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渊‖感悟对联之“平仄”
感悟对联之平仄
李钦渊
在文化圈内一直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说创作近体诗和楹联是“戴着镣铐跳舞”,其实指的就是在诗联创作过程中对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其中平仄就是这个“镣铐”中的一个环节。我们毫不夸张地可以说平仄成就了对联的音律美。正是有了平仄,人们在诵听对联时才会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由于抑扬顿挫、节奏分明,才会有旋律感、赋予其艺术之美。正因如此,在《联律通则》中便提出了对联的平仄要求,将平仄作为对联中的重要要素之一。
对联中的平仄一般有单句联的句中平仄,也有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中分句句脚的平仄。
(一)单句联
按《联律通则》规定,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关于平仄“相反”是指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的声调要相反,这里就暂不作说明了,主要说一下句中节奏点上的用字声调要“交替”。一般情况都是按照两个字一个节奏点(不含最后一个字),对处于偶数位置的字要形成“平、仄、平、仄……”互相交错的格局,如果破坏了这个格局那就是“失替”,是对联的“硬伤”了。
基本格式比如三字联(仅举例上联,后同):平平仄
四字联:平平仄仄
五字联: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仄
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
七字联:平平仄仄平平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字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以此类推… …
(二)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
这种形式的联是由多个分句组成的,所以除了按照对单句的平仄要求外,还有对各分句句脚以及相邻分句衔接平仄的要求。分述如下:
一是分句句脚的平仄。对于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句脚的平仄一般也要求形成交替,这样在长联的诵听时亦会产生和谐的音韵美,假如各句脚平仄无变化甚至一致,那就好似讲话稿一样平淡无味,缺乏艺术美感了。那么应该怎样变化呢?《联律通则》第五条规定: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这里面有两个点,第一是“递换”,递即递进,有延续之意,换即更换,要有变化;第二是“平顶平,仄顶仄”。结合这两个点即可理解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因上联为固定不变的仄声收尾,所以为了体现音步递换,上联倒数第二个分句句脚一般应是平声为好。举例如下:
两句联:平,仄
三句联:平,平,仄
四句联:仄,平,平,仄
五句联:仄,仄,平,平,仄
六句联: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类推… …
二是相邻分句衔接之间的平仄。对于这个问题《联律通则》中好像没有硬性规定,但笔者在创作实践中自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即下一分句的第一个节奏点的平仄与前一分句句脚的平仄相同。要符合这种情况,就需要几个分句的字数不尽相等,那么读起来的话音韵也会富有变化,不会感觉呆板。对于各分句字数相等的长联,则不适于这种情况。
以上分述的单句联的句中平仄和多句联中分句句脚的平仄只是基本的格式,当然考虑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放宽要求,在具体创作中根据实际情况亦可灵活变格运用。
除以上两类平仄要求外,实践中往往还会出现律诗中的“孤平”“拗救”等情况。对于“孤平”说有人认为不适于对联,可以不论,《联律通则》中也无硬性规定,但笔者在创作中还是尽量避免孤平的出现。至于“拗救”,比如在律诗中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可以出现“平平仄平仄”,第四字应仄而平,为了不出现连平的情况,将第三字的平改为仄,属于本句自救的拗救方式。但根据《联律通则》中关于节率对拍、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的要求,后一句式第二第四字成了“平、平”,显然是“失替”了。所以说在对联创作中不可以“拗救”,因为对联和律诗还是有区别的。
以上是自己几年来在诗联创作中的一点感悟,分享于此,如有悖常理的地方,请读者指正。笔者以为,只要把握了以上的基本要点和其他环节,即便是戴着“镣铐”也不难“舞”出优美的“舞蹈”,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诗篇。
李钦渊,字云谷,号闲墨居士,山西襄汾人。原任职于中国水电四局有限公司,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及书画艺委会委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研究员;青海省美协理事、楹联学会学术顾问,作协、诗词学会会员;西宁市美协名誉副主席。现居杭州。作品散见于《诗词之友》《青海湖》《诗词家》《江河文学》《中华楹联报》等报刊,偶有获奖。有作品在2018年、2019年中国诗歌春晚(青海)展示;曾入围2018年、2019年两届“国粹杯·中华诗词楹联大赛”并获奖;2019年,被评为全国诗词文化先进工作者和“中华国粹传承人”,授予“中国梦·功勋诗人”荣誉称号;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红船百年”全国诗词创作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被组委会授予“全国优秀诗词作者”。出版有诗集《云谷行吟录》、诗画合集《李钦渊诗画集》。
顾问:常 江
主编:杨 旭
编辑:李林森 徐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