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镇

天是周末,看着天气也还凉爽,就骑上单车又开始了我的大美乡村的探寻之旅。

今天探寻的地方是位于潞城东北方向的微子镇。说起这个地方在当地可是大大的有名。微子镇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还是一个三省通衢的交通要道,每天的车流量能达到上万辆,从这里向东北方向去河北,向东南方向去河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微子镇的历史十分的悠久,能追溯到殷商时期。

说起这个微子镇来,它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说起来,微子是一位大大的名人,不是别人,正是纣王的哥哥。

早些年就受封在潞城的微子镇一带做诸侯,这人后来还成为了宋国的开国元祖,第一代的国君。根据《吕氏春秋》的说法,本来微子是年长的皇子,父皇是要立他为帝王的,但是因为母亲身边比较低贱,只是一个妾的身份,他是庶出,无奈下就立帝辛为王。那么这位微子在历史上是一个什么身份呢?他就是和比干、箕子齐名的“商朝三仁”(贤人),这话不是我说的,孔圣人所讲。

他既然是贵族,有感于纣王的暴政,为了保住自己,于是就出走;后来周武王姬发灭亡了商朝,微子就自己捆了身子,光着上身向武王投降;武王说,不能让殷商就这样断绝了血脉,于是特地将他又封回了商族的发祥地商丘,国号为宋,爵位仍是王公,准予其执天子礼。这十分不容易,要知道春秋战国其实先后只有两个国家被允许可执天子礼,一个是鲁国(周朝后裔),另一个就是宋国(商朝后裔),潞城就曾经出过这么一位厉害的人物,你说要命不要命。微子镇的来历,貌似平淡,却便是如此惊人。在岭上建有三仁祠供人们祭祀。同时这里也是潞城的古八景之一“微子清风”的所在地。

我在镇子里转了一圈儿,竟然没有发现一处能够体现微子镇厚重历史的古建或者其它的一些什么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在镇子的南头就看见了这么一座古桥,当然也是每次路过微子镇都能见到的,只不过是平时没有在意到它罢了。

这大概是微子镇唯一存在而且还能用的古迹了吧。我顺着桥旁边的小路下到底下,看到这座桥有个奇怪的名字叫“焉有桥”上边还有一行乾隆二十年重建的小字。

穿过桥洞,这边拱围上的花纹十分精美。下面就随我去了解一下这座有着奇特名字的石桥,有那些不平凡的来历。

在长治市潞城区流传有一段民谣,是这样说的:

铜崇道,铁贾村,珍珠玛瑙翟店村,糠打一座城五里厚,还有二十四里焉有桥,不知狮猴有多少。

在民谣中“还有”两个字以前的内容说了潞城区五个村名,凡是潞城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哪五个村,但你不是潞城人,就不好说了,我在这里卖个关子,也不说,你去猜吧。今天的文章是想说一说“还有”以后的“二十四里焉有桥,不知狮猴有多少”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里

“里”有多个意思,可以理解为长度单位的“里”,一里就是500米,也可以理解成在古时候实行的里甲制之“里”,作为古代地方一级行政组织,有一定户数聚居在一起被称为一里,但是这个户数却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在这里的“里”到底是哪个意思呢?

如果是二十四个“里”集中在一起,代指某一行政区域的话,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实际上并不一定。潞城县在明朝早期时曾有九十七里,嘉靖时割去一十六里给了平顺县,还剩八十一里。后来归并为三十六里,清顺治时又并为二十六里,乾隆年间平顺县被裁,还回原割走的一十六里,潞城里数又有增加。

潞城在清顺治时里数最少也有二十六里,所以“二十四里”无法代表潞城,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凑一个数来代表潞城县中的一块。如果理解为长度,“二十四里”就是十二公里,12000米。

二十四里,理解为长度单位,还是比较合适的。

焉有桥

你怎么理解?焉有,在古文里使用比较频繁,现代汉语里几乎不用了,比如我们常说的词语“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比如看不太懂的屈原文章《天问》里有:“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焉有,意思可以理解为“哪有;怎有”,反过来就是说肯定“没有”。这就有意思了,“二十四里焉有桥”说的就是在十二公里内没有桥,这不符合民谣传唱的初衷。想起了一个笑话,“海参炒面”里边不一定有“海参”,或许是厨子名叫“海参”。如果是桥的名字就叫“焉有”,是不是很有创意、新意?给一座桥起这样有创意的名字,你是不是也很佩服古人的智慧。

“二十四里焉有桥”不能理解为在十二公里内没有桥,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在十二公里内有一座桥,只能理解为有一座桥长十二公里,它的名字叫“焉有”。在古代建设这样长的桥,没有听说过,最起码在潞城没有。“二十四里”只是一个虚指,并非说桥的实际长度,夸张而已,对家乡的热爱都是这样表现的。

焉有桥位于潞城区微子镇正街南,是邯长古道的咽喉要地。创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明崇祯元年(1628)时曾重修。现桥拱顶东侧一边刻有“焉有桥”三个大字,及“乾隆二十年重建”几个小字;西侧桥拱门楣上刻有浮雕卷草、双龙等图案,非常漂亮。

桥体上镶嵌有一方明崇祯元年纪念重修石桥的“通渠”石碣,通过碑文,可知它的一段历史:

西城潞安府属邑潞,邑之首镇,系微子保障,作地之通衢,古石桥名曰焉有。陆年颓塌,今重建普济行人。有本镇乡耆同发心修建,各捐己资,其诚一方之事脉。故此芳名勒计不朽云耳。那首:(人名字十一个,略)崇祯元年七月中有五日

焉有桥现桥面长近30米,宽约10米,完全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栏杆,你根本不敢想其实它已历五百余年沧桑了,可贵的是它还在为老百姓服务。桥洞为单孔跨径4.3米石拱桥,桥台高5米,拱高2.3米,洞深10.9米,桥体为粗石料砌成,虽不光鲜华丽,却尽显雄伟有力,它默默无言肩负了五百年的车来人往,像极了敦厚实在的潞城人民。

不知狮猴有多少

据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焉有桥在清乾隆时重建,光绪二年(1876)又进行加宽,桥上有精雕石栏72个,石栏上面雕刻有狮子和猴,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大狮子脊背背小狮,怀内抱小狮,这里露个头,那里拖个尾;猴子则是顽皮多样,大猴背上、肩上,满身爬的都是小猴。故有“二十四里焉有桥,不知狮猴有多少”之说。可惜桥上不知有多少的狮猴,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日军扫荡时,被毁坏殆尽。

焉有桥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南桥,在潞城区微子镇很有名气,是当地的名胜古迹。在许多地方都有这种情况,凡是名胜古迹都会有关于它的民间故事相伴相流传。焉有桥也然,这是一个关于焉有桥建造的故事。

传说,当时修建这座大桥的指挥者是一位名叫“老如”的老者。他带领着近百名建桥工人日夜奋战在建桥工地,不仅在施工现场参与建设,还承担为大家做饭的重任。无论做什么饭都是他一人亲为,每顿饭都肚饱饭尽。但谁也不曾看见他如何做饭,这使人疑惑不解。

一天,有个调皮青年,想给他出个难题,提出要吃顿平常吃不到的好饭——扁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饺子。“老如”欣然应允,眼看快到晌午了,“老如”仍在工地施工,直到中午“老如”才回去做饭,这个青年暗中偷看,看他究竟怎样包出这么多扁食。谁知,“老如”一拉风箱,满大锅的水便哗哗地开了。只见他包了一个南瓜大的饺子往锅里一扔,便随即化成了无数小饺子,满锅飘散。开饭了,工人们你一碗、我两碗,人们都吃饱了,锅里饺子也完了。后来,人们说“老如”其实就是如来佛。

如来佛下凡建设焉有桥,只是民间故事传说,当不得真,但是焉有桥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它一定有领头建设的人。就如在崇祯元年重修时刻下石碣上留下的人名,就是这十一个“本镇乡耆同发心修建,各捐己资,其诚一方之事脉”。

那么,到底是谁创建了焉有桥?没有记载,我们真的无法知晓。但研究一下焉有桥的另一个曾用名“马香桥”是否可见端倪呢?微子镇附近并无一个“马香”的地名,也无记载关于“马香”的其它人或事。

大约,或许,可能。明正德年间,一个名叫马香的乡耆,出资出力率领乡亲们建起了这座桥,“普济行人”,人们为了感谢他、纪念他,把这座桥也习惯叫做“马香桥”,因此便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焉有桥,马香桥,透着神秘的一座五百年的老桥,如果你感兴趣,来吧,微子镇等着你。

写到这里我的心不由得也有些澎湃了,这样一座貌不惊人的石桥,竟然隐藏着这样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和先人们的不凡智慧以及神奇的传说,由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今后的城镇建设中尽量多保留一些能体现当地特色的古建,让人们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绵长的历史传承,让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伴随着现代化建设永远的传承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