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田耘:【烟雨关山】(散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三秦,梦盛开的地方
烟雨关山
很多年前,幼稚的我认为关山牧场在内蒙,而且想象成一片开阔平坦的大草原。这是件令人悲哀的事。我的中学时代正好贯穿了上世纪的“文化大革命”,生物、地理、外语、音乐等必修课统统被砍掉,留下了终生的缺憾。近日,有一支“夕阳红”团队去关山牧场游,正合我意。大学闺蜜周老师与我结伴而行。
早上7:20,巴车从古城出发一路驰向陇西。公路两旁嗖嗖闪过的麦田随风泛起金色的波浪,一种久违的渴望在心中升起。这是家乡的本色,熟悉而亲切。中午11点,我们到达雷音山景区,它就在古丝绸之路的关山脚下,我们在这里吃过午饭。巴车在“关山牧场入口处”停下,领队代大家办理进山手续。之后,我们正式进山。
山路弯弯,巴车徐徐上行,窗外飘起了雨丝。我们穿行的山谷里,洋槐花一片片正在开放,玉米苗刚透出薄膜一拃高,这里仍散发着春天的味道。一小时后,巴车爬到一个小山村,这里可以看到牧场一隅。领队说已到目的地,我们每人交20元换乘观光车上山。此时,风裹着雨点打在冰冷的脸上,好像回到了冬天,山上的气温很低。我和周老师穿上事先备好的厚衣服,感觉暖和一些。蜷缩在军大衣里的司机师傅催促大家快上车。观光车只有棚顶,没有围挡,几个资深美女身着羽翼般的裙装坐在最后边面朝外的座位上,不知此时是何感觉。
关山牧场海拔2200米,主峰2400米,有大小山头3000多个,支流60多条,占地104万亩,是陕西最大的林牧区,也是我国内陆中东部最大且唯一的天然草原。1995年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受垂直地带性地理条件的影响,终年气温较低,春秋相连,冬长无夏,素有“关山六月犹凝霜”的说法。其地貌酷似中欧的阿尔卑斯山,故有人称其具“欧式风情”。
有史料记,关山草原自西周始就有秦人为王室牧马,也是兵家要塞。公元前776年,秦人在陇县建立秦国第一个都城汧邑,存政14年。这期间,秦人凭借关山丰盛广茂的草源起步畜牧业,实现了从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建立诸侯国,走向关中平原,最终统一全国。因此,这里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以后汉文化统一形成的前奏。汉武帝时的“汉匈之战”,划定了中国早期的疆域版图,为进一步统一多民族提供了前提保障。而这一伟业的建成,得益于关山草原为汉王朝养育了大批能征善战的良马精骑,步兵由此变成骑兵,大范围机动作战能力增强。传说那时关山一带牧养的良马有30多万匹。霍去病20岁挂帅出击匈奴,即率万余精骑过关山出陇西长途奔袭,最后胜利凯旋。盛唐时,关山牧马业更为发达,朝廷专门设立了陇右牧马监。笔者早年在咸阳昭陵博物馆见过出土的“唐三彩”,其中就有唐代骏马的彪悍雄姿,也许它就是关山草原的一个故事,我想“汉唐雄风”也一定包含这个传说。
我们的车子沿山路盘旋而上。所经之地,没有悬崖峭壁和深壑陡坡,看不见高山瀑布的气势磅礴。一座座山头光滑圆润,似乎拔地而起又被峡谷间辽阔柔和的曲线相连,绵延起伏至天际。每面山坡都像一幅悬空倒挂的绿色扇面让人浮想联翩。我怀疑某位造物神曾在这里和人类“过家家”,用巨手堆起了这些“大土丘”,因担心人们登山困难,又将山的坡度拍得平缓一些。峡谷间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时而有牛儿、马儿悠闲地在边上喝水;山坡上还有小牛犊、小马驹儿追逐撒欢。相比人类,它们多自在啊!
车子驶过一条又一条峡谷,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随着狭长曲折的山路迂回跌宕,绿色的雨雾呈放射状像海浪一样不断地朝后涌去。周老师坐在边上,不知疲倦地举着自拍杆,想把这绿色的情缘无尽收纳。凛冽的山风为雨助威,两条裤管像气球一样瞬间膨起,感觉一不小心就会被吹落到沟里去!此刻,我们专注而贪婪,灵魂早已出窍与这绿色的空间融为一体。这一刻,宁愿将自己与这滴翠的画面在瑟瑟寒意中凝成一道永固的屏风矗立山头,穿越时空返回那金戈铁马的年代。朝看狼烟四起和关山古道万马奔腾卷起的滚滚尘烟,夜听战马嘶鸣鼓角声声感受东方帝国所向披靡的英雄霸气!
车子爬上最高处,我们的视野开阔到极限。远山近岭经过雨的洗涤格外苍翠,像一缕缕绿色的波浪线无限延伸;一朵朵烟云在峡谷间随意飘荡,像无数枝白莲盛开在云端;山脚下星星点点的蒙古包点缀着绿色引人注目,悠扬的马头琴和狂放的歌声令人神往。没有蓝天白云的遐想,缺了繁花似锦的妖娆,“关山恒掩霭,高峰白云外。遥望秦川水,千里长如带。”风萧萧,雨蒙蒙,碧野连天云雾中。可遇不可求的仙境尽收眼底,谁又说不是一种幸运呢!
车子开始下行,风和雨较前柔顺了许多。在一座不知名的山脚下,司机让我们下车赏景。我与周老师沿着通往山顶的木栈道拾级而上,一边享受着湿润的惬意。登上山顶,放眼四野,山峦叠嶂,满目葱茏。任选一个角度望过去,都是极佳的背景。谷底和山坡上还放牧着三五成群膘肥壮硕、毛色光亮的各色牛马;身后的丛林里时而传来温柔的“咩咩”声,一群呆萌的羊儿静卧着,心无旁杂地闭目“倒草”,异类走近也不在乎。我俩与这群“毛客”宠儿合影留念,此生不虚此行。
车子继续向前。行至关山村的“风情小镇”,司机又给我们半小时自由活动,趁机我们细细品味起这片世外桃源。这个小镇沿峡谷里一条公路而建,雨后的白墙红瓦更显一尘不染掩映在一排垂柳之后,建筑风格很别致,还有一个欧式的标志塔指向云天。我和周老师下到谷底,由下而上、从左到右观察着面前这座写满诗意的山。脚下的草地轻轻一踩,就会挤出一滩水,浓密的草叶上挂满晶莹的小水珠;蒲公英们用尽了力气撑起一片白花花的“毛毛伞”。右边的山脚下,有一个新搭的“5·20”心形彩门,没有看到情侣们的倩影,时间已经过了,但为一袭绿茵增添一点儿色彩也很耀眼。再往左一点儿,两匹大马驹儿举起前蹄正在练“格斗”,胜负难分,我想肯定是两个好胜的“二道毛”*。痴迷之时,半山腰忽然飘起一片粉色的“大蝴蝶”,传来稚气的欢呼声,阵阵回荡在峡谷。我们将镜头拉近,那里有一排五彩缤飞的巨幅彩门,上面竖着“关山草原第四届国际风筝艺术节”的彩色大字。门中央有一只雄鹰造型的巨型风筝,两边一字摆着蜻蜓、蝴蝶、孔雀及马牛羊等各种动物造型的彩色风筝。彩门一侧的山坡上,某个夏令营的红领巾们正人人手牵一根线边跑边喊:“飞高了!飞高了!”我们即刻明白,好快活的一群小鸟儿!山谷的寂静让他(她)们打破了。山上的树,地上的草,甚至空气都生动活泼起来。在峡谷的出口处,人头攒动正在观看“民俗表演”。锣鼓声中,生旦净丑各色演员手持古老的兵器粉墨登场,观众们掌声响起。真是风情万种啊!动依静而生,静因动而灵。动与静,人与自然相依相生,这山、这水、这草地便有了灵魂,也有了脾气,进而娩出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人敬自然,自然敬人。
风停了,雨躲回了云后。关山之行结束了,意犹未尽啊!草原辽阔,碧水悠悠。希望这乡的故事像山间溪水一样千古流长,世代传颂。
注解1:文中史料及数字取自网络。
注解2:“二道毛”,陕西方言。喻指未成年的男孩儿,即半大小子。
文中图片均来自作者
作 者 简 介
田耘(本名:晁海燕),长安居客,退休教师。一个文学路上的起步者,喜欢闲读,爱好写作,有作品散见于地方报纸(副刊)和网络杂志。有获奖。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