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公街:清代的北京老衙门遗存

顺天府衙,是明清时代北京这地盘上的府衙,相当于今之市政府。这么高大上的机构,在一条很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它就是东公街(鼓楼东大街东端路北,北头连着分司厅胡同)。
元代开始建都大都,管理都城的署衙称大都路。起初大都路署衙无处办公,只在一座大庙里凑合着,这可能是史上最寒酸的市政府了。后来官方买了一个周姓人家的十九亩地,就在今天东公街位置建署衙
清代,此处是顺天府衙。顺天府是当时京都的最高地方行政机关,府尹的职位高出一般的知府二至三级。正三品衙门用铜印,惟顺天府用银印,位同封疆大吏的总督、巡抚。清亡后,府衙移作他用,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府衙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后改建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亦即“东城区教师研修学院”),平房大多拆除,主体建筑是两栋四层楼(内部有办公室和多间教室),唯顺天府衙大堂遗存。

X


目前这是市级文保建筑。大堂几经改建,作为礼堂。本世纪初,在区委书记陈平同志(后曾任市政协副主席兼国家大剧院院长)主持下,重新修葺顺天府衙大堂,外观接近当初。自东公街南口至原府衙大门仅百米许,但胡同逼仄,车辆进出困难,故此古建遗存鲜为人知。



中华民国时期,顺天府衙曾改为北平市立小学、幼稚园、东北中山中学以及河北省路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北平,该地改为陆军司令部,成为审讯中国人的场所,周边房屋几乎全变为监狱。解放后,这里曾是河北北京中学、144中学校址。
【附录】明清北京顺天府位于今北京安定门交道口西北,鼓楼东大街北, 其基址的主要部分现为北京市教育学院东城分院(东城区教师研修学院)校园。
顺天府是指清代北京地区,顺天府的辖区在清初多有变化,乾隆八年(1743年)开始固定了下来,共领五州十九县。即通、蓟、涿、霸、昌平五州和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东安、固安、永清、保定县(今河北省文安县新镇镇)、大城、文安、武清、香河、宝坻、宁河、三河、平谷、顺义、密云、怀柔十九县,又混称为顺天府二十四州县。
顺天府的辖区划分为四个厅。西路厅的同知驻卢沟桥拱极城分管涿州、大兴、宛平、良乡、房山;东路厅驻张家湾,分管通州、蓟州、三河、武清、宝坻、宁河、香河;南路厅驻黄村,分管霸州、保定、文安、大城、固安、永清、东安;北路厅驻沙河镇巩华城,分管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平谷。大兴、宛平二县称为京县,以北京城的中轴线为界,城东部及郊区属大兴,城西部及郊区属宛平。顺天府所领二十四县虽然在直隶总督辖区内,但府尹和总督不存在隶属关系。但北京城垣之外的地区由直隶总督衙门和顺天府衙门“双重领导”,大的举措要会衙办理。北京城垣之内,直隶总督无权过问。 清代北京城区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是满汉分城而居,分城而治。“旗人”均住在内城和西郊三大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在外城。外城分为五城十坊,故时人有“内八旗外五城”之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