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杨澄甫先生拳照论“立身中正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当前有两种迥然不同的阐释,由此而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练法。
第一种阐释:《太极拳论》有云:“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十三式歌》有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十三势行功心解》有云:“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杨公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有训:“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另一种阐释:“如果属顺劲,上肢两臂伸出,均为同一方向者而躯干则成倾斜状……请读者最好参看杨公澄甫拳照。”
主张上身向前倾斜所言之功架,实则为“正弓步”。在传统套路中,有“搂膝拗步”、“撇身捶”、“玉女穿梭”等十九个定式之正弓步,占杨式大架三十七个拳架中的51%,虽仅此十九个定势,但每一个定势因上身前倾斜而直接关连下一个拳架起点的身法,故而决定整个套路的质量规格,事关重大。
主张上身向前倾斜及其追随者,立论有三:
一、杨公澄甫正弓步之拳照上身是向前倾斜;
二、上身前倾有助于上肢力量的增强;
三、上身前倾合乎武禹襄氏《打手要言》所云:“尾闾正中神贯顶。”
以上立论及练法,正向国内外推广,影响面颇大,直接关系传统杨式太极拳继承与发展的重大是非问题,卑人不睬,谨分别对此立论分析如下,呈请我传统杨式太极拳同好商榷。
一、就“杨公澄甫正弓步之拳照上身是向前倾斜”言
下图之“左搂膝拗步”,为傅钟文老师所著“杨式太极拳”展示之拳架,是由杨公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之拳照摹绘而成。澄甫公之拳照从胯部至头顶,中正不偏,犹如一座巍峨矗立之古塔,庄重挺拔,敦厚沉稳。从几何学构图看,从胯部至头顶近似一个等腰三角形,其定义是:等腰三角形有平分线AB必垂直而平分于底边,从而证实澄甫公拳照上身中正无疑。
主张上身倾斜者,估计仅从背侧头部至臀部后斜线观察,而没有从胸前侧头部至下腹部的前斜线观察,更没有从拳照头顶“百会”穴与裆中点“会阴穴AB垂直线之中轴线观察。
细观澄甫公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七十六幅留于今世之拳照,在所有弓步定势拳架中除“进步栽捶”、“进步指裆捶”因拳势需要上身微向前倾外,二十三个弓步都是立身中正,实乃我后之学子临摹楷模,其中仅有个别弓步或许因摄影角度偏差及采光欠妥而稍显倾斜。诚如所言,确为微有倾斜,惟我等后辈既知拳经及澄甫公之遗训均为“立身中正”,又怎么可以任意将此稀世珍品歪曲或夸大其不足之处?又怎么可以妄言澄甫公拳照“左掤”眼是向后看的呢?
笔者二十年前,有幸得澄甫公之高足,李雅轩老显示百余幅整套拳照临摹,所有弓步乃为立身中正之楷模,此套拳照是老先生之得意门生,具有数十年专业技艺的何其松老师之杰作,既是太极名师,又是摄影高手,所摄拳架精确无误。
此套拳照,舒展大方,气势雄健,可算是杨式打架之佼佼者,唯老先生嘱咐众门徒:“以澄甫公之拳照为准,我的拳照仅为你等临摹参考,不必将其面世。”由此可见对杨式太极拳之承传持严谨态度,正如傅钟文老师所著《杨式太极拳》及赵斌老师所著之《杨式太极拳正宗》,皆奉杨公澄甫拳照为楷模,以供我后学临摹,其用心显豁,众先辈不失大师风范,令人敬佩之至。为更加充实杨式太极拳架,缘着杨式太极拳向前发展而延伸,另有传人拳照供世人临摹,未尝不可,但切不可与澄甫宗师之拳架相去甚远或抵触,免误后之学子,幸甚!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