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华州:奇特的金堆人口源流
邮箱:3125136050@qq.com
奇特的金堆人口源流
作者:荒原夜行人
华州自明朝大地震后,本地人口锐减,明朝廷采取从外地迁移的方法填充人口数量。在华州民间,普遍流传着老家为山西大槐树的说法。然而,在华州东南端的金堆地区,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这里的居民有一部分来自广东,安徽等南方地区。
石可村新貌
金堆地处秦岭深处,东北与华阴市毗邻,西接蓝田、南靠洛南。唐朝时因其向官府日进"斗"金,修建潼关城而取名金斗。明《华州志》载:秦岭左右峪中多锡砂,又南四十里至白桦岭,即土人名金堆城者,其地矿穴百出,银砂称盛,或淘取黄金之砂。。。
寺坪街道
金堆城的人口组成分三部分:一是金堆钼业公司职工及其家属,二是从事服务业的个体经营者及外来打工人员,三是当地居民。
当地居民也有两个源流。一是秦岭山区原住民,当地人称“本地人”,二是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受“招垦”政策吸引,远道从广东、湖北、安徽、江西等省辗转播迁而来的垦荒者,俗称“下户人”。如任家滩村的李姓、罗涧村的詹姓、武坪的曾姓等来自安徽太湖,铁炉村的肖姓来自湖北浠水,罗涧蔡姓来自河南上蔡,芋坪村的陈姓来自湖北黄梅,等等。
任家滩村
“下户人”区别于本地人的最明显的特征是语言,说话蛮声格拉,语调抑扬顿挫鲜明,富有音乐感。因此本地人称其为“蛮蛮”。“下户人”肯动脑子,精干机灵,善于谋划,本地人又戏称其为“蛮子鬼”。但蛮子话仅限于他们自己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他们和当地人讲的仍然是通行的当地话。
东坪疙瘩上
“下户人”往往聚族而居,顽强的保留着原居地的风俗习惯。如过年祭祖写“香火”,敬的是“天地君亲师”,而本地人敬的是“爷婆卒子”,即祖宗牌位。儿子媳妇过门后必须“改腔”,即学习他们的方言,否则不“发家”,要受到责备;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下户人”长期与本地人杂居,新媳妇不改腔的越来越多,子孙后代不会说“蛮子话”的也越来越多。
(注:本文原素材选自“荒原夜行人”的QQ空间,特向原作者致敬!)
原文作者:荒原夜行人
编辑改撰:宋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