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书法家武中奇:“我是高粱地大学的”
武中奇(1907-2006),山东济南人。幼年家境清贫,曾在印刷厂当童工。上世纪30年代初投身革命,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与领导山东徂徕山抗日起义,后任八路军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随军南下参与上海市新政权的建设,任上海提篮桥监狱典狱长等职。上世纪50年代初,他率领大军参加治淮工程,功勋卓著;上世纪60年代初任南京钟表厂厂长;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任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改革开放以后,他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协会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江苏省人大常委等职。
武中奇因书法而闻名,在别人眼里,他是个文化人,但他小时候一天学也没上过。有一次,他带着家人在中山陵观摩碑刻,他有趣严谨的解说,吸引了几位游客。那几位游客一路跟着他,终于忍不住问:“老先生,您是哪个大学的呀?”面对这样的提问,武中奇幽默风趣地回答:“我是高粱地大学的。”
1907年,武中奇出生在山东济南长清县崮山镇土山村。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家里却拿不出钱让他去上学。 武中奇7岁那年,父亲买来一本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让他临摹。武中奇如获至宝,白天黑夜地认真临摹。后来,武中奇陆续钻研《郑文公碑》和《泰山经石峪》等拓本,并兼攻金石。日复一日,武中奇书法功力有了长足的长进,小小年纪就闻名乡里。他9岁就能为乡亲们写春联,10岁为店铺写招牌,11岁为济南溢香斋牛肉店写匾牌……12岁那年,为了帮助父母养家糊口,武中奇进入济南一家印刷厂做“写字先生”。辛苦的工作之余,武中奇博览群书,坚持苦练书法。
上世纪30年代初,武中奇结识了共产党员孟朝赳,在他的影响下,武中奇对中国革命现状有了新认识。受他之邀,武中奇打算奔赴苏区,然而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开始长征,最终没有去成。
当时,武中奇正在济南印刷厂担任写字先生与刻字先生,一天,他突然接到山东泰山革命烈士祠纪念武训学校校长的聘书,聘请他担任书法金石教员。惊喜之余,武中奇欣然前往。这所学校,是冯玉祥将军委托范明枢校长开办的,学校的教员来自四面八方,大家各自宣传各自的政治主张。武中奇所接触和谈得来的同事,政治立场都是倾向于共产党的。在学校期间,武中奇得以有机会阅读历代书法名家的法帖和众多书法典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鉴赏水平。两年多后,因冯玉祥去了南京,校长范明枢也离开这所学校。随后,武中奇也借故辞职回到济南。在济南,赋闲在家的武中奇认识了化名为冯寄雨的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当时,因为叛徒的出卖,中共山东省委遭到破坏,黎玉一直在为省委寻找一个安全的办公地点。对武中奇经过仔细考察后,黎玉把地点确定在了武中奇家中,而武中奇也被发展成了共产党员。此后,在武家人的悉心守护下,中共山东省委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将近两年。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即使工作再繁忙、条件再艰苦,武中奇也没有放弃书法。精湛的基本功,加上丰富的阅历,使得武中奇的字独具磅礴阔大的气势。
看武中奇所写纪念塔上的烈士英名,从其用笔的骨肉停匀,结构的严整峭劲,深感他学欧不徒形骸惟肖,惟求神理相通的艺术表现,显示了他的悟性、才能与不落常套的气格。之后,他学颜真卿书《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等,得其筋力沉实,浑厚雄伟,遂使自家楷书在学欧的基础上趋于庄重壮朗;又学钟绍京小楷《灵飞经》,取其清整秀润,婉畅灵动。继之,他潜心师承北朝楷书,积学数载,蔚为书法根基深厚之源。
1979年,武中奇进入江苏省国画院担任副院长。1980年和1984年,武中奇作为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团长先后两次访问日本,进行学术交流。上世纪80年代初,武中奇先后在山东、江苏、北京等地开办个人书法作品展览。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为武中奇题词:“龙虎飞腾,当为我师”。
武中奇认为,他的书法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南京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济南解放阁碑、蒙阴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徂徕山起义纪念碑……上面的碑文都是武中奇题写的。
武中奇成了大书法家,仿他字的人也多了起来,他对此持有一颗宽容之心。有一次,有个人拿着一幅字来找他:“武老,你看看,这是不是你写的?”家里人一看就知道那幅字是假的,但武中奇却叮嘱家人:“不要问人家从哪里来的。”还有一次,他去清凉山,看到有人在仿他的字,他就站在一旁看,然后评价:“写得比我好。”
武中奇喜欢给普通百姓写字,他家附近的一个小理发店店员,得知他是大书法家,就向他要一幅字,他就高高兴兴写给人家。有一次,武中奇家里来了一个人,这人哭诉说,他把领导的一幅字搞坏了,领导很生气,非要他赔,而那字正是武中奇写的。听了来人的哭诉,武中奇提笔就为他写了一幅字,那人拿着字高高兴兴走了。孩子们知道了这事,都觉得父亲太天真,可武中奇却不以为然,而且以后还继续做这样“天真”的事。
2006年3月,武中奇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9岁。(仇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