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平定齐万年西晋隐忧已现,江统进徙戎论石沉大海​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3篇
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七月,已是千疮百孔的雍州和秦州遭遇大旱,秋稼严重受损。大旱过后,又是疾疫,百姓流离失所。
在那个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的年代,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到最后竟然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
历朝历代,一旦发生饥荒,朝廷都会组织赈济,严禁出现易子而食等泯灭人伦的事件,但西晋不仅没有赈济,反而下诏放开骨肉相卖的禁令,岂不是明目张胆的鼓励百姓易子而食?
一个王朝没有责任感到了这种地步,还指望百姓为它效忠?
先是叛乱,再是灾荒,雍州和秦州流民遍地,西晋五胡之乱,首先从雍州和秦州拉开序幕,齐万年之叛直接引发了两股割据势力。
先说其中一支杨茂搜。说起杨茂搜,还得从他的先祖杨驹说起。杨驹是氐族人,最早在仇池居住。
仇池方圆有上百顷土地,它的旁边有二十多里平地,四面是陡峭险峻的高山,有羊肠小道盘曲环绕三十六次而上。
后来,杨驹的孙子杨千万归附了曹魏,被封为百顷王。杨千万的孙子杨飞龙逐渐强盛起来,迁居到略阳。杨飞龙没有儿子,将外甥令狐茂搜当作儿子,改姓为杨。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十二月,为了躲避齐万年的扰乱,杨茂搜从略阳率领部落四千家重回仇池,自封辅国将军、右贤王。
由于仇池易守难攻,关中地区躲避战乱的人,很多都去依附杨茂搜。杨茂搜倾心接纳安抚,想要离去的人,也不勉强,送给他们财物。
战乱之中,老百姓所祈求的很简单,那就是活下去,既然杨茂搜能满足他们的这个要求,他们就有动力跟着杨茂搜。所以,杨茂搜的部众越来越多,渐成独立王国。
不过,杨茂搜只是据险以守,地盘还不算大,对于西晋全局影响不大。真正威胁到西晋统治的是一个叫做李特的人。
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时,一支氐族人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汉中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首领姓李。
曹操攻克汉中后,这支氐族人的首领李虎率众归降,被授予将军之职,迁居到略阳,又被称为巴氐。
齐万年叛乱之时,雍州和梁州流民遍地,为了生存,也为了躲避战乱,他们被迫背井离乡,前往巴蜀求食。
李虎的孙子李特也在逃荒者之列,但他的家境相对较好,流亡途中经常接济一些比他更可怜的穷苦百姓,得到众人之心,成为逃荒者的首领。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统治基础的稳定,一般不允许随意迁徙,西晋也不例外,更何况是流亡至统治基础不稳的巴蜀之地。
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朝廷派出侍御史李苾持节前往慰劳,同时负有监督之责,不准他们前往巴蜀寄食。
然而,李苾是个贪财之人,到了蜀地后,接受流民的贿赂,上表向朝廷宣称:“流民有十万人,不是汉中一个郡可以救济的,如果往东去荆州,水流湍急,又没有船只。蜀地粮食储备充足,百姓富庶,可以让流民到那里解决吃饭问题。”
十万人?看到这个数字,朝廷有些头疼。正如李苾所言,将他们送到荆州,确实有点难度。
但如果不管他们,又可能成为叛军,朝廷将更加麻烦。想来想去,朝廷只好接受李苾的建议,允许流民前往巴蜀。
口子放开之后,从雍州、梁州前往巴蜀的流民络绎不绝,不可避免的和当地人形成了冲突,也增加了不安定因素。
有赖于李苾的“帮助”,李特得以重回故里,路过剑阁时,他感慨万千,长叹道:“刘禅拥有这样的地方,竟然还投降别人,难道不是因为才智平庸吗?”
同样的风景,有的人看出了一幅画,有的人看出了一首诗,但也有人看出了历史兴亡、风云争霸,比如李特。
李特的感慨,让随同逃荒的阎式等人惊讶不已,他们觉得,这个人以后可能是个大佬,开始倾心与之结交。
阎式没有看错,李特确实是个能人,只要给他一艘船和一阵风,随时可以乘风破浪。
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底,忍无可忍的张华和陈准向朝廷推荐了孟观,说他深沉刚毅,文武双全,派他去讨伐齐万年。
孟观,本是殿中中郎,诛杀杨骏时立下大功,升为黄门侍郎,迁积弩将军,封上谷郡公。
孟观到任后,果然不负众望,亲临战阵,身当矢石,大战十几次,每一次都打败了敌人。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正月,孟观于中亭大破氐人,抓获齐万年,历时两年半的齐万年叛乱就此平定,孟观因功升为东羌校尉、右将军。
鉴于齐万年叛乱带来的祸患,太子洗马江统向朝廷上了一道《徙戎论》,警告朝廷要重视胡人问题,最好将他们迁出关中。
在这篇数千字的文章里,江统开宗明义,提出“《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引经据典证明戎狄自古以来就屡屡为患。
接着,江统就当时的社会情况分析,认为当年曹操“徙武都之种于秦川”是为了打击蜀国的“权宜之计”,如今已经显出弊端,而关中“土沃物丰”,是“帝王之都”,经济发达,位置险要,戎狄不宜居住在此。
江统还从实际角度分析,提出徙戎的具体方案,还用“难曰”和“答曰”两段提出了可能的反对观点并予以反驳。
最后,江统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论点:对于胡人应当“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这才是长久之计。
江统的观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是狭隘的,但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并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
然而,当时的西晋朝廷为贾南风所把持,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哪里会关心这些事情,江统的建议石沉大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