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第一次干农活的尴尬

知青故事《金山情》

王 善 珍

江苏连云港老知青

第一次干农活的尴尬

  过了一个星期,队长来到我们小屋,问我们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没有,我们回答他,没有什么困难,就是想家,队长说过些天就好了,又问晚上还害不害怕,我告诉他,已经把原来放寿材的地方用报纸糊起来了,还用红纸剪了两个窗花贴在上面,最后队长还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要我们参加劳动。我们爽快地答应了,这几天憋闷的慌,无所事事,干干活也好。

  干什么活呢?队长说:“你们就参加割麦子吧。”

  以前上学时,学校也组织过全校师生,到郊区新坝公社帮助农民割麦子,名曰:学农。千余名学生浩浩荡荡,背着行李,提着饭盒,饭盒里装着吃饭的小勺,叮铃铛啷,路人都当奇景看。

  那时学生队伍来到公社驻地,分在指定的村庄里,帮农民麦收。活没干怎样,给人家添的麻烦可不少,今天这个手割破了,那个脚扎伤了,明天这个感冒了,那个拉肚了,人家操心不少,还要腾出大房子给我们这些学生住,又要派专人用特大锅给我们做饭。睡在麦草上,我们整夜被跳蚤咬得睡不着觉,浑身起小红疙瘩,第二天没精神干活。伤病员逐渐增多,没干五天就又浩浩荡荡地回来了。不管怎么说,我也算是有过割麦子的经验。

  现在下乡第一件农活儿就中割麦,我有“学农”经验,心中不打怵。

  来到地里,有人递给我一把锋利的镰刀,在田头,社员们一字儿排开,每人割五垄,垄不算长也不算短,队长说我乍干,就割两垄吧。队长一声令下,社员们争先恐后,一会儿就到地头了。我只割了一小块,大家围拢过来,三下五除二就帮我割完了。

  重新安垄,一会儿功夫,大家又割到头了,他们围拢来,又帮我把麦子割完了。队长对我说:“这样吧,你就割一垄吧。”队长随后对大家说:“今天,把这块地割完才能休息。”大家甩开膀子干了,你追我赶,谁也不让谁。他们谁也顾不上我了,刚才还直立的麦子,现在全躺倒在地上了,偌大的地里只剩下我这一垄麦子,孤零零的。这种场景,如果制成明信片,那绝对是美景:娇阳之下,金色的麦子铺满田间,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直立着的独一垄的麦子旁,手搭凉蓬,面带迷人的微笑,眺望远方。可惜不是。我在艰难地割着,挥汗如雨,好不容易割到地头,一阵摇晃,眼冒金星,一头栽倒在地。

  大家纷纷围过来,关心地问我摔没摔伤,队长走过来,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你去捆麦子吧。”捆麦子的都是老弱病残,我那俩伙伴原本也是安排割麦子的,队长一看她俩细胳膊细腿,个头又矮,又从来没割过麦子,动了恻隐之心,编在了捆麦子那一组,现在,我这个样子也只好加入了她们的行列。她俩看到了我的惨状,即感到好笑又十分同情我。

  麦子上场了,要把麦粒弄下来,那就叫打场,套上牲口,拉着石磙,一圈一圈地压,压好的麦粒儿赶紧弄到场边晾晒,牲口不够用,那人就得上,五个人拉着石磙子,也是一圈一圈地转,往往我在最外面,一开始不知道,后来才知道,在外围的人最吃力,在最里面的人最省力,他们往往都把靠近里面的绳子先抢到手了,剩下的只能给我了。人家走一小步,我要跨几大步,有时还得带小跑,累得我气喘吁吁。有一个叫秀的姑娘看不下去了,休息完再干活的时候,她马上冲上前,抢了一根最里边的绳子,递给了我,这样我就轻快多了。

  麦收季节,天气变化多端,白天还好好的,到了夜里,下起了小雨,队长敲着小锣,大声喊叫:“抢场了!抢场了!”队里所有的青壮年冲到场上,把麦子堆起来,用草苫子盖上,如果是下大雨,那真跟打仗一样,动作慢一慢,麦子就泡汤了。有时忙到半夜,衣服都湿透了,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苦不堪言,也深深的体会到农民的不易。

生活中有很多小插曲

  我们来到农村已有一段时间了,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想家的心也放下了不少,从一点不会干农活,到能干一点了,也和社员们融洽相处了。尤其是队里的姑娘们,有事没事总喜欢到我们屋里来玩。

  我们刚来的时候,发现这儿的姑娘、小媳妇,还有中年妇女,全部穿带大襟的衣服,都是水蓝色的,从没看过有人穿花衣服,或者其它颜色的衣服。穿的鞋子是绣上花的,土的掉渣。我们三人虽然家庭不算富裕,但是我们正处在爱美的年龄,时髦还是赶的。

  受我们及另外六个女同胞的影响,姑娘们很快地甩掉了绣花鞋,脱掉了大襟褂子,跟着我们的潮流走。尤其是爱,我们穿什么,她就跟着穿什么,她的外婆是接生员,她家的生活比其他人家要富裕的多,如果她不说话,真分不清她是农村姑娘还是知青。村里的小伙子们也受到三个男同胞的影响,从貌似电影上的“汉奸头”,变成了很洋气的时髦头,有的还叫男同胞帮他们在城里做衣服,这样的穿着打扮,对他们以后的相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远在城南公社的好朋友小玉,托人捎信来,叫我到她那儿去玩,我应邀而去。在那儿,我见到了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到了晚上,我们聚集在一个知青点的大房子里,或坐,或站,大家谈理想,谈抱负,谈未来,群情激昂,有一个头发留的很长的,年纪比我们年长几岁的,很帅气的男同胞带头唱起了《知青之歌》,其他的人跟着哼唱起来,唱了一遍又一遍,有的人还泪光闪闪。我是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很是震惊。歌词很凄凉,旋律很优美。看他们的神色好像已经到了世界末日。

  我们太年轻了,最小的只有十七岁,最大的也不超过二十三岁。当时还处在文革当中,大家都看不到前途,忧国忧民。不知怎么着,我突然想起了《青春之歌》里面的场景:一群热血青年,穿着长袍,围着长围巾,仰望卢嘉川,听他讲革命道理,小商人家庭出身的林道静,静静地坐在那儿,手托腮儿,听的是热血沸腾。

  时代不同了,我们是响应毛主席他老人家,来农村插队落户的,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是来替国家排忧解难的,光唱唱歌,发发牢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样的聚会进行了好几次,渐渐的,每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同时忙于生计,棱角被磨平了不少,聚会少了,乃至消失。

  来到农村快半年了,我们已和社员们打成一片了,农活也能干一些了,也时不时地出些差错,不是把地瓜秧当草锄了,就是把玉米苗当草拔了。队长从未批评过我们,他是七个孩子的父亲,他总认为我们离开父母,来到这么贫穷的地方,很是心疼,要不是运动,她们能来吗?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下去了,在这期间,我和时玲还闹了一个笑话。顾华前几天回新浦看她老妈去了,只剩下我俩。这天,我提前收工回了家,没关门。冬天日头短,不一会儿天就黑定了,太累了,煤油灯里的油所剩无几,我舍不得点灯,况且囊中羞涩。我默默地坐在小板凳上休息。这时,我看见一个人将头伸了进来,透过门外微弱的亮光,我看清了是时玲,她也是刚收工回来,屋内太黑,她不敢进来,她咳嗽了一声,我正累得慌,难得搭腔,故意不吱声。她侧着耳朵,左右两边仔细地听了听,好像有所察觉,她也不说话,我也不能说话,我怕我突然说话,吓着了她。

  她曾经告诉过我们,她小时候好像是被长相怪异的猫狗之类吓到过,病了很长时间才好,她一直很胆小。这时,我不能发出一点声音,她又静静地听了一会儿,突然“啊”地叫了一声,跑了。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她又来了,并带来了一个人,是个男社员。她对那人说:“这屋里好像有动静。”那人说:“没有。”

  “门怎么开了?”

  “不知道啊!”

  “是不是她出去有事了?”

  “很有可能。”

  他俩站在门口,谁也没敢进来,时玲其实还没有从屋里有棺材的阴影中走出来。我更不敢说话了。借着一丝光亮,我看见他俩在门口比手划脚,像两个鬼魅的身影,我感到很好笑,却又不能笑,忍着。只见时玲又侧着耳朵听了一下,总觉得屋里有什么,旁边的那人屏住呼吸,侧耳聆听,忽大叫:“这屋有人!”

  “啊!吓死我了,你怎么知道?”

  “我听见有人呼吸的声音。”

  看这本领,堪比福尔摩斯。

  这时黑暗中的我,觉得玩笑开大了,快要没法收场了,我用极小的声音说:“是我。”随即点上了煤油灯。

  从那以后,即使再没钱,借钱也要买煤油。

  我们这个地方属于丘陵地带,沙质土壤,夏天就是下再大的雨,也不泥泞,雨一停,穿布鞋走路都行。整个村庄显得很干净。同时,盛产地瓜、花生,麦子产量也不错。除了孩子多,劳动力弱的家庭外,基本上还能填饱肚子。大的难处是缺草烧。

  公社的供销社有时会调来一些煤炭,分到每户就寥寥无几了,而且是烟炭,质量差,炭石也多,没有风箱不能烧。我们开始还享受烧草不限量的待遇,烧不烧炭无所谓,等到半年后待遇取消了,才真正尝到无草烧的滋味。

  跟社员们分一样多的柴草,有的很耐烧,像豆荚杆,玉米秸、麦秸、地瓜秧也很好烧,最不好烧的是稻草。原先这儿不种水稻,上级硬要“旱改水”,只好遵命,种了一小部分。稻草起初火势也不小,却不耐烧,做一顿饭要烧不少,而且锅腔里全是灰,要不停地往外掏灰。

  有一次天下小雨,柴禾全湿了,收工回来,做饭时,怎么也点不着火了,又累又渴又饥,我们三人相拥而泣。正好爱到我们这儿来窜门,看到此情,她马上回家拿了几张煎饼,带上一壶水,解了我们的窘境。队长知道后,赶快叫人到场上扯些草送来。有时,实在没的烧了,就锅里煮着地瓜干,锅下烧着地瓜干。

  社员们更是嗜草如命,绝不放过一枯枝、一枯叶。为了省柴禾,冬闲里有的人家每天就吃一顿饭。我有时看到一些老年妇女,能使家中有柴禾烧,她们穿着肥大的深蓝色的棉袄,头戴黑色的围巾,坐在稻茬地里,抡起木棒,使劲捶打着稻茬上的泥土,忍受着凌厉的寒风,受了那么大的苦,又能烧几顿呢?时间长了,满头满脸都是灰土,远远望去,就是一个泥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善珍,江苏连云港老知青,1970年初中毕业下乡到本市赣榆县插队,当过民办教师。1979年底回城后,曾在市文化用品公司工作,后专营过绘画用品。热爱写作,在市、晚报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0)

相关推荐

  • 知青回忆: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

    高大的剑杆杨树,整齐.端直耸立在宽阔的柏油路旁.一行行茁壮,枝繁叶茂.沿着林荫遮蔽的这条平坦大道,就来到了山川秀美的枣园村. 阳春季节,从农田基建工地收工回来,我接到公社的招工通知,被录取到西安铁路局 ...

  • 知青那段日子

    知青那段日子 作者 弘毅秋实 知青年代虽已成为历史,但知青生活在我们这代人的头脑中,已成为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50年前的8月8日,我从城镇下到农村当知青,这是我记忆犹新的一段人生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有 ...

  • 南洋十二年(十三)

    18.当会计   被选为生产队会计."内当家"这个"家"不好当,而且是个穷家.当初就是取个钱还要到公社信用社,来回二十里地.    "一打三反&quo ...

  • 故乡的炊烟(许梅坤散文三章)

    故乡的炊烟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愿你变作彩霞,飞到我梦里--"聆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7)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20 1970年插秧前夕,我们到高店公社礼堂首次演出亮相.由于准备充分, ...

  • 曾献铎:我曾有个身份是“四类份子”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曾有个身份是"四类份子" 作者 |   曾献铎 ...

  • 那是一段融入记忆最初的岁月……

    编者按: 百读不厌的知青故事,有一千个知青就有一千个知青故事.有"3000万知青"的说法,那就应该有"3000万知青故事"吧. 粗粗看完稿件,已是凌晨2点,虽然 ...

  • 【“中国梦•家风美”征文比赛:46号作品】黄杜娟||第一次回老家干农活

    第一次回老家干农活 春光小学五(3)班    黄杜娟     我和你说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吧!那是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吧!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对呀!"六一"儿 ...

  • 知青往事:陕北插队干了一件糊涂事,他说自己辜负了她,难以释怀

    人这一辈子总有几件后悔的事情,这个世界上什么药都有,唯独没有"后悔药",有些事情时间长了,也就释怀了,可是有些事情即便过去了几十年,可是一直也无法忘怀. 宋东来爷爷今年73岁了,老 ...

  • 大叔为解闷养十多只金毛,训练的个个会干农活,成村里红狗

    宾哥讲元朝关注2021-05-01 12:46 广告6人以下小班制教学!英语培训vip在线英语,为您量身定制课程.任大叔是东营广饶大码头镇人,他平时工作挺忙,但业余时间有个爱好就是养金毛狗狗,不是一只 ...

  • 知青往事:在东北插队娶了大自己五岁的寡妇被嘲笑,他却语出惊人

    上海知青刘建江曾在东北边陲插队落户生活了几十年,退休后他才和他爱人一起返回了上海生活.说起当年在东北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刘建江老师感慨万千,他说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段青葱时光. 今日头条智能配图 刘建 ...

  • 帝王干农活:雍正耕织图

    <雍正耕织图>也称<胤禛耕织图册>,是康熙朝四王爷爱新觉罗·胤禛,也就是当时还是王爷的雍正,在即位之前,在潜邸命宫廷画师绘制的.这是以康熙年间刻板印制的<耕织图>为 ...

  • 老人在家庭农场干农活时昏倒去世,农场需要赔偿吗?

    扬子晚报网5月2日讯(通讯员 魏静 记者 高峰)一位老人在泗洪某家庭农场负责做饭.杂活,上下班没有固定时间,工资按天结算.后老人在干农活时昏倒,抢救无效去世.老人亲属认为,老人和农场存在劳动关系,法院 ...

  • 知青往事:看不到希望她嫁给了陕北农民,坚守十二年他走出困境

    1969年1月19日,六八届初中毕业生吴成国和数百名北京知青一起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方向的知青专列,开始了下乡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艰苦历程. 1月23日下午,吴成国他们十三名北京知青来到了陕北 ...

  • 老奶奶下地干农活,橘猫也要跟着一起去,一趴下就压倒一片葱啊!

    养了只比较黏人的猫咪,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可能你在家里的时候,它们随时随地都要在你的身边,就算是睡觉,也要守在你的身边不愿离去.当你在工作的时候,调皮的它们可能还会干扰你呢,就想要你陪它们玩. 就有 ...

  • 中国最美女知青,第一次看到,太美了!

    -- 以下是正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