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这部神作,被严重低估!
疫情围猎,宣发甚微,皮克斯的新作《夏日友晴天》在夏天最萧条的时刻悄悄上映,当日即紧随《怒火·重案》成为票房亚军,然而,提前上线流媒体的分流以及疫情也使得电影票房受到了重创,不到1亿的预期票房,显然也完全背离皮克斯的预期。除票房外,《夏日友晴天》的评分也低至7.4分,几乎成为皮克斯出品中最刺眼的存在。
对于《夏日友晴天》的争议,也多半集中在“隐喻”和剧情之上,皮克斯的金字招牌使得大多数观众总是对电影抱有超高预期,很显然,《夏日友晴天》并没有直击到该部分观众的爽点,观众们只能在评论区写道“有些平庸,期望越高,失望越高。”
然而,《夏日友晴天》真的这么不堪吗?实际上,笔者认为,皮克斯的这部《夏日友晴天》反而做到了商业电影中最难做到的“返璞归真”,抛却“意义”而追求美好与纯粹。
纯粹的美好,现实的友情
虽然剧情完成度不如《寻梦环游记》和《心灵奇旅》,但是《夏日友晴天》回归了最简单、纯粹和直白的方式,讲好了两个动人心弦的母命题——友情和成长。
作为《夏日友晴天》中最为显性的感情,友情在电影中得到了更加深邃以及现实的延展。在电影的开头,导演用简短的笔墨向观众展示了普世意义上的友情之美——同辈认同。
当卢卡无法在长辈那里得到价值认同以及自由的许可时,是阿尔贝托带卢卡来到了有自由、关注的新世界。同样,当卢卡“坠落”的时候,是阿尔贝托将他稳稳拉住,给予了长辈无法给到的细腻的关怀。
通过前期剧情对于卢卡原生家庭的描绘可以看出,卢卡性格中的悲剧之源来源于长辈的“堵”和以爱为名的禁锢。自由是卢卡的执念,破除这个困局实际上很简单,就是给予卢卡自由和“入世”的机会,然而,当真正获得了自由的时候,卢卡却又畏首畏尾,回归了同父母一样的价值认同——害怕危险。
这种天然的矛盾情节真实又现实地描绘出了年轻人在初入社会过程中会遇到的困境。在破解这种困境时,长辈们的惯性思维就是“保护”,但是诚然,卢卡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从内在激发出勇气,以战胜懦弱的性格悲剧本性,获得成长。
这个时候,阿尔贝托用一句“战胜内心的布鲁诺”带卢卡走出舒适圈,就是典型的用同辈的认同获得情感联结。这一切光明,都是“友情”的价值勋章。
然而《夏日友晴天》最可贵的,不是透过一层玫瑰色的滤镜,一味地歌颂友情的美好,更是血淋淋地展示出了友情最“现实”的一面。当卢卡和阿尔贝托产生分歧时,阿尔贝托赌气在茱莉亚面前碰水,卢卡没有再像平常一样帮阿尔贝托一样极力拯救,而是大喊:“有怪物”。
这个“不完美”的主角形象塑造得很妙,导演没有按照商业片的刻板印象,将主角塑造成“白莲花”般一路升级打怪的完人,而是通过卢卡明明身为“异己”,没有为朋友两肋插刀,反而“插人两刀”的“排除异己”行为,传递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的关于友情和人生的真相——朋友,不能陪你走完一生,只能走过一程。
当阿尔贝托在友谊中付出了全部的时候,卢卡的背叛就是一剂现实的针剂,捅破了一切独属于二次元的乌托邦,直击泪点,残酷而真实。毕竟友谊也有“蜜月期”,走过可以互帮互助且共苦的岁月后,能不能“同甘”,能不能良好化解同辈竞争,就成为了友谊以及成长的试金石。这是《夏日友晴天》的成就和特别之所在。
永恒却残酷的成长命题
“不完美”的主角的自然反衬,使得阿尔贝托的角色形象塑造更为立体。如果说卢卡的成长是一场身份认同和“破局”的历练,那么阿尔贝托的成长,则是建构在“大爱”之下的格局与救赎。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阿尔贝托或倾尽全力为别人撑伞。在天然的外向的外表之下,却藏着更加破碎的童年,本身缺乏爱与和解的能力,却倾尽一切帮助卢卡舔舐伤口,将这段天降的友谊视作晦暗的孤独中唯一的光。
在被卢卡背叛后,依然选择“原谅”卢卡,是关于阿尔伯特成长赞歌中最激昂的一章。因为这次“背叛”让阿尔贝托明白,身份认同以及对“入世”的担忧是两人友情中的唯一阻碍,所以,只要自己先接纳自己的身份,才可以跨越这道心理障碍,同时,和卢卡的友谊也是鱼人一族“入世”的桥梁,这种天然的好奇心和《小美人鱼》一样,是一种带着悲凉的浪漫。
诚然这一切都是观者的解读,但是这一系列“本能”的背后依然是包容、勇敢以及大爱的脊梁支撑,正是因为阿尔贝托跳脱出思维定式的勇敢之举,以及享受痛苦的超然,才影响卢卡更快地接受自己并认同身份,铺筑好通往乌托邦之路。
在《夏日友晴天》的成长赞歌之中就有这样现实的主旋律,成长的第一要义就是“接纳”。首先接纳自己,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不卑不亢的来源,两位主角性格中的悲剧根源就是无法接纳自己。在接纳自我身份的基础上,包容世间万物就是需要历练的“大格局”。
《夏日友晴天》难得可贵的一点,就是纯粹。电影中的感情、爱恨都很纯粹,可以因为共同的心愿交到朋友,也会因为渐行渐远失去朋友,更会因为成长与朋友重逢。电影中的接受、勇敢也很纯粹,恐惧只是因为不了解,在排除了恶意与危险时候,同样可以走向合家欢的结局。
虽然整体的故事线仍然是现实基调,但是《夏日友晴天》的结局非常“童话”和乌托邦。小镇中的众人很快地接受了鱼人的身份,并鼓励更多鱼人接纳自己,愉快地生活,或许这种美好只存在于童话之中,但是包容的格局与态度,依然是现实中阅影的众人需要以之为鉴的。
克服文化屏障,展现地域特色之美
影片极其精妙的亮点,是片名的翻译。原作以主角的姓名命名,是不出错同样也不出彩的选择,但是《夏日友晴天》的翻译,囊括了电影所有吸睛的元素——盛夏、晴天、友情,连读更具有文艺气质并朗朗上口,一副清透、温暖、美好的画卷跃然眼前。
近年来,虽然“全球化”的概念越来越收紧,但皮克斯的创作逐渐走出了西方传统审美和文化体系,开始用“去凝视”化的平和视角,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
《寻梦环游记》从墨西哥的亡灵节中挖掘出了亲情和存在的意义,剪纸、蜡烛构建起的流光溢彩的南美世界更让人心驰神往。
获得了奥斯卡的短片《包宝宝》则用平实的“养儿”和“养老”的社会议题,打动了每一个有共鸣的观众。
而在《夏日友晴天》中,南意大利充足的日光,热闹的小镇,碧蓝的大海以及歌剧、热情并有情调的意大利语,健康阳光的姑娘,沿海的山路和单车,是电影得以鲜活和明快的主要催化剂。在“后疫情”的状态下,依然可以进行一场视觉的环球之旅,越是民族的,反而越是特别的。
和《心灵奇旅》一样,《夏日友晴天》的总体基调依然是“后疫情”时期的现实治愈向。如果说当年的《寻梦环游记》是积极地创造意义,拼命争取、迎合,探索有“意义”的成功的生命,而皮克斯2020之后的两部新作都是“消解意义”。
毕竟成功的概率永远不是100%,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有失败就会有失落。残酷永远是现实的底色,在阴影之中,也要学会如何接受平庸甚至失败,和现实、自己和解,毕竟人生的道路绝不仅仅是一成不变的。
诚然,《夏日友晴天》依然身披无数争议,比如整体的故事完成度不高。剧情打磨,略显陈旧和平淡,结尾的转折略显仓促并缺乏说服力,不能用“爽”和“合理”狙击到大部分观众,同时,除了主角之外的其他角色的塑造也流于刻板和表面,在立意和格局来看,更是比不上《心灵奇旅》的大彻大悟。
但是,在这个片荒影荒又平淡的夏末,《夏日友晴天》依然用最纯粹的方式展现出了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最难以追求的美好,就像一支基础款雪糕一样,简单、纯粹、解暑,不粘腻,可以轻易回忆起这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