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出现这4个症状,多半是患上了糖尿病病足,糖友一定要警惕
据有品PICOOC高血压临床医学海外研究中心调查发现,目前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 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对于患者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因为糖尿病患者血液之中的血糖比较高,当患者足部出现糖尿病足的症状时,伤口在血糖的作用下是很不易愈合的。
糖尿病足到底是怎么回事?
- 糖尿病溃烂面可能发生在手部、颈部等人体皮肤面,但多发于足部,所以常称为糖尿病足。
- 糖尿病是因为人体无法把体内多余的糖份“处理”掉,而多余的糖份会引起的血管、神经系统疾病。
- 糖尿病使血管变硬变得压力大,下肢血管血流不通顺从而使肢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无法完成供给,下肢皮肤发生溃烂。
- 下肢溃烂的同时,糖尿病病症又破坏了人体的神经系统,降低了人体的感知状态,原本应该疼痛的部位却不能引起人们重视的疼痛感,那么皮肤溃烂状态在无任何治疗手段的介入下加速溃烂,从点成面。
- 胰岛素无法正常代谢糖份而引起的高血糖使蛋白质的合成也随之紊乱,正常人的伤口可以自然愈合,而缺少了蛋白质帮助的糖尿病患者皮肤便无法愈合,从而糖尿病足这种并发症便已经形成。
糖尿病足有哪些早期症状?
身体出现糖尿病足时,身体会出现以下症状:
1、足部感觉迟钝、有脚踩棉絮感
下肢神经的病变,会使患者的下肢皮肤出现因无汗而干燥,并且肢端会伴有刺痛、灼痛、麻木、甚至感觉迟钝或丧失,其特点是呈袜套样改变,或者有脚踩棉絮感,甚至会使得足部出现畸形
2、下肢皮肤干燥、色素沉着、肌肉萎缩
由于营养不良,肌肉出现萎缩,皮肤变得干燥弹性差,皮肤温度也会降低,并且出现皮肤色素沉着。下肢的动脉搏动会减弱或消失,并且在血管狭窄处可能闻血管杂音。
3、走路不便、间歇性跛行及休息痛
早期的表现是间歇性跛行,主要原因是下肢较轻微的缺血,在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开始出现乏力、麻木等。其特点是停止行走或休息后,下肢乏力、麻木的症状得到缓解。但当缺血进一步加重,便会出现休息痛。
4、肢端出现溃疡、坏疽
溃疡的好发部位为前足底部,一般可分为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和混合性溃疡。
神经性溃疡:主要是神经性病变导致的,此种溃疡血液循环良好,因此这足部一般是温暖干燥的,痛觉不是很明显。局部组织皮肤糜烂,有较多的分泌物;
缺血性溃疡:单纯缺血所致的足溃疡,皮肤肌干枯、变黑,无分泌物,无水肿;
混合性溃疡:既有周围神经病变又有周围血管病变,包含了两者的症状特点。
糖尿病足如何治疗?
糖尿病足初期的病人没有任何异常感觉,继续发展就会出现神经感觉异常,或者走路以后出现肢体疼痛的感觉,也就是间歇性跛行,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控制的,有相应的药物治疗,比如抗氧化药、抗内部细胞增生药。
再发展会出现足部溃疡、间隙痛,甚至是感染,就需要手术治疗了,也就是要重建血管。最近血管外科有一些新的治疗趋势,就是介入微创治疗。方法就是用介入的手段扩张下肢血管,血管重建。这种方法已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成为主流治疗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的方法了。
绝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都可以做微创介入手术,只有少数病情非常严重、血管闭塞程度较高,或者病情比较复杂的患者需要开刀做搭桥手术,甚至联合两种手术来治疗。
介入腔内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斑块切除术、药物球囊等,进行血管减容,保护管腔,延缓管腔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次生成。这种治疗方法属于微创治疗,创伤很小。
但无论是保守治疗、介入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最重要的前提还是控糖,同时还要预防到其他危险因素,比如血压、血脂、戒烟、运动等等。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脚,保证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足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远远大于治疗,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才能有效的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 每天检查足部情况,若发现水泡、皲裂、磨伤、甲沟炎等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还要注意每日要检查鞋内有无异物;
- 洗脚时要注意防止烫伤,用温水,水温要不超过40℃洗脚,用柔软吸水力强的毛巾轻轻擦干,不能使劲擦拭足部,可能会出现破损,加速糖尿病足症状出现;
- 不能直接用理疗仪、热水袋、电热毯温热足部,这些都很容易对足部造成损伤;
- 正确的修剪我们的脚趾甲,避免伤及脚趾甲周围的组织,引发病变产生;
- 选择合适的鞋袜,鞋子应宽大、舒适、合脚,使双脚在鞋内完全伸直,并稍可活动,鞋的透气性要好;
- 还要注意,不要光脚穿鞋,或是光脚在地上走动,这些都会影响到足部健康,加速糖尿病足出现。
糖尿病足对很多人来说是可怕的,但是糖尿病患者,在日常多加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双脚,就可以预防糖尿病足出现。
总结:很多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不够,在患病早期易忽略一些症状,部分患者由于知识欠缺为防止恶化过早地截肢;
或是自己道听途说找偏方,结果往往是误诊误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建议大家认真对待这类疾病,减少疾病的发生。
本文由老护士原创,欢迎关注转发评论,与老护士一起走上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