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胖人养成记

古代胖人养成记

和现今审美完全不同的是,古代以胖为美。在诗句中随处可见赞美之言:“硕人俣俣,宫廷万舞”、“有美一人,硕大且卷”、“丰肉微骨,调以娱只”、“面如满月,辉似朝日,色如莲葩,肌如凝蜜”、“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频繁出现的硕、丰、窈窕、娥眉等词汇,简单直白地道出胖、高是古代美人的标准。那么,在医学古籍中也是以胖为美吗?

肥胖者在古代另称“肥人”、“硕人”、“体肥”、“膏粱”、“体盛”、“盛人”。《灵枢·逆顺肥瘦》形容其“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即宽肩腋实项粗,皮厚肉薄,肌肤颜色赤黑,嘴唇厚大。《灵枢·卫气失常》曰“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将人分为肥型、膏型、肉型,肥型肌肉坚实、皮肤饱满;膏型肌肉不坚、皮肤松弛;肉型皮肉紧连不分。其中肥型、膏型相当于现在的均一性肥胖、腹型肥胖。

· 壹 ·

形成肥胖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先天禀赋、地理环境、缺乏运动、饮食失节、脾胃功能失调。其他如年龄、性别等也与肥胖相关。先天禀赋是体质、遗传、基因因素,人类祖先为适应恶劣生存环境,逐渐形成存储剩余能量的能力,进化为节俭基因。研究发现[1-5]与肥胖相关的主要基因位于2、10、11和20号染色体上。肥胖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瘦素(Lepti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通过作用于中枢和外周瘦素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正常情况下,瘦素与胰岛β细胞中的瘦素受体结合产生抑制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肥胖者却会发生瘦素抵抗与胰岛素抵抗,从而促进脂肪合成和储存。

40岁渐成为胖瘦的分水岭,且女性肥胖率明显高于男性。我国北方地区肥胖率明显高于南方。北方地区纬度高,天气寒冷,导致人们运动少,基础代谢慢,并喜饮酒、嗜食肥甘。然而,由于现今的工作节奏、饮食习惯渐趋同化,在这种“肥胖基因”环境下,“南瘦北胖”的形势或许正在弱化。

有意思的是,有专家提出“肥胖与贫困密切相关,与繁荣毫不相干”。在贫困地区常常发现,同一人群甚至同一家庭中肥胖与营养失调问题共存,原因可能在于单一的饮食结构,被消耗的食物类型中缺乏卡路里、蛋白质、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质的问题,而非量的问题。

· 贰 ·

肥胖病机归因于气虚、阳虚、痰湿、夹瘀、脾胃功能失调。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运化水液。正常情况下脾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其中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离不开肺的宣发肃降、肾气的蒸腾气化。肺脾肾三脏尤其脾气虚、阳虚,致脾失健运,输布失司,升降失常,津液输布障碍,水湿不化,湿聚生痰,痰湿内壅,脂浊蓄聚,发为肥胖。历代记载肥胖病相关症状中,沉困怠惰、腹中窄狭,进食困难、目痛、声喑、二便不通频次较多[6],皆与脾虚湿阻、痰湿阻清窍、下焦有关。

肥胖病位在脾与肌肉,与肺肾密切相关。总属本虚标实之候,肺脾肾气虚、阳虚为本为因,痰湿、瘀血为标为果,可因实转虚,也能由虚致实,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之间也可相互转化。肥胖日久,常会变生他病,如消渴、中风、月经病、痹证、带下、不孕、眩晕、喘证、疮疡、痿证、腹痛、痈疡等[6]

从医学古籍中可看出肥胖不是一种美,而是一种病。肥胖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在其中都有详细描述。除却先天不可抗因素,多食少动、脾胃失常基本是肥胖病的罪魁祸首,防大于治,让我们需要吃的健康、动的有效,至于怎么吃?怎么动?下回慢慢道来。

· 叁 ·

参考文献:

[1]ArnerP.Obesity-a genetic disease of adipose tissue? Br J Nutr,2000,83(Suppl)1:S9~16.

[2]Zhang Y Y,Proenca R,Maffei M,et al.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its human homologue. Nature,1994;372:425

[3]曲世平,程洁,董砚虎.瘦素生理作用研究现状.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1;21(4):192

[4]Kieffer TJ,Heller RS,Leech CA,et al.Leptin suppression of insulin secretion by the activation of ATP-sensitive K+ channels in pancreaticβ-cells.Diabetes,1997;46:1087

[5]Seufert J,Kieffer T,Leech CA,et al.Leptin suppression of insulin secretion and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pancreatic islets:impl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adipogenic diabetes mellitus.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84:670

[6]周正,郭洁,刘培枝,喇孝瑾,白素芬,赵舒.基于古代文献探讨肥胖与疾病相关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03):26-2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