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平定齐万年西晋隐忧已现,江统进徙戎论石沉大海 2024-05-07 04:39:22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3篇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七月,已是千疮百孔的雍州和秦州遭遇大旱,秋稼严重受损。大旱过后,又是疾疫,百姓流离失所。在那个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的年代,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到最后竟然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情况。历朝历代,一旦发生饥荒,朝廷都会组织赈济,严禁出现易子而食等泯灭人伦的事件,但西晋不仅没有赈济,反而下诏放开骨肉相卖的禁令,岂不是明目张胆的鼓励百姓易子而食?一个王朝没有责任感到了这种地步,还指望百姓为它效忠?先是叛乱,再是灾荒,雍州和秦州流民遍地,西晋五胡之乱,首先从雍州和秦州拉开序幕,齐万年之叛直接引发了两股割据势力。先说其中一支杨茂搜。说起杨茂搜,还得从他的先祖杨驹说起。杨驹是氐族人,最早在仇池居住。仇池方圆有上百顷土地,它的旁边有二十多里平地,四面是陡峭险峻的高山,有羊肠小道盘曲环绕三十六次而上。后来,杨驹的孙子杨千万归附了曹魏,被封为百顷王。杨千万的孙子杨飞龙逐渐强盛起来,迁居到略阳。杨飞龙没有儿子,将外甥令狐茂搜当作儿子,改姓为杨。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十二月,为了躲避齐万年的扰乱,杨茂搜从略阳率领部落四千家重回仇池,自封辅国将军、右贤王。由于仇池易守难攻,关中地区躲避战乱的人,很多都去依附杨茂搜。杨茂搜倾心接纳安抚,想要离去的人,也不勉强,送给他们财物。战乱之中,老百姓所祈求的很简单,那就是活下去,既然杨茂搜能满足他们的这个要求,他们就有动力跟着杨茂搜。所以,杨茂搜的部众越来越多,渐成独立王国。不过,杨茂搜只是据险以守,地盘还不算大,对于西晋全局影响不大。真正威胁到西晋统治的是一个叫做李特的人。东汉末年,张鲁统治汉中时,一支氐族人从巴西郡宕渠县迁至汉中的杨车坂,号称杨车巴,首领姓李。曹操攻克汉中后,这支氐族人的首领李虎率众归降,被授予将军之职,迁居到略阳,又被称为巴氐。齐万年叛乱之时,雍州和梁州流民遍地,为了生存,也为了躲避战乱,他们被迫背井离乡,前往巴蜀求食。李虎的孙子李特也在逃荒者之列,但他的家境相对较好,流亡途中经常接济一些比他更可怜的穷苦百姓,得到众人之心,成为逃荒者的首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统治基础的稳定,一般不允许随意迁徙,西晋也不例外,更何况是流亡至统治基础不稳的巴蜀之地。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朝廷派出侍御史李苾持节前往慰劳,同时负有监督之责,不准他们前往巴蜀寄食。然而,李苾是个贪财之人,到了蜀地后,接受流民的贿赂,上表向朝廷宣称:“流民有十万人,不是汉中一个郡可以救济的,如果往东去荆州,水流湍急,又没有船只。蜀地粮食储备充足,百姓富庶,可以让流民到那里解决吃饭问题。”十万人?看到这个数字,朝廷有些头疼。正如李苾所言,将他们送到荆州,确实有点难度。但如果不管他们,又可能成为叛军,朝廷将更加麻烦。想来想去,朝廷只好接受李苾的建议,允许流民前往巴蜀。口子放开之后,从雍州、梁州前往巴蜀的流民络绎不绝,不可避免的和当地人形成了冲突,也增加了不安定因素。有赖于李苾的“帮助”,李特得以重回故里,路过剑阁时,他感慨万千,长叹道:“刘禅拥有这样的地方,竟然还投降别人,难道不是因为才智平庸吗?”同样的风景,有的人看出了一幅画,有的人看出了一首诗,但也有人看出了历史兴亡、风云争霸,比如李特。李特的感慨,让随同逃荒的阎式等人惊讶不已,他们觉得,这个人以后可能是个大佬,开始倾心与之结交。阎式没有看错,李特确实是个能人,只要给他一艘船和一阵风,随时可以乘风破浪。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底,忍无可忍的张华和陈准向朝廷推荐了孟观,说他深沉刚毅,文武双全,派他去讨伐齐万年。孟观,本是殿中中郎,诛杀杨骏时立下大功,升为黄门侍郎,迁积弩将军,封上谷郡公。孟观到任后,果然不负众望,亲临战阵,身当矢石,大战十几次,每一次都打败了敌人。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正月,孟观于中亭大破氐人,抓获齐万年,历时两年半的齐万年叛乱就此平定,孟观因功升为东羌校尉、右将军。鉴于齐万年叛乱带来的祸患,太子洗马江统向朝廷上了一道《徙戎论》,警告朝廷要重视胡人问题,最好将他们迁出关中。在这篇数千字的文章里,江统开宗明义,提出“《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引经据典证明戎狄自古以来就屡屡为患。接着,江统就当时的社会情况分析,认为当年曹操“徙武都之种于秦川”是为了打击蜀国的“权宜之计”,如今已经显出弊端,而关中“土沃物丰”,是“帝王之都”,经济发达,位置险要,戎狄不宜居住在此。江统还从实际角度分析,提出徙戎的具体方案,还用“难曰”和“答曰”两段提出了可能的反对观点并予以反驳。最后,江统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论点:对于胡人应当“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这才是长久之计。江统的观点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然是狭隘的,但在当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并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然而,当时的西晋朝廷为贾南风所把持,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哪里会关心这些事情,江统的建议石沉大海。 赞 (0) 相关推荐 激荡四百年:从周处之死、王戎装疯看西晋灭亡的必然性 不出所料,周处抵达前线后,司马肜和夏侯骏只给了他五千兵马,让他立即发动进攻,而齐万年却有七万人. 久经战阵的周处不愿做无谓的牺牲,对他们道:"敌我兵力悬殊,如果没有后援,必定失败,我死不足惜 ... 激荡四百年:慕容氏和拓跋氏还在蛰伏,西晋已经手忙脚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2篇 西晋的朝堂闹剧暂时告一段落,我们来看一看北方游牧民族在干什么. 为了和五胡乱华这个大概念相统一,我将它们统称为胡族.而此时的胡族之中,最为强大的 ... 魏晋简史:杜弢起义,连投降都投降不了的起义 魏晋简史:杜弢起义,连投降都投降不了的起义 关键词:秦雍六郡流民起义.东晋建立 前因 秦雍六郡流民起义:301年,略阳巴氐人李特.李雄领导秦州.雍州六郡流民在益州(治今四川省成都)起义,益州战乱不止, ... 激荡四百年:司马颖以退为进收买人心,李特凭借流民称霸益州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0篇 经过重新洗牌,西晋朝堂形成了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三王并立的局面,国事一决于三人. 那到底谁才是老大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三人的身 ... 激荡四百年:益州反,天下叛,司马伦称帝只为过把瘾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8篇 从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扳倒贾南风后,司马伦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清除异己,不听话的全都杀掉. 很快,司马伦的白色恐怖吓到了一个人,益州刺 ... 湄潭县史一 湄潭置县已四百余年了.四百年来风云变幻.人事沧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想写一段湄潭四百年的历史,却不知从何处下笔,谈湄潭离不开湄江,还是先从湄江说起. 湄江为湄潭境内第一大河,全长134公里,由北向南 ... 激荡四百年:平定叛乱王统进徙戎论,贾南风图谋废黜司马遹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4篇 尽管西晋朝廷已到了病入膏肓之际,但还是有那么几个愿意干事.能干事的人,比如司空张华和中书令陈准. 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西晋朝廷终于派出了左积弩将 ... 江统《徙戎论》:西晋王朝错过的最后一次解决胡族之患的良机 西晋初期,西北鲜卑.匈奴.氐.羌等胡族叛乱频生,等到元康年间的氐人齐万年叛乱被平定之后,江统深忧当时四方胡族乱华的危机,作<徙戎论>陈述胡族之患,以及利用迁移的方式解决胡族对西晋王朝威胁的 ... 激荡四百年:两国和好刘彧不思进取,打压宗室刘宋隐忧已现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97篇 自东晋以来,中书侍郎.中书舍人都由士族担任,到刘义隆时开始录用寒门,刘骏兼用士族和庶族,寒门出身的巢尚之.戴法兴都掌握大权.到了刘彧时,任用的 ... 激荡四百年:北方六镇荒废隐忧已现,柔然求和遭拒逐渐复兴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96篇 北魏迁都洛阳后,将统治重心转移到中原,北方逐渐荒废,经常闹饥荒,百姓生活困顿,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十二月,元恪加 ... 激荡四百年:益州一团乱麻艰难平定,彭城失守刘宋颜面尽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92篇 萧惠开担任益州刺史时,性情残暴,随意诛杀,蜀地百姓怨声载道.等到听说他派出东下的费欣寿全军覆没,北上的程法度又无法前进,晋原郡首先反叛,其他各 ... 激荡四百年:力推孝道元恂疯狂打脸,穆泰作乱元澄轻松平定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51篇 孝是儒家的重要内涵,作为儒家文化的拥趸,元宏自然推崇孝道. 建武三年(公元496年)二月初九,元宏下诏曰:"群臣中如果不是武将,要严 ... 激荡四百年:关键时刻刘彧敢于用人,吴喜挺身而出平定三吴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85篇 当前线将领在延陵和叛军对峙之时,殿中御史吴喜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刘彧调给他精锐部队三百人,到东战场去效命.刘彧死马当作活马医,当即以吴喜为建武将 ... 激荡四百年:北魏大举南征进展不利,李崇平定武兴西部安稳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54篇 通过或强硬或妥协的手段稳固后方后,之前确立的南征计划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元宏开启了人生最后一次大举用兵. 建武四年(公元497年)六月初七,北魏 ... 激荡四百年:北魏讨伐柔然大获全胜,刘宋平定蛮族成绩斐然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43篇 拓跋焘虽是北魏的一代雄主,但军事上的成功无法掩盖他在政治上的失误,尤其是对于民族问题,过于粗暴的政策激起了更多反抗. 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