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六】梨园往事:《'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杨宝森别名'杨失伍'》等四则
北昆老艺人侯玉山
'北昆'老艺人侯玉山,今已九十有四高龄。现在北京安度晚年。
侯玉山,河北省高阳河西村人,生于一八九三年。高阳历来被称为昆曲之乡,近代著名的昆曲艺人如韩世昌、马祥麟、侯益隆等,均出生在这里。
侯玉山幼年从北昆老艺人张子久和邵老墨学艺,初习武丑,十四岁开始在乡村演唱,能演《盗甲》、《偷鸡》等武丑戏,武功很有基础;后来改学架子花,擅演《嫁妹》、《通天犀》、《激孟良》、《惠明下书》等剧,尤以《嫁妹》的吐火和椅子功,最为拿手,当时有'活钟馗'之誉。
侯玉山在《嫁妹》戏中,刻画钟馗的喜怒哀乐,极尽其妙,给后学者留下典范。戏一开场,钟馗带领众鬼卒回家,要把妹妹送到好友杜平家里完婚,众鬼卒携带笙箫鼓乐,琴剑书籍,前呼后拥,一道上欣赏景物,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第二场,钟馗到达家门,看到门庭冷落,与妹妹抱头痛哭,倾诉自己在朝门碰死的经过,为妹妹处境艰难伤痛,情感哀怨。第三场,钟馗对妹妹讲述在京考中状元,只因貌丑,才被革去功名,又是一番愤怒形象。第四场,钟馗妹妹答应了与杜平的婚事,钟馗换穿了大红袍,以灵巧风趣的小动作,表露他的喜悦欢快,又是那么敞亮豁达。若不是有几十年的舞台经验,很难达到他那种千锤百炼的艺术境界!
侯玉山早年曾参加文安县任义礼、任铁庄父子创办的昆曲元庆社。任义礼绰号'活阎王',其子任铁庄,人称'小阎王'。元庆社被称为'阎王班'。这父子俩苛刻待人,谁也不敢惹。但侯玉山硬是在元庆社唱了些日子戏。这说明侯玉山有坚忍耐苦的好脾气,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也磨炼出自己的好本事来。
一九一九年,二十七岁的侯玉山初次进北京,与韩世昌等合作。这以后即长期在北京、天津演出。三十年代中期,侯玉山参加韩世昌、马祥麟、白云生、侯永奎的荣庆昆弋社,在天津小广寒戏院演出。彼时,北昆著名演员郝振基、陶显庭、侯益隆等人都在天津,人才济济,可谓北昆的兴盛时期。
一九五七年,北京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侯玉山应邀参加,一方面演戏,一方面传授徒弟。四年前,一九八三年,侯玉山九旬整寿,又适逢北昆老武旦吴祥珍七十五岁,青衣花旦马祥麟七十岁,北京剧协和北方昆曲剧院,特为这三位老人举办联合庆寿大会,称为'三星高照',为北昆界的一段盛事。
'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
奚啸伯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被誉为京剧'四大须生'。顷闻,前不久在石家庄举行奚啸伯75诞辰纪念演出。
奚啸伯在40年艺术生涯中,以委婉细腻、清新高雅的唱念艺术,气质文静、感情深沉的表演才华,深受观众的喜爱。
奚啸伯生于1910年,满族人,自幼酷爱京剧。8岁时从手摇留声机学会《朱砂痣》、《探母》,11岁那年,他参加了一次聚会,即席清唱《斩黄袍》,博得在场的言菊朋的赞许,遂正式拜言为师。奚啸伯与京剧有不解之缘,在小学、中学期间,坚持学剧,文戏请老生名票吕正一指点,武戏向杨(小楼)派名票于冷华求教。平时则在放学后悄悄跑到票房学艺,有时则去姑父关醉禅家串门学剧。每日清晨必到后门(地安门)喊嗓,即使刷牙漱口,也利用点滴时间耗腿。
奚啸伯高中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当录士,抄写白折,熟读史书,习练书法,积获酬金,奉献老师。他还常和票友秦古乐、樊子期等人票演,下海后改乳名'小白'为'啸伯',意为爱唱的人,以志夙愿实现。
奚啸伯下海后,广泛接触教授、学者、画家,以增长知识。他先后搭过尚和玉、杨小楼、尚小云的班,梅兰芳于1935年提携他进入'承华社',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宝莲灯》、《三娘教子》、《打渔杀家》等剧。此外,他还与尚小云合作《御碑亭》,与程砚秋合作《法门寺》,与荀慧生合作《胭脂虎》。在与'四大名旦'合作的过程中,奚啸伯深受熏陶,在艺术上颇获裨益。他喜爱靠把戏,曾对挚友说:'《定军山》我一辈子不唱也得会。'他真的学会了,并与徐元珊试演,他饰老黄忠,一个转身上马、甩髯、倒蹉步,使同仁咋舌不已。
此后他组班,与金少山、张君秋、侯玉兰、张曼君合作。他不止一次地对人说:'论嗓子我不如谭富英,论扮相我不如马连良'。但他不甘拜下风,勇于探索,终于积累了以字定腔、以情行腔、错骨不离骨等科学发声方法,把'衣七'、'人辰'辙升华到新的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不幸的是,10年内乱中,奚啸伯因受迫害而半身不遂,于1977年病逝。
杨宝森别名'杨失伍'
北京的京剧舞台上,曾有四大须生,即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马、谭影响较大,已为一般人熟知,据说不久前也为奚举办了专场纪念演出,而杨则声息杳杳。实际上扬派唱腔也拥有众多的观众,尤其是他演出的《杨家将》、《失空斩》、《伍子胥》最为人乐道。
记得40年代初,一次杨宝森去向他的姑父,梨园行称之为'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先生请益。这位'通天教主'才高艺博、学识丰富,并且善于因材施教。他曾根据'四大名旦'各人的不同天赋条件,加以指导,精心培育,使他们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梅、程、尚、荀四大流派,这次他对杨宝森所演过的戏,逐一加以评述,最后风趣地概括为'杨失伍'三个字。那天恰逢杨宝森的舅父,前辈著名小生姜妙香亦在座,姜先生在旁听了也极表赞同。从此,'杨失伍'即成了杨宝森的别号,在京剧界盛传一时。
此中,'失'即指《失空斩》,'伍'即指'伍子胥',而'杨'者,其中有几层含义,一则杨宝森本身姓杨;另则除指《杨家将》外,更主要的指的是《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说起来,此戏是杨宝森当时常演的剧目,和梅兰芳、张君秋都多次合作。
但是,最初杨宝森演红这出戏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大约1940年冬,杨宝森在挑班组织宝华社时,贴演《四郎探母》作为打炮戏,旦角是不太有名的胡菊琴,其他配角的名字也不太引人注目,结果上座率不高,只有一百多个观众。当然那天杨本人的演唱是没的说,而且获得内行一致的好评,但其效果只是叫好不叫座,反映强烈而大大亏本。隔数日,拟在上座旺季的春节再演第二场,剧场老板不同意,只好作罢。后来由李华亭(李鸣盛之父)先生出面主办,请了很多著名演员,如侯玉兰、叶盛兰、李多奎、茹富蕙、哈宝山等,仍旧会演《四郎探母》,这次的上座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观众人山人海,险些把前门大栅栏内的广德楼剧场挤塌了。从此杨宝森的声名大振,不久便被选入'四大须生'行列。
俗云:好花尚需绿叶扶,由此观之,即使独挑大梁的名伶,亦不可小看配角演员,即所谓一台戏乃一盘棋也。
一代名旦荀慧生
荀慧生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号留香,河北省东光县人,一九零零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因生活所迫,八岁被送进'义顺和'这个'梆子、二黄两下锅'的科班,学的是'梆子花旦'。十三岁即用'白牡丹'艺名,登上了戏曲舞台,活跃在京、津一带。
出科后,拜吴菱仙学京剧'青衣'戏,拜路三宝学京剧'花旦'戏,同时又向陈德霖请教,最后正式拜王瑶卿为师。并经杨小楼、余叔岩等指点,功底深厚,吸收梆子唱腔唱法和表演艺术,对京剧传统技法有所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在京剧界影响很大。以扮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角色见长。表演上敢于突破程式的限制,善于掌握人物身份、性格、气度。能戏颇多,代表作有《全部玉堂春》、《大英杰烈》、《钗头凤》、《红楼二尤》、《红娘》、《金玉奴》、《荀灌娘》、《霍小玉》、《杜十娘》等。
荀慧生喜读书,好绘画,文学修养颇深。他做任何事情皆有韧性,从不浅尝辄止。他从一九二五年开始写艺术日记以来,不论酷暑严寒,不论在京、外出,每天必写,坚持四十余年从未间断,十年浩劫中被迫告一段落。
'荀派'艺术形成后,弟子遍天下,大有十'旦'九'荀'之势。荀慧生教学一视同仁,对童芷苓怎样教,对李玉茹也是同样传授,没有亲疏厚薄之分。教学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对登门求艺者,皆尽心指点,倾囊相授。一九五九年,荀剧团重排《荀灌娘》,准备向国庆十周年献礼。荀慧生借排戏之便,将此戏传授给他的弟子孙毓敏。某日,在宣武门外山西街荀家大院里,荀慧生正向孙毓敏传艺,有记者来访,此时正排练荀灌娘改扮男装'趟马'一场,荀慧生满头大汗地在给孙毓敏当马童,记者目睹荀慧生课徒严谨之精神,非常钦佩,提出要求,要给荀灌娘勒马的姿势拍一张照片。荀灌娘勒马亮相,要把左脚蹬在马童的右腿上,才能塑造出一个'美'的形态。孙毓敏有点踌躇,荀慧生察觉后,一拍自己的右腿,和颜悦色地说:'来吧,孩子!假戏要真做,我汗都出了,蹬一下腿有什么呀!'此情此景,非常感人!
一九四九年以后,荀慧生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论著编为《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论》等。
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荀慧生被强行押到了'孔庙','红卫兵'将他几十箱珍贵的戏装点燃后,勒令荀慧生跪在烈火旁。这的老艺术家被火烤烟熏得汗如雨下,背后还时有皮鞭的抽打,衣服破碎,血肉模糊,继而被押送到昌平县沙河镇劳动改造。
年近古稀的荀慧生,精神受尽凌辱,肉体受尽摧残,致使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下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