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风俗探幽||杨燕:正月十五元宵节
乾县不大的境域,分了五疙瘩:县城、东乡、南乡、西乡和北乡,元宵节风俗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县城正月十五晚上挑花灯,正月底燎花花(每家在门口放火)。周城镇属于西乡,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起过龙卷风的地方,周城的元宵节风俗很特色。
得交代一下:乾县人不大习惯叫过元宵节,叫过十五。过十五和年初一一样隆重,讲究。
正月十三,人们就开始忙活了,蒸包子,蒸老鼠馍,准备过十五。蒸老鼠馍的目的是把老鼠蒸熟,并吞进肚子里,免得它跑粮仓里糟践粮食。老鼠馍形态多样,大背小,肥拉瘦,雄护雌。尾巴有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眼睛用黑豆、扁豆、芝麻等装点。老鼠馍的神态更有意思:斗鸡眼,送秋波,机灵的,犯傻的,调皮的,捣蛋的,异样表情,应有尽有。谁家宝宝能出生在这一天,就太有福气了,刚赶上吃老鼠馍,一辈子不愁吃穿,大富大贵的命。正月十四这天,和大年三十一样,也要准备丰盛的佳肴过十五。
十四晚上,一过零时就炮声震耳。凌晨五六点,家家户户炊烟四起,酸汤面又千里飘香。午饭和年初一一样,鸡鸭鱼齐全,美味佳肴一大桌,一家人团团圆圆又一天。
午饭后,夫提着镰刀,儿子提着绳子,父子俩去沟边砍柴,晚上跷火用。麦草火,火力软,跷火不过瘾;玉米杆太高,站不稳;只有砍的山柴火力旺,跷火再合适不过。2个小时过去了,父子俩背着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满载而归。
18时多,天刚擦黑,鞭炮齐鸣,礼花飞天。家家户户大门口都挂上了红灯笼。老人们在家焚香拜佛,安顿五神。嘱咐各路神仙,保佑全家平安。并给灶爷和土地爷神龛前供上老鼠馍(等那些聪明的小家伙来偷走)。瞧,街东头已经放火了。大家不约而同,蜂拥而至。烧火用的是玉米杆,把一抱玉米杆从中间捆扎,腿向四周分开,呈站立架势,中间用一把麦草引燃。火苗呼呼地窜高了,这个时候,可不敢去冒险,跷不过去的。大家伙跃跃欲试,等烧一会了,玉米杆渐次倒下,火势也就弱了。十八九的小伙子急不可待,龙腾虎跃地就“飞”过去了;他爸抱着小娃,一手遮挡住娃的脸,小心翼翼的跨过。小学生可忙活了,骑着自行车赶场,跷了东家跨西家,满头大汗地满街窜。
快快快,西头那家放麦草火,赶紧过去跷两跷。看那小丫头多乖,扶着她爷跷火。他爷腿还不灵便,一手拄着拐,一个腿在火上晃两圈,这火就算跷过了。瞧,那个老奶奶,头上顶着蓝色的手帕,手帕的两边再捋到耳朵后面,一手拄着龙头拐,一手拉着孙媳妇的手,没牙的嘴乐呵着:“社会这么好的,不想死,还想活么。”在快燃尽的火堆旁,伸出老腿去,三寸金莲在火星上绕两半圈,就算跷完火了。谁家放火,谁家就维持秩序,保证老人孩子安全,主人热情地招呼大家。敲谁家的火,就给谁家送祝福,送平安,送财运,送健康。
人们都等着我家的山柴火。夫把山柴中间扎捆,底下分开,远离电线。这次不用麦草燃,儿子用打火机,啪一下,火就呼呼着起来了,一个大叔在旁边说:“我的爷,这伙美滴很么!”真是烈火干柴,越烧越旺。等火势稍微慢点,大人都让着小孩,大家朝一个方向,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跷火,燎去昨天的晦气,燃起明天的希望,跨过坎坷,越过崎岖,跳出快乐,踩出平安。
小丫头跑得脸通红,急急匆匆地说:“妈,我今晚敲够了七家火,是不是真就长高了?”我手放在她头顶说:“当然长高了许多,明年就可以嫁人了。”害羞的她扭头就跑了,儿子满怀欣喜地说:“妈我是不是吃了刚从七婆那偷来的老鼠馍,就会变聪明了?”我拍拍儿子的肩膀说:“一定的,肯定考试满分了。”她姐弟俩又忙着放许愿灯去了,一盏盏许愿灯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飘向天空。
火一家挨一家地跷完了,大家三五成群约好,坐谁家热炕上甩扑克,谝闲传,或是打麻将,依旧沉浸在跷火的热闹气氛中。
元宵夜走向了黑暗深处,街道慢慢恢复了平静,这个新年也就算过完了。接下来,一切又都恢复到了平常日子。
再过350天,又要过年了,也要迎来另一个新的元宵节了。
作者简介:杨燕,女,陕西乾县人,爱好音乐,擅长写点所闻所见。
《西北作家》往期链接
◆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说、散文,2000字内);xbzjsg@163.com(诗歌,15-50行内新诗,不刊古体、近体诗和词曲)。要求原创且未在其它微信平台发表过!签约作家注明签约号,将优先审稿和结算。投稿请注明体裁,务必加主编微信(wyku001),方便结算稿酬。投稿后无需催问,10日内未见回复,即可另处!
◆稿酬:48小时后结算,非签约作家稿酬为打赏额的60%,低于10元不予发放。签约作家优酬发放。
◆声明:作者自负文责。本刊对稿件可能会做修改后发表,不同意修改请注明!
◆转载:转载本刊内容,须注明来源于《西北作家》,否则,本刊会依法维权!
(图片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