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深深影响了我
〓第 1616 期 〓
文|郭淑俊 编辑|王成海
“老事旧人”网上小店,保证货物品质,需要再买,可加微信
一天和一个好朋友吃饭、聊天。聊了很多有关教育的话题。我俩一致认为父母的言谈举止一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从孩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一定可以找到父母的影子。聊了很多发生在各自身边的事情,不禁感叹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可是好多家长觉得孩子不会写作文、不爱阅读、学习成绩不好,甚至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等等都是老师的原因。这让多少老师感到无奈与愤愤不平啊!
这次聊天让我想起了一些事。
相比较而言,我算是个爱看书的人吧,现在我越来越深信,我这个好习惯和父母有关。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不是受父母影响而爱读书,但我觉得更多人一定是受了家庭的潜移默化。
我四岁就认识了第一个小说人物——李莫愁。四十年前我所在的农村还没有通电,但这不妨碍爱好读书的人读书。母亲上过三、四年学,没有多少文化,但她特别爱看书,可她没有时间读。冬天闲下来的时候,她在油灯下为我们姐弟缝补衣服,父亲就在旁边为她读书。姐姐和弟弟都睡着了,只有我会躺在被窝里听。四岁的我深深记住了这件事。印象中李莫愁是个穿着破烂且很丑陋很可怕的男人。每当听到关于他的段落,就害怕的屏住呼吸。长大后自己读了《神雕侠侣》才知道她是个身着杏黄道袍,貌美如花的女人,当然她也的确是个歹毒的女人。那个时候太小,听不懂太多,也理解不了多少,感觉坏的人就是男人,所以才会觉得李莫愁是男人吧。
农村没几个有文化的人,也没多少读书的人,但我的印象中我家常常有书看,也不知道父母是从哪里借的。有一件事记得很清楚,母亲总能把借来的破旧的书变得新一些。她看完书会把以前卷了的书角全部抚平,如果书皮撕了,她会用牛皮纸糊补个书皮,然后放在毡子底下压上好几天,等拿出来的时候,书就变新了。
undefined
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图书室第一个开放日,我就去了,我借的第一本书是《第二次握手》。我觉得我这个年龄的人,知道这本书的人不多吧。我从母亲嘴里听了好多好多次这本书的名字。所以我第一次借书就问有没有这本书。记得很清楚,图书室的老师很吃惊地看着我并问我怎么知道这本书?我笑着告诉她是我妈常念叨的一本书。也许这本书正好也是老师喜欢的吧,她进到后面的放书的屋子。找了很长时间终于找到了。我很高兴,老师似乎比我更高兴。
我上师范那时候学校的图书馆只有星期天才开放,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要换阅览室,一直没开放。再开放的时候,为我找《第二次握手》的老师退休了。新的老师不喜欢读书,我每次去阅读见她不是织毛衣就是无聊地坐着哈欠连天。那时候,只要图书室开放,我几乎没有不去的时候。时间久了,老师看在了眼里,让我做了她两年的图书助理员。图书助理员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书带出图书室看,当然也不能动静太大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放假的时候可以把装订好的成套的杂志借回家看。所以我师范的后两年,包括寒暑假,几乎每一天都有书看。
书是看了不少,但充其量就是个读书人,而不是读过书的人!读过书的人会因为阅读不断成长,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我只是读了一些书罢了!
教上一届学生的时候,第一次和家长见面,我就表达了我的想法,希望我的学生和我在一起的六年能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可是两年后,我问谁还在读书?真正坚持看书的孩子最多也就二十来个。这和父母不看书有一定关系吧。我想如果家长每天在某个时候按时拿起书阅读,比每天对孩子说十遍:“你读书吧,老师不是让每天阅读二十分钟吗?”效果好上许多倍吧。
和我聊天的朋友后来送了我一本精装的《第二次握手》。拿到书我问父亲要不要再看看《第二次握手》,他说早把看书的念头盖了。同样的问题问了母亲,她说眼睛也不行了。
我忽然觉得特别遗憾,尤其是父亲的回答。听他们的答复,母亲还有想看的意思,只是眼睛不好使了,而父亲连看的念头都没有了。我遗憾的是我爱看书是受他们的影响他们也培养了我看书的习惯,而现在他们却没有了看书的欲望!四十年沧海桑田,是生活操磨了人,还是人自己变了呢?
undefined
我像他们这个年龄,也会是这样吗?父母命运多舛,经历了太多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生活的磨难把他们的爱好全磨灭掉了吧。如果还有心情再去看书,也是不现实的。他们毕竟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庆幸的是,他们影响了我,我影响着我的一双儿女,和我教的学生。尤其是学生,我看过的书,只要我推荐,那几个爱看书的孩子,都会去买来读。知道我爱看书,每年教师节都有孩子送我书,现在我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了。想着读书的影响还会一直延续下去,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好看小说阅读平台,点开即看:
【作者介绍】郭淑俊,1977年生,现在二连浩特逸夫小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