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杨博谊:【紫阳蒸盆子】(散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三秦,梦盛开的地方

平台栏目
诗词歌赋‖诗歌‖散文‖小说‖杂文
名家作品欣赏
商务合作:15705450195
微      信:15705450195
编       辑:芳  芳

紫阳蒸盆子

作者:杨博谊

1972年3月我去陕西紫阳出差。虽说没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浪漫,却使我与紫阳蒸盆子一见钟情,虽说只是匆匆一别,但那色香味俱全的感官刺激和舌尖上的记忆一生都挥之不去,愈久弥香,沉淀为一段难忘的青春记忆。

那是物质、精神都极度贫穷的时代,1949年前的县志是四旧,1949年以后也没人写县志,对紫阳没有资料可查。只听老父亲讲,紫阳县很小,旧县志上说县城在汉江边的高山上,有诗云“跃上台阶三百步,方见山顶斗大城”。

当时才在修阳安线、襄渝线,我们坐的是机动船,沿汉江逆水而上去紫阳。这是我特别熟悉而亲切的一段航线,修襄渝线时给民兵连买石炭曾多次坐的木船往返于此间,还摇过橹、划过桨、拉过船。一路上没感到什么无边风光一时新,倒不时可见两岸有毁林开荒学大寨的梯田和农民简陋破败的土墙房。那情景和今天一江两岸绿水青山,茶园、桔园、农民瓷砖上顶的徽派小楼点缀其间的景象相比,真有令人恍若隔世、天翻地覆之感。

由于是逆水,就是坐机动也得在汉江上走半天。我们那天中午一上船,天气就渐渐的阴了下来,下午快到县城码头时,竟飘起了无边的雨丝,一片奇特的山城隐藏在白雾迷离的天地间。只有到岸边时才看清她的面容。

石板房我住过,但见到紫阳城那用青石板排出的鱼鳞一般的房顶,一层层,黑压压地从山下到山上,连成一片,还是很令人惊奇、震撼的。那些“鳞片”多像近百年来,为拯救中华而惨遭迫害的有志者身上的累累伤痕!再一细看,江边的房子竟然是用一根根木桩支持着,下边半浸江中,上边半悬在石崖上,望着那伶仃的“瘦腿”我真担心她会不会不堪重负而砰然倒塌。但是这些木桩就像苦难年代命运多舛的父老乡亲和前仆后继的志士仁人们,尽管饥寒交迫,还是默默承受,尽力支撑。紫阳那时没有上下水管,也没有垃圾回收一说,烧过的石炭,生活垃圾和龌龊的粪便都直接倾倒在清澈见底的汉江边,更是令人痛心,令人愤慨。

招待所在山顶上,上山也是弯曲的石板路。山顶确实有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城,小城的城门洞保存完好,外面保存着1949年新政府写的政令。小城的里面还有一个更方正的小城,四周都是青砖上顶的瓦房,那就是我们要住的县招待所,招待所不大也是四四方方,两棵饱经风霜的桂花树已挂满了新叶,青石板铺的地面十分干净。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晚上的一桌接风洗尘宴,让我初识紫阳蒸盆子。这邂逅一遇竟让我梦牵魂绕了四十多年。上了几道常见的八凉八热后,一阵钻心的清香吸引了全桌人的目光,只见一个一尺见方的古雅青花瓷盆端上来,上面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公鸡,鸡身是油光油亮的肉黄色,公鸡嘴上叨着一支鲜红的辣椒,放在桌子上一看,唉呀,活灵活现,简直就是件让人不忍破坏的艺术品,那盆面的三分之二是汤,汤是清亮亮,香喷喷的,汤上面漂荡着一些金灿灿的鸡蛋饺子和一些白什什的鹌鹑蛋,这情景不禁让人想起西子湖上的游船和睡莲,谁也不忍先动筷子破坏了此情此景。

服务人员用小刀在鸡身上划了几下,鸡肚子里面的宝贝显露了出来,有香菇、海参、虾仁、猪脚....鸡的下面则是粉丝、腐竹、莲藕.....席间的香味更加浓烈了。那鸡肉嫩滑如脂,吃后留香,那山菇的清香、海参的鲜香和猪脚的浓香更是和鸡味相得益彰。那夹杂着海鲜味、山珍味的紫阳蒸盆子,那酷似山水盆景的紫阳蒸盆子,那给人以崭新的视觉、嗅觉、味觉感受的诗情画意般的紫阳蒸盆子,那令人先闻香、后赏形、再品味的紫阳蒸盆子,真是令人吃后留香、回味无穷、没齿难忘。

边吃边聊才知那菜名叫紫阳蒸盆子,得用小火慢蒸一天一夜,那汤完全是锅里的蒸气凝结落入盆中而成,不是事先倒进去的,鸡是真正靠蒸气蒸出来的,而不是用水煮出来的。那鸡得选当年的嫩公鸡,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散养的瘦肉型鸡,下面的填料可以因地治宜,但以清香为主,不能喧宾夺主,失去了鸡的主香味,主人还加了点历史典故,传说刘邦当年在汉中筑台拜韩信为大将后,和韩信沿汉江而下巡防到紫阳,地方官员用当地习俗端上一大盆蒸菜,刘邦吃后大悦,问官员此为何菜?竟能把鸡做得如此鲜嫩。官员说还没名字,刘邦说那就叫紫阳蒸盆子吧。从此紫阳蒸盆子就名声大震。二千年来紫阳都是商贾云集的水旱码头,南来北往的人们把湖北四川的美味融入其中,更丰富了此菜的内涵和形式。听说最近已被选为陕西的文化遗产项目。

在贫困的七十年代,各地只有国营食堂的工农兵饭菜,我们是因为担负重要工程才有此口福,估计那时官员平时怕也无此口福,我们当然更不可能再去奢望紫阳蒸盆子那样的美食。

改革开放后文化这个词很吃香,什么酒文化、茶文化、药文化、戏剧文化、餐饮文化、龙舟文化、社火文化……学者们也把文化定义得很拗口复杂。

其实在我看,从一定角度上讲文化就是习惯。一个地域,一部分群体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就是一种文化,有些文化有进步与落后之分,大部分则是只有百姿千态之妙,而无高低贵贱之分的。一个人一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青春记忆,而最难忘的青春记忆又是舌尖上的记忆,舌尖上的记忆就是一个人一生挥之不去的一种文化烙印。

多年漂泊在他乡,总是常常思念家乡的饮食,总是希望他乡人也能喜爱汉江饮食,希望家乡能把汉江饮食文化推向全国。多次回家乡也向地方官员谈起紫阳蒸盆子,可安康也一直没有酒楼推出此菜。直到2003年回家乡才在一饭庄发现有紫阳蒸盆子,点来一看大失所望,完全是莲菜炖鸡,黑压压一锅,既无美形,也无美色,更无美味。

2010年春节在几位朋友家倒是吃了几次比2003年好得多的紫阳蒸盆子。家宴没法作到整鸡造型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家家都放有太多的腊肉,腊肉的腊香和鸡肉的清香相得益损,使人觉得大煞风景。更糟糕的是菜太多,汤太少,黑压压的完全没有了吃者的想象空间,没有了那种西湖泛舟的诗情画意。而且各家都是油太重,没有那种只觉油香不见油影的饮食仙境。

昨天想请朋友们在东莞吃一次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康八大件,于是又想起了紫阳蒸盆子,写了这么些文字。唉,也不知道是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嘴吃刁了,还是现在是市场经济商人们学刁了,偷工减料了,总之当年的紫阳蒸盆子,我至今还未找到。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记忆中的紫阳蒸盆子不在,我们的青春不在,但青春的记忆还在,春风还在,乡情还在,下次回乡一定要与紫阳蒸盆子再叙旧情,再忆当年,再品美食,大快朵颐,美哉悠哉。

文中图片作者提供

杨博谊,微信名“白桦树“,新浪博客为“耳顺少 年”。如今已是孔寿老翁。热爱科学严谨智慧的数学,托邓公改开之春风上大学。虽苦读数学四年,仍只能在数学海岸望洋兴叹,只能终生以传递数学火炬为己任。喜欢用文字展示美好,表达感情,教学之余曾在《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东莞日报》《安康日报》《教师报》上发表拙文。退休之后写博客健身,出书三本留与儿孙,分别为诗词歌赋,散文杂文,议政论教,书名圆梦在路上。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

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

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杨  强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 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王如萍 英子
     观云听涛 王迎旭    慧 质
主  编:鱼儿姐姐
副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编  委:吴亚妮 唐桂英 水云天
       王晓丽 米兰花 心 语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刘旭平
     秋日私语 冯彪 谭文群
     刘军英 王宝群 高录祥
     长青山人  颜心仪    芳芳
听泉赏月    浅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