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天渐凉。8月23日前后,我们居住的北半球陆续进入二十四节气之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即为“出暑”,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鹰乃祭鸟|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二候天地始肃|接下来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古时有“秋决”的说法,即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三候禾乃登|“禾”是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此时暑热尚未退尽,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古人有云“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残留的暑气一扫而空,气温由热转凉,自然界中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阳气内敛。因此养生也宜收敛神气,宜安静性情,忌情绪大起大落。从五运六气来说,辛丑年岁运为水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下半年气候燥气偏胜,此时更应滋阴润肺,防止燥邪,少辛增酸。最佳时令饮食有白萝卜和南瓜。白萝卜:白萝卜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肠胃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中医认为该品味甘性凉,为食疗佳品。入秋的萝卜肉质肥厚丰润,清甜爽口。南瓜:南瓜可以改善我们的秋燥症状,营养丰富。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经,能润肺益气,并有利尿美容作用。
长夏主湿,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就要健脾防湿。长夏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病症。而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脏腑,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脾胃的作用下协同其他脏腑完成的。阴陵泉是健脾的主要穴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归属于胃经,刺激它可以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激发胃部功能。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补三经之阴,也就是补肝经、脾经及肾经之阴。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按摩三阴交主要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肺阴虚和脾阴虚的。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
正是人间好时节,人间至味是清欢。愿你我都能有一份“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泡一壶浓茶,赏秋日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