十分的“淡定”,每见老爸乐此不疲的时候,我都颇有经历的摇头叹息,用大人看待一个孩子那样的眼光慈爱的望着他。关于玩儿的话题,我真觉得在“无聊”之中长大的我们,反而更加自由自在、有更多灵感的收获、和被更多“自然”的因素所赋予的创造性成长。特别是我这种从来不乖的皮孩子,在玩儿的各种“大作”“小作”的泥沙俱下、摸爬滚打之中,都没有受到大人们过分的干涉。这样一种放由自己发挥自己负责的成长体验,才是更加令人感得丰厚和美妙的。相比之下,每每看到如今的孩子们早早背起沉甸甸的书包,被一种“精英”理念和一些炫酷却斩杀创造力的“高科技”限制了许多玩儿的“品质”,我便越发感慨自己的童年真是非常幸运的。玩儿,是一个孩子最初的生命体验。借助玩儿,我们从中获得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获取生命能量的积蓄、懂得受伤与挫折是可以克服的人生常态,懂得什么才是“天性”与“自然”,更懂得如何“分享”与“爱”。一个人在怎样的“玩儿”的体验中长大,就会有着怎样的内在孩童世界。而内在孩童世界的真诚虚伪、坚强脆弱,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成熟之后的生命形态。回想之前提到的、那个因为没有尽兴于童年的游戏而竟至落泪的“大孩子”,想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段关于“玩儿”的遗憾甚至伤口所在,被我那个深具“代入感”的情景再现戳到了痛处,而那样一种即使是片刻的温柔而欢乐的“弥补”,也给了她无法抑制的情感释放。
长大之后,我发现即使是追逐梦想,甚至是追求某种想要的成功,能够拥有“玩儿”的态度也是十分有益的。投入与专注,便是一种用心的玩儿,而那些看似“无用”的玩儿的热情,常常能找到人们内心最渴求的幸福的蛛丝马迹,顺着这样一种“玩儿”的劲头与愉悦感,则很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对我来说,我喜欢定位自己是个“玩儿”文字的人,曾经在微博中写下自己对文字的态度:“不要一笔重墨的遒劲,饱蘸悲苦,写尽沧桑;要是一个永恒的音符,在轻灵的乐谱间自由变幻,欢腾歌跃。不要烟火般的轻飘耀眼,刹时的璀璨,引来蜂拥的注视;要在木香的天然里雕刻一段深刻的印迹,清风曦月,动我心弦,唯你懂得,唯你唱和。”
附:文首贺东久先生的诗歌:《愿我们永远像两个孩子》
愿我们永远像两个孩子,
用好奇的眼睛望着世界,
望着炊烟、小鸟、和欢跳的小溪。
愿我们永远像两个孩子,
用心中的歌声赞美人间,
赞美纯洁、善良、和季节般的诚实。
愿我们永远像两个孩子,
你痛苦的时候,我用阳光的语言告诉你,
天空多么晴朗!
我忧郁的时候,你用鲜花的声音告诉我,
人生多么美丽!
让我们永远说:
阳光和鲜花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