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与成语故事
成语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沿用的固定短语,主要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红楼梦》里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才华在伯仲之间,宝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只不过个性使然,不太爱在人前显露罢了。
她不但饱读诗书,而且对成语也颇有研究,最终金玉良缘完胜木石前盟,与她活学活用成语,实力圈粉有莫大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哪些成语帮助宝钗实力圈粉的?
(一)韬光养晦:比喻暂且隐藏才能、谋略,不使外露。
[出处]《隋书·薛道衡传》:“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临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
这是隋朝文豪薛道衡对隋文帝杨坚的赞美。
而薛宝钗之所以韬光养晦则是她的生存之道。宝钗出生之时,薛家已经在走下坡路,借住贾府,是为了达成金玉良缘的目的。
贾府家大业大,人多嘴杂,宝钗深知“出头的椽子先烂”的道理,于是拿定了主意:“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她从不拿尖要强,而是尽量把崭露头角的机会让给别人。无论在元妃省亲时作诗,还是帮助惜春出主意作画,甚至和宝玉谈论昆曲的妙处,都可以看出她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可她从来不锋芒毕露,为人又谦和,自然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
(二)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出处]唐·韩愈《原人》:“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在《红楼梦》里薛宝钗对这种手段运用得最为娴熟,同样这种方式也为她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就连人见鬼憎的赵姨娘收到宝钗的礼物后也很高兴:“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
这是宝钗惯常的作派,有财力雄厚的薛家作后盾,她乐得给大家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赵姨娘属于地位不高,但破坏力很强的人,宝钗深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的道理。这次送礼的效果奇佳,以赵姨娘的大嘴巴,这件事不但王夫人会知道,估计私下跟贾政也会说道一二,而这正是宝钗要的效果。而且这样一视同仁的送礼,就连讨厌赵姨娘的王夫人也不会对宝钗的行为产生反感,只会觉得她做事周全。
(三)投其所好: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 迎合别人的喜好。
[出处]《庄子·庚桑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释义:所以说,不用其所好来笼络人心而可以成功的,从不曾有过。
宝钗精通人情世故,善于揣摩人心,《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贾母让王熙凤为她操办15岁生日,在生日宴上,宝钗却点了贾母爱吃的菜以及贾母爱听的戏。
宝钗深知贾母并不看好金玉良缘,但仍然选择投其所好,这正是她的聪明之处。贾母作为长辈,提出给她过生日是对她的抬举,而宝钗选择投其所好,任何人都挑不出理来,只能说她懂事。
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看了宝钗屋里的陈设,叹道:
“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
乍看,只觉得宝钗本性恬淡,就喜欢这种装饰风格,其实未必如此。
这种布置房间的方式是恰恰符合一个重要人物的审美,这个人就是王夫人。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王夫人不喜奢华,又最喜欢端庄稳重的人,对于爱憎分明的黛玉,爱涂脂抹粉的丫鬟晴雯等都深恶痛绝。
王夫人是宝钗嫁入贾府的最大靠山,她所有的行为必须符合王夫人的要求才行,否则也会影响她的胜算。别不信,王熙凤论起来跟王夫人关系也很近,为啥最后落难时,王夫人没伸出援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触犯了王夫人的利益,碍了王夫人的眼。
聪明如宝钗,肯定时时处处都会唯王夫人马首是瞻,投其所好正是她的高明之处。
(四)急人之困:指为别人有困难而着急,热心地帮助解决。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胜(赵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急人之困是说战国时期,秦国派兵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平原君向魏国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从魏王那里偷取兵符,假托魏王之命出兵为赵国解围。
而在《红楼梦》里,薛宝钗也经常作急人之困的好事。
比如:第三十七回起诗社,史湘云也想做东,可湘云做事考虑不周,自己想请客又拿不出请客的钱,这时宝钗出面为湘云圆了面子,把请客这件事做得既体面又漂亮,难怪湘云人前人后对宝姐姐赞不绝口,替宝钗扬名,宝钗这样做不显山不露水地又刷了一回好名声。
这种急人之困的行为,宝钗对黛玉也做过。
黛玉需要吃燕窝滋补身体,可又觉得自己寄人篱下,要东要西不合适,宝钗得知后主动提出送燕窝给黛玉,可宝钗送礼非常有技巧,她不是把燕窝一次性的给黛玉,而是采取了细水长流的方式。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宝钗做事的目的性,一是黛玉自尊心强,一次性送太多燕窝会加重黛玉的心理负担;二来每天送燕窝必然被他人看见,宝钗可不是那种做好事不留姓名的“雷锋”。
果然这件事被时刻关注黛玉的宝玉看在眼里,告诉了贾母。宝钗这样做不但黛玉感念她的情谊,连宝玉都对宝钗的行为感激在心。
有没有似曾相识之感?《水浒传》中及时雨宋江也是凭借这招实力圈粉的,可跟着宋江混的人都没啥好结果。
宝钗在圈粉的同时,也干了些掉粉的事,具体有哪些呢?
(一)一唱一和:比喻双方呼应,互相配合。
[出处]《诗经·郑风·萚(tuò)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汝)。”
一唱一和原意是描述少年男女情谊绵绵地合唱山歌的情景。
在这里和宝钗一唱一和地是谁呢?是她的心腹大丫鬟莺儿。如果说紫鹃对黛玉忠心耿耿,那么莺儿对宝钗也不遑多让,她与宝钗一唱一和,成功地将金玉良缘提了出来。
在《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里,宝钗生病,宝玉前去探望,宝钗对“通灵宝玉”表现了好奇,要求宝玉拿下来给她观赏一下。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这话细想其实大有深意,莺儿欲扬先抑,勾起了宝玉的好奇心,也让宝钗就势拿出了金项圈,暗示着她和宝玉才是天作之合。
要知心腹事,单听背后言,什么是心腹?自然是知道主人心里真实想法的人。
试想,宝钗如果真的无意于金玉良缘,莺儿一个丫鬟怎么敢如此造次地说通灵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和宝钗项圈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一对呢?
借莺儿之口,宝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两人一唱一和,顺理成章地把金玉良缘这个说法提了出来,宝钗心机深沉可见一般啊。
(二)恼羞成怒
【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乌额拉布见田小辫子说出这样的话来,便也恼羞成怒。”
宝钗再早熟懂事,为人谦和,可她毕竟也只是个青春正好的妙龄少女,难免有按捺不住脾气的时候。
书中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曾有这样的描写:
宝玉因与黛玉闹别扭心情不好,没参加薛幡的生日聚会,遇到宝钗脸上挂不住,慌乱间又说错话。
“宝玉……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听到这里,宝钗大怒,先是冷笑了反驳:'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紧接着,宝钗又对小丫头靛儿发脾气。
以宝钗的为人,这是极罕见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宝玉的言辞明显触犯了宝钗的三大底线:
- 通过宝玉的话语,可见宝玉与其他人一起议论过宝钗的外貌。而能与宝玉一起议论这件事的,自然不会是丫鬟之流,论起来不是黛玉就是那些和宝玉一起混日子的二世祖,这样打趣宝钗的缺点,明显不是表扬,肯定会激怒宝钗。
- 宝钗在人前素来都是一副端庄稳重的形象,她非常在意自己的名声。拿宝钗比作私德有亏的杨贵妃,是非常不合适的,何况还是在情敌黛玉面前,更加重了宝钗的愤慨。
- 青春少女没有不在意自己容貌的,总的来说宝钗对自己的容貌非常自信,她从来不会过份修饰打扮,这也是对外貌自信的表现。如果说她有什么不自信的地方,可能就是在体形上,她比较丰满,历史上只有唐代以丰腴为美,宝玉的话正说到了她的痛处。
所以沉静、恬淡的宝钗也忍不住发飙,变得恼羞成怒了。
(三)嫁祸于人:
[出处]巜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嫁祸于人出自《史记》中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当时秦国是诸国中的老大,只有赵国有实力和秦国一较高下。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想把上党周围的地盘送给赵国,换取赵王的庇护。赵孝成王犹豫不决,而平阳君赵豹与平原君赵胜各执己见,赵豹认为不能接受这块地盘,这样会给赵国引来灾祸,这是韩国嫁祸于人之计。而赵胜则认为应该趁机吃下这块地盘,最后赵胜的意见占了上风,结果却出了昏招派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当统帅,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红楼梦》里薛宝钗把这个典故在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机智地使用了一回。在这个章节,宝钗扑蝶时无意中听到丫鬟小红与坠儿的对话,她不想让小红和坠儿以为自己听见了她们的对话,于是急中生智假借找黛玉之名,避免了尴尬。
可这种作法真的很值得商榷,听墙角肯定不符合贵女的言行标准。可宝钗为什么会想起以黛玉之名来避免麻烦呢?原因很简单,宝钗是卯足了劲儿想嫁入贾府的,以她的周到,她不会假借贾府任何人之名,这样万一事发,她不好做人。
而黛玉一直以来名声都不太好,被人认作是刻薄的人。
就连当事人小红都说:“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宝钗表现得再豁达,实际内心深处是将黛玉当作情敌的,往往不经意的举动才会反映一个人真实的想法,在宝钗心里难免嫉妒黛玉,把自己的不当行为嫁祸给黛玉既能把自己摘干净,又能让他人忌恨黛玉,这选择再合适不过了。
总结:
表里不一:意为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出处]:《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què)。
《逸周书》是先秦古籍,与《尚书》相类,是一部周时诰誓辞命的记言性史书。谥法,是对去世者不同的评价。行见中外曰悫是指行为能表现出人的内心和外表。
一直以来,宝钗在所有人眼里都是完美的人。但其实做完人时刻端着是很累的,就是宝钗也做不到如此,偶尔她也会展现她真实的性情。
宝钗扑蝶;写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样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志向;以及金钏跳井死去,她轻描淡写地安慰王夫人,说金钏是失足落井,这些行为都能反映她真实的性情。
宝钗始终在压抑着自己,可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也有娇憨可爱的少女情怀。
早熟懂事和为人周到,并不能代表她真实的性格,她的周到只针对同阶层的人,对于社会底层的奴仆,她内心深处还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小姐,她的冷淡和现实,只有王熙凤看得最清楚,所以对她敬而远之。
古语有云:“上兵伐谋,攻心为上”。放在春秋战国,宝钗肯定是一位善于运筹帷幄的统帅,放在宫斗剧中她肯定也是位大boss。
她深谙人心,把这些成语活学活用,最终成就了金玉良缘。如果不是宝玉最终出家为僧,她算得上人生赢家,求仁得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