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放排,最怕过“鬼门关”哨口,老棹工有三个过哨的妙招
民国时期,东北地区交通极为不便,于是人们就借助河流运输木材,为中原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木料,因此放排人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当时,虽然放排人收入可观,但是无时无刻不与危险擦肩而过,尤其是遇到各种大哨子,甚至被比喻成鬼门关,比如地瓜陇。究竟什么是地瓜陇呢?放排人又如何应对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放排在东北地区十分常见,历史学家们表示放排最早可以追溯春秋战国时期,但后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放排也曾销声匿迹过一段时间,比如清朝时期清廷对长白山封锁了200多年,导致没有木材可以用于放排。在民国初年,随着长白山的解封,曾经失业的放排人又开始重操旧业,但是几百年一直存在的各种危险并没消失,反而还成为了民国放排人难以跨越的障碍,因此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棹工才能化险为夷,成功将木材送到每一个东家的手里,并且还能活着回家团圆。
或许您纳闷了,放排不就是将木材放水里漂流嘛,有什么困难的呢?其实,这样的想法真的太简单了,因为松花江河道危机四伏,其中最多的就是各种大哨。所谓大哨是指梯形级坎,也就是河道上出现一截较大的落差,此处水流湍急,并且还有很多泥沙。据老一辈的放排人介绍,松花江上的大哨有40多处,比如裤子叉,小孩哭和老虎哨等。
这些大哨的名字听起来土气,但是却十分贴合实际情况,比如裤子叉就是河流从中间分叉,小孩哭就是这里河水流速大,听起来就像小孩在哭,还有老虎哨表示这里的梯形级坎最为凶险,就如同老虎吃人。有经验的放排人都知道,过哨的时候一定要快,而不是磨磨唧唧的半天不过去,首先就要加速扎进水里,然后迅速调整方向,用力稳住最前的木排。
其实,上面提到的三个大哨相较而言不算太难,因为有一个叫地瓜垅的大哨,号称鬼门关,才是每一个放排人的噩梦,即便是放排十多年的老棹工也对其充满敬畏。地瓜垅是一处长约20公里的险滩,而且江底还有无数密密麻麻暗礁,故此得名地瓜垅。木排经过地瓜垅时,湍急的水流会让木排起伏颠簸,如果是大风天气放排,起伏颠簸的幅度更大,一不留神整个木排就脱绳了,此时不仅木把全部被水冲走,放排人的生命安全都会受到威胁。对此,有经验的放排人也总结了三个妙招:
妙招一:
在木排快要抵达地瓜垅之前,经验丰富的老棹手都会检查一下捆绑的木排,并将需要加固的铆钉也一并再次捆绑。除此之外,如果一次放排的数量较大,比如用50多排,甚至是100多排,老排手还会让人将大木排分解成小排,一旦发生颠簸导致绳索断开,也不至于会损失所有的排,正如人们常说不把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这样也能最大化避免损失。
妙招二:
上文提到,过地瓜垅会十分颠簸,尤其是在大风天气,因此人站在木排上长时间摇晃就头晕呕吐,而且五脏六腑都颠的疼,所以有经验放排人前一天都会不吃饭,饿了就喝点白开水,要保证自己在过地瓜垅的时候是空腹状态,以此来避免呕吐带来的不适感。最关键的是,如果状态好就会盯紧木排,一旦有意外发生还能及时补救,否则就有可能跌入河水中。
妙招三:
为了解决晕的问题,不少放排人也是绞尽脑汁,后来发现将生姜捣碎贴在肚脐上管用,于是很多放排人都纷纷效仿。因此,每当放排时放排人都会准备一块生姜,等快到地瓜垅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贴姜,虽然也不是每次都有用,但是起码也能起到心理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人生吃朝天椒,将自己嘴巴辣得通红,这样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晕的效果。
总而言之,放排是个危险活,只有那些勇敢且不畏风雨的人才能胜任,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现如今,虽然放排已经成为了一段历史,但是放排人的精神却依然存在,激励着我们不断的努力奋进,建设当下美好新时代。
参考资料:
《吉林文化简史》作者:鲍盛华,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