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冬后霜,来年大荒"有道理吗?明年年景咋样?不怕!
我国农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很多有关农业生产方面的谚语,这就是农谚。农谚是和农业生产相生相伴的,农谚的起源与农业的起源几乎是一致的,古人创造的二十四节气就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在古代农业社会对农事操作有一定的意义,但在当今社会却不一定有作用。
古人的二十四节气歌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一句话代表一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
霜降是秋季,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令。霜降一般是在10月23日前后,也就是农历的9月初7左右;立冬是冬季,是冬季的第一个节令,在11月7日,也就是农历的9月23日左右。
霜降,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的节令。霜降过后,植物逐渐失去生机,霜降杀百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
立冬,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气温下降迅速,下雪的季节。
我对"先冬后霜"的理解是:
霜降前出现了冷天,就像进入冬天一样。俗话说"霜降一场霜,不知在何方"。霜降节气已到了阳历10月下旬,北方的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如果遇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气温可降到0℃左右,那么霜降季节前见初霜冻也是正常现象,长江流域即使没有见到初霜,但有其他的地方在较强冷空气影响的情况下,也会有霜冻出现,所以不知在何方就是这个道理。
今年由于受拉尼娜的影响,霜降前出现霜冻并不奇怪。农谚说"霜降见初霜,麦油丰收望",霜降节气如果看见了初霜,说明冬季空气湿度大,不会有冬早出现,按时播种和移栽的小麦和油菜,长得壮,给来年丰收打下了基础,来年定丰收。
第二种理解是,入冬前气候温和,初霜晚至。有一句农谚是"冬至难见霜,碓臼难见糠;十月不见霜,碓臼不见糠"。也就是说,农历十月或冬至都不见霜冻,第二年农业上害虫肯定多,来年农作物欠收,连舂米的碓臼里都见不到谷糠了。也就是"来年大荒"。
还有一句农谚是"冬至打了霜,夏至引糊江",意思是冬至节气打了霜,预示着第二年的夏至节气前后干旱,为了抗旱,得到江河湖泊中引水浇地。
但同时还有一句农谚是"打了一斤霜,粮食无处装",意思就是连续打了十几天的霜(老秤16两为1斤),霜打的越多,晚上地温低,很多越冬害虫被低温冻死,害虫少了,粮食受害少,那不就大丰收了,无处装了吗?这不是"来年大荒",而是"来年大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