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要你坠入深渊,请把自己变成一条鱼|观《玆山鱼谱》

自我成长专刊
一杯咖啡影视组系列文章

AC专栏

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2020-2021版)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3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虽然没有人会抱着这样的期待,但是我们谁都不知道,自己可能有那么一天,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生活突然急转直下,甚至坠入非常黑暗的深渊。

在这种如同坠入深渊一般的致暗时刻,除了一蹶不振、一心求死,你还可以怎么生活?

答案是:

即便你坠入深渊,也可以变成一条深潜的鱼,继续生活下去。

韩国知名导演李濬益(《思悼》的导演)今年的大热电影、豆瓣评分8.5的《玆山鱼谱》讲得就是一个遭遇人生重大困局,但是努力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或许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

故事以朝鲜18和19世纪之交,著名士大夫、学贯中西的丁若铨被流放的经历为蓝本。

这段历史,即便在韩国,许多人也知之甚少,国内读者就更是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大概背景,也便于大家了解深渊到底有多“深”。

朝鲜从传统社会迈向近代社会的这个世纪之交,社会发生剧烈变动。比较开明的帝王不幸早逝,保守势力上台,开明人士便遭遇了重大的打击。表面看起来是宗教问题、对传统观念的坚守问题,实质是整个社会的宽容度明显转差,开明人士或贬、或死,过去的生活方式当然更是一去不复返,犹如一脚踏入黑暗。

而那个时代的基层社会还没启蒙,大多数人自然也是人云亦云,上面既然认为这些人是“坏人”,那么也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看。用现在的流行语,这群人,即便不死,也等于社会性死亡了。

这就是电影《玆山鱼谱》“勾”住的历史背景,而故事的主角则是这个时代下的三兄弟:丁若铨、丁若钟(1760-1801)、丁若镛(1762-1836),其中丁若镛是韩国家喻户晓的大学者,喜欢看韩剧的朋友肯定听到过这个名字。

但是,故事并没有把焦点放在这个人物上,而是三兄弟中的大哥丁若铨,也就是《玆山鱼谱》这本书的作者。

丁若铨虽然没有活得更久、著作更多的弟弟那么有名,但也是当时的开明人士,有着渊博的学识,身居兵部侍郎的高位。诚如影片所示,丁若镛写书的时候,还常常写信给这位哥哥请教,听取其建议,可见其学养之深。

在这场历史大变革中,他也坠入深渊,被流放到朝鲜传统的流放地——黑山岛(另名玆山)——你可以理解为在俄罗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清朝被流放到宁古塔,就是那种最为偏远的苦寒之地,此生看不到希望的地方。

丁若铨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十多年,度过了自己人生最后的时光。

初到那边时,他曾经有过非常抑郁的时候,甚至醉酒后不省人事,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堕入大海,后被人救起。

捡回一条命的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然后,他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以考察流放地为主业,并留下了一本记录当地各种水产的书,《玆山鱼谱》。

整个电影就是围绕他创作这本书的经历展开的,并虚构他与当地民众昌大等人互动的场景。在我看来,《玆山鱼谱》这部电影的片名,不仅是指这部科学类著作的创作历程,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隐喻:

人最怕凝视深渊,但是须知深渊处,还有众多鱼儿,依然在多姿多彩地生活着,而这本书是他们生命的礼赞——

那么,你自然会想到:如果你也坠入深渊,何妨让自己也变成一尾鱼,在这深渊中,好好地活下去?

对于堕入深渊中的人来说,该如何如鱼儿一般,顺流而下、逆流而上?影片通过丁若铨的故事,给出了如下答案:

1
活着,最重要的是活着。

前面提到,丁氏兄弟有三人,但是真正“享受”流放待遇的,只有丁若铨和丁若镛两个人。他还有一个弟弟丁若钟则不幸被处决。而之所以他会有此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和他面对同样的情况,采用了比较刚烈的方式去处理有关。

当官兵来抓他的时候,因为不知其长相,他本来可以逃走,但是他马上迎过去,亮明身份,一开始就抱着对着干、视死如归的态度,此后对待那些掌权者,也是如此如法炮制,自然拿他祭旗并不奇怪。

而在行刑之际,他也不愿低头,他一反传统的姿势,以抬头看天这种大无畏的姿态迎接最终的结局:

宁愿低头看地死,不如抬头看天死。

这当然是悲壮且伟大的。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人,而且他们总能引起很多人的仰慕之情。但是,其结局我们每个人也都看到了,就是以螳臂挡车、最终不幸背碾压为终局,而那种从天而降被人拯救只是爽文情节罢了。

丁若铨与之相比,就“平庸”不少,他面对这样的变局,首先做的是保存自己的生命,包括和自己的“主义”划清界限,而正是此举让他至少得以保住性命。

我不认为这是贪生怕死。

每个人对生命的看法不同,舍生取义是一种活法,让自己活下来、徐徐图之也是一种活法。

毕竟,活下去就意味着还有时间、空间,就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故事还能继续,就不是最糟的。

2
保持对未来的好奇心。

活下来的两兄弟都被放逐到很偏远的地方去,但是两人被放逐的地方并不在一起——所以分别,即是死别。

两人离别之际,弟弟显得比较抑郁,而哥哥丁若铨表示,对于放逐的生活,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抱着很大的好奇感。

人们对于光鲜亮丽的美好生活,好奇感是很浓烈的。但是,有多少人会对自己堕入深渊后的生活,有好奇感?

恐怕哀哀怨怨才是常态,亦或者完全以悲剧作为先验的论调,这也是堕入深渊之后,自己会更感痛苦的主要原因:都已经假定什么都不会好,怎么可能还有好的感觉呢?

然而,如果用此时此地的视角来看,在这样的遭遇之下,反而不宜多念过往,也不宜多忧未来,把当下过好才是关键。

以全然的心态,保持对接下去未知生活的好奇,就像鱼一样,只有几秒钟记忆,恰恰是深渊中的人,可以秉持的人生取向。

3
关注现象,而非解释。

有了好奇,也就意味着可以从自身世界中走出来,去关注外部世界。

黑山岛是外岛,与朝鲜本土的风貌有很大不同,当地人主要是靠出海打鱼为生,丁若铨发现许多鱼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于是对这些鱼产生了兴趣。同时,他认识了一个当地的渔民昌大,他是个捕鱼好手,也还好读书,但是苦于当地没有饱学之士指引。因此,丁若铨萌生了教昌大读书,请昌大给自己介绍鱼的念头。两人互助的具体“剧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我想说的是,丁若铨关注外部世界的方式是很值得推崇的:

有哪些鱼,鱼长什么样,吃什么,有什么习性……这些内容没有什么哲学性思考,就是本真地进行现象学的记录,所谓关注现象,而非进行解释。

这种方式有一个好处,即能够比较好地让自己的身心联结在一起,不至于因为过多的解释,进入头脑层面,从而纠结于现在的深渊及过往的烦恼——这些其实和自己的现实生活是脱节的,也会成为痛苦的源泉。

这就有一点正念观察的味道。当你的内心烦乱,容易被各种杂念所困的时候,你需要的不是“我该怎么办”、“我到底怎么了”这样的思考,而是能够聚焦在一件事上,能够实实在在体验生活的事。

4
保持独立思考。

丁若铨是昌大的老师,他在讲解四书五经的过程中,一直告诉昌大:

不要去死记硬背,只求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要去思考,为何别人要这么说?又该如何去建立自己的理解?

这句话放在那个年代,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因为这是在启发昌大,要有独立思考,不要成为他人思维的奴仆。

一个人身处黑暗之中,被迫接受别人安排的命运,在这样的处境下,还剩下什么是自由的?

自由的心灵

很多人觉得,自由的心灵和意志,有赖于别人给你这样的机会表达,如果不给,久而久之很容易被“洗脑”或者抑郁。

其实不然。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人确实很容易屈服,毕竟屈服一下,日子可能过得更好一些,做个快乐的猪总比痛苦的人要好点。亦或者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屈服,因为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也有可以不用低头的做法:

不把自己的主张大声地说出来,这样毕竟太危险,但可以在内心选择不服从,保留自己的独立思考。

其实丁若铨去写这些书,而不是迎合“时代需要”的作品,就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表现。他认为,与其夸夸其谈,如弟弟一般去写该如何管理这个国家以帮到普通民众(如《驭民心术》)等,还不如实实在在地记录下来这些经济作物,让他们能够看到这些经济作物的价值,才能帮助到这些普通民众。他的观点,放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时代,自然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

然而,他的得意门生昌大还是选了不同于他的道路,走上一条屈服之路——当官,最后因为不得不面对很多违心的局面,又退回原来的生活——这其实也是很多人在这种局面下,可能会面临的曲折。

电影也通过这个曲折,试图告诉大家坚定不移的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可能会走弯路的,但这也是其珍贵之处,因为有了这么一遭,你可能会更加坚定地明白:

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你很难预计,你也不太可能改变别人,因此,与其向外寻求,不如按照自己的步伐思考和生活。这也是独立思考的要义所在。

5
宽容,是弱者的武器。

丁若铨教四书五经,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告诉昌大他从来没有学到的天主教思想:

当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给他打右脸。

韩国和我们都是儒家文化,我们更推崇的恐怕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甚至十倍奉还——《半泽直树》能够在中国那么红火,不仅是剧情好看,和这种文化同源有很大关系,如果拍成“给他打右脸”这种,估计早就被人骂“圣母”了。因此,古朝鲜人不明白,我们估计也很少能理解这种思想。

然而,如果一个人坠入深渊,处于弱者的地位之时,选择宽容恐怕是很有力的武器呢。

因为绝大多数处于弱者地位的人,往往喜欢与他人缠斗,以证明自己并不“弱”,然而,其结果不是必输就是会陷入胶着之中

而选择宽容,看起来好像是羸弱的表现,但其效果就会变成一种高级的武器——宽容让一个人的格局变大,不再局限于一时之输赢,甚至可以从更高的视角去理解整件事、理解自己和他人,而这种视角那些赢家恐怕在得意忘形中是很难看到的。

当然,当一个人理解了这些以后,也就不会继续为此而纠结,通过宽容,让“未完成情结”已然完成,一个人便可翻开新的一页,去做一件新事,岂不是收获更大?

6
与真实的人接触。

丁若铨在宽容之后做了什么?

结婚、生子、过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继续实践他的考察和写书工作。

丁若铨是“大逆罪人”、“邪学罪人”,但是收留他的农妇却热情款待她,并说:

对国家他可能是罪人,但来我家他就是客人。

抛开立场,抛开那些虚无,这位农妇说出了生活的真谛:

很多纠纷就是人类自己制造的,用一些“名词”人为地制造对立、矛盾、冲突,进而引发了很多无意义的战争,然而,把这些主观之见全都抛下,我们会发现,其实特别简单:

人与人之间,就是我对你好,你对我好,大家互助的过程。

而丁若铨也很感恩,他帮助农妇做家务,也会给她一些钱,让她改善自己的生活。农妇不肯收,他就提议农妇去买好吃的、好看的打扮自己。同样,这也是很真实,很生活化的。

而后来的故事,我想你也猜到了。两人走在一起,并且生了孩子。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是有名的士大夫,一个是完全没有文化、没有姣好外貌的农妇,为何能在一起?

其实这句话问出来,已经是个问题。这些“有名”、“没文化”,不正是人类为了制造对立冲突,发明的词汇吗?我们用这些词,让自己变得不再真实地看到他人、自己和世界究竟是怎样的。那些我们不能理解的,说到底是自己自我欺骗的结果罢了。

当你能够与真实的人接触,过真实一点的生活,很多烦忧或许也就不复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拍摄于近期的黑白影片。之所以用这样的拍摄手法,据说有经费因素,但我认为,这恐怕也是因为黑白色调之单一更能展示故事主人公的人生遭际。

不否认这一点的话,问题就变成:一个人如何在黑白单调的人生中,让自己活得不至于那么颓废,甚至有些色彩?

我想这部电影,或许能够给有类似处境的人,多一些别样的思考。

END
都看到这里了,请动动手指
给本文打个分
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
您还想看到“影视作品赏析”、“自我成长”什么方面内容?或者,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主题的文章?
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我们会保护您隐私,不会公开出来,请您放心留言。)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散布孩子遗书的聊天记录,请不要再转发了
值得被爱的,不仅是冠军全红婵,还有全红婵这个人
游戏是不是“精神鸦片”还有争议,但是该调整我们与屏幕的关系了
你适合从事心理咨询吗?大卫·沙夫从业50年总结的5条经验
自伤行为:一种表达自己遇到困难的语言|如何理解和解决自伤?
爱的5个类别: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爱吗?
张文宏沟通之“术”与“道”:为什么人们爱听张文宏医生说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