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波兰领土变迁,17世纪有98万平方公里,现在只剩31万平方公里

波兰最鼎盛的时期当属16至17世纪的波兰立陶宛君和国,当时波兰和立陶宛两个国家为了共同对付来自莫斯科大公国、条顿骑士团的威胁,逐渐走上了联合的道路。1385年,立陶宛国王亚盖洛迎娶了11岁的波兰女王雅德维加,并改奉天主教,就任波兰新一任国王;1569年,两国贵族云集卢布林,正式决定进行彻底的合并,成立一个国家,组建一个议会,共同拥戴一个由议会选出的国王。

波兰立陶宛君和国是一个以波兰为主导的联邦国家,鼎盛时拥有约98万平方公里土地,800万左右人口,现在的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均在其版图之内。然而经历数十年辉煌之后,波兰却逐渐走上了一条王权不振、贵族擅权的衰落之路。

当时的波兰以封建农奴制经济为主,大小贵族可以无限剥削农奴,这反映在国家政治层面上则是贵族拥有极大的政治权力和自由,他们可以选举国王,可以在领地内肆意抽取税收,但是国王却既无财权,又无军权,更不能对外宣战媾和,而尤为严重的是,波兰议会实行“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名议会代表反对,任何决议都不能通过。这种制度使波兰议会和政府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也使波兰失去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和谋夺地区霸权的良机。从17世纪初开始,波兰屡屡在对外战争中丢盔弃甲,先是把立窝尼亚丢给了瑞典,后来又将基辅、斯摩棱斯克、东乌克兰和扎波罗热等地割让给了沙皇俄国。

进入18世纪以后,波兰仍然不思进取,在支离破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然而与此同时,其邻国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俄方面,彼得一世以野蛮粗暴的方式进行效仿西欧的改革;普鲁士方面,霍亨索伦家族倚仗经济实力雄厚的容克地主阶层,将国家变成了一台战争机器,在这台机器里,充斥着军营式的纪律和森严的等级制度。总体来说,就在欧洲多数国家加强君主专制和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时候,波兰却正在解体。而解体的波兰很快成为了俄、普、奥等国觊觎的对象,1772、1793、1795年,波兰惨遭三次瓜分而在欧洲版图上消失了,其中沙俄夺占了原来波兰王国62%的土地,约46万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了20%,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则是18%,12.18万平方公里。

消失上百年之后,波兰接连经历了复国、消失、再复国的跌宕人生,而这一经历与两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俄的罗曼诺夫王朝、德国的霍亨索伦王朝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相继崩溃,压在波兰人身上的三座大山不见了,全新的波兰共和国诞生了。波兰共和国的西部疆界在凡尔赛会议上得到确认,德国交出了波兹南、“煤都”卡托维兹等地,东部疆界则是苏波战争后确立的,波兰获得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古都维尔纽斯,至此,波兰疆域定格在38.8万平方公里。

但是好景不长,波兰在二战期间又被瓜分了,而这次变故主要源于波兰外交政策的失误,一是对纳粹德国的扩张认识不足,二是只依赖英、法的口头承诺,对苏联的示好却避而不见,最终孤立于两大强邻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虽重获新生,但疆域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当时的战胜国苏联为巩固战时利益,强行将波兰疆域向西移动了两百多公里,一增一减之后,波兰面积较于二战前减少了约7.5万平方公里,变成31.3万平方公里。波兰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想要避免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筹码,只有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不断夯实自身的基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