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华州的建制、区划
邮箱:3125136050@qq.com
明清时华州的建制、区划
作者 阎广勤 袁埔良
明清时的华州,是个没有“郑县”的华州,原郑县地区由华州直接管理。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前,华州还有几个属县,雍正十三年后,华州不再管县,降为和其他县一样的等级。
明《华州志图》自华州志
明朝开国时,延续元朝的行政建制,华州仍辖蒲城、华阴(包括今潼关地区),渭南3县。洪武七年(1374年),洛南县归华州管辖,成化十三年(1477年),该县又改由商州(今陕西商洛市)管辖,洛南为华州属县共103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渭南县由华州划为西安府,该县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改隶华州,到明嘉靖三十八年止,为华州属县共589年(其中在北宋熙宁年间有5年渭南县改为郑县的渭南镇)。这时,华州的属县只剩蒲城与华阴,而85年后,明朝灭亡。清朝初期,华州行政建制,延续明制,仍辖蒲城、华阴两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潼关从华阴分出,单独设县,华州因此辖了3县。雍正十三年(1735年),华州从辖县的直隶州,降为不辖县的散州,华阴、蒲城、潼关3县从此不再属华州。华阴县(包括潼关)从唐朝开始,不间断地属于华州管辖达一千余年。蒲城县从宋朝开始,属于华州管辖也达700余年。从雍正十三年起,华州虽在名称上仍是一个“州”,但已实际等同于县。
明朝时,华州隶属于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西安府驻地在今西安市。清初,华州属陕西省西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直属陕西省管辖的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华州降为散州后,改隶同州府(治所在今大荔县)管辖。
秦朝以后,各朝基本上在一县之内分若干乡,乡下有里,乡、里是县以下的基本行政组织。明朝以前的郑县(或华州)下辖的乡,里区划,因资料缺乏,详情不知。现有资料可知的是:唐朝时郑县有安乐乡、太平乡、五代时有个罗文乡。北宋时郑县原有24乡,后为9乡,已知的乡名有大扎乡、将相乡、丰原乡。金朝时有大理乡,元朝时有丰原乡。明清时,华州乡、里区划才有较完整的记载。据明朝《华州志》与清《续华州志》,明清华州始终是4个乡,即将相乡、孝弟乡、仁义乡、丰原乡。各乡管辖区域,虽有过变化,但大体上的区域范围是:将相乡约为今县城以东及罗纹河下游以东的渭河以南地区。孝弟乡约为今县城以北,渭河以南,罗纹河下游以西,赤水河以东地区。仁义乡约为今县城以西的陇海铁路与老西潼公路之间及县城以南直至乡今龙山村一带。约为高塘塬区及瓜坡镇南部地区。而当 境内的南部山区属何乡不详。
明初,华州4个乡共辖50个里,隆庆六年(1572年),据当年修成的《华州志》载,华州4个乡辖41里,其名称如下:
将相乡辖11个里:将相、柳子、广润、孟村、临渭,石村、通渭、六坊、罗纹、通化、少华。先尚有义坊、丰润2里。
孝弟乡辖12里:孝弟、新庄、侯坊、大张、小张、遇仙、平定、宝义、集贤、宝胜、唐村、岳前。先尚有崇安里。
仁义乡辖10里:兴仁、兴义、新兴、车独、故县、郭市、太宁、甘泉、清宁、西关。先尚有西溪、徐村2里。
丰原乡辖8个里:丰原、光修、白泉、太平、吕胜、东能、西能、良候。先尚有高堂、东西阳、渔村、圣山4里。
清朝华州行政区划示意图(1684年)
清朝时,华州依旧为4乡41里,但各乡辖里情况有变动。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修成的《续华州志》:孝弟乡将遇仙里划归丰原乡,将集贤里划归仁义乡;仁义乡增加西溪里和集贤里,将郭市里和车徒里划归丰原乡;丰原乡撤西能里,光修里改为广秀里,增加了车徒,遇仙,郭市3里;将相乡依旧。清《续华州志》与明《华州志》对一些里的名称和写法有不同。《华州志》中的石村、大张、小张、宝义、宝胜、车独、吕胜,《续华州志》写成拾村、大涨、小涨、褒义、褒胜、车徒、吕圣。
以上的乡,里区划此后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的1928年,4乡41里(有时为42里)的架构,除有个别调整外,无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