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好档期的福利,也得综合素质达标
网视导读:今年的十二月是拥挤的一个月,66部电影挤在这个月上映。而本周五(2018年12月21日)格外拥挤——原定时间表中,这一天会有五部电影登录院线。
他们分别是《天气预爆》《蜘蛛侠:平行宇宙》《武林怪兽》《叶问外传:张天志》和在18号宣布撤档的《白蛇:缘起》(后简称《蜘蛛侠:平行宇宙》为《蜘蛛侠》《叶问外传:张天志》为《张天志》)。
最终的票房和口碑,只有《蜘蛛侠》一骑绝尘,口碑票房双丰收,顺带打破了以人类为主角的动画片在中国不能收获好成绩的魔咒。
元旦前后大批电影上映,并不是什么值得稀奇的事情。
随着票补对大众的观影习惯的养成,电影市场发展愈发成熟,国内全年票房年年增长。但这块蛋糕变大的同时,来切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于是,营销手法变得更加重要,档期也成了这其中的关键。
并且,就在去年的同一时段,2017年末、2018年初,一股关于前任的风潮席卷全国。
《前任3:再见前任》(后文简称《前任3》),2017年12月29日上映,最终获得19.26亿的票房,2017年票房榜单第四位。
猫眼有143万人为它痴迷,打出了9.2分的高分,而豆瓣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25万人评分5.5分。
相对权威的豆瓣,就这样与大众评分、票房涨势达成了对立状态。一部通常评价为“烂片”的影片,竟获得了如此成功。
或许正是这种成功,让人再次认识到了元旦档期的价值,使得今年同期更加拥挤。
不过从客观评价,《前任3》的营销手法非常高级。而其作为商业片,为其主题选择的切入点也非常巧妙。从评价电影的角度来讲,它的狗血的烂片。但单从商业片的表达来看,它能勾起人的共鸣从而引发一场病毒式营销。这不仅是合格,手法甚至可以称为优秀。
豆瓣网友【拒绝融化的冰】的一条评论,很好地总结了为何出现了评论两极分化的现象:“评分的人把它当电影来评价,而很多买票的人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回忆录。”
既然上面对比了《前任3》的评分,这里也来对比一下周五上映的四部影片的评分与票房。
《天气预爆》4.1,猫眼6.7
《蜘蛛侠:平行宇宙》8.9,猫眼8.8
《武林怪兽》4.2,猫眼7.5
《叶问外传:张天志》5.7,猫眼9.2
《蜘蛛侠》惊人的能打,口碑、票房完全一致。
而三部注定陪跑的作品中,《张天志》的口碑对比,看起来似乎有逆袭翻身的趋势,但票房却是最差的。或许是尽管背靠“叶问系列”的IP又打得很爽,但作为外传,主角不同,号召力不足吧。
在除了《蜘蛛侠》的三部电影的评价中,都提到了主线故事的无逻辑或无法自圆其说。
而《蜘蛛侠》作为超级英雄+动画片的题材,不仅同时拥有精彩的剧情逻辑和精致的动画画面,还拥有更广的受众,更有吸引力。对比之下,其他片子败的不冤。
这种强敌在侧,依旧同时段上映并且口碑不强的影片,抢占登陆这一档期,并不考虑其中的竞争难度,将其总结为想吃档期福利,应该是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除了上文所说的《前任3》,曾创造票房奇迹的《捉妖记》等电影,也可称得上是吃了档期福利。
这种成功似乎都让人心生侥幸地期待:是不是口碑不过硬,只要在好档期上映,就能分到一杯羹,甚至逆袭?
但是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捉妖记》尽管在豆瓣与IMDB评分都不高,但也有其成功之处,这种成功在多方面的原因综合。
《捉妖记》的两部电影,分别上映在“国产保护月”的暑期档与春节档期,而其创造的票房奇迹与其口碑呈现的是反比状态。但《捉妖记》的成功并不能归结于档期的成功。吃福利是事实,但并不只靠吃福利。
而说起其诞生过程,也是非常曲折。《捉妖记》本来便是一部高投资的电影,而因为原男主角柯震东吸毒事件的影响,影片最终选择了追加7000万投资重新拍摄内容。
同时,尽管小编当时看捉妖记的时候,觉得故事许多支线比较无用,拉低整体观感,但影片主线与特效基本合格,商业元素充足。《捉妖记》 的奇迹,是以合格的商业片结构为基础、萌物和补偿心理为辅料而营销成功的。
可以说,其票房可以变成一个公式:票房=[基本清晰主线故事+演员阵容+影片特效+商业元素+(胡巴+换角)x营销]x好档期。
除了营销内容中的方向课换乘其他内容,可以说这基本是一部合格商业电影所需要的全部要素。只不过,当《捉妖记》在其中数个部分做的额外成功之后,为影片加分太多,最终才有了奇迹般的成绩。
“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
最好的时代已经到来
如果你点到2005年的内陆票房榜单,或许你会被惊呆。当年那部人人都说特效好,但口碑被群嘲的的《无极》,居然是当年的票房冠军?
虽然以陈凯歌之前的影片口碑,再考虑当年大众对几位顶尖导演的迷信,倒也没什么不对。
只是在梳理今年烂片时,《阿修罗》撤档之前的票房曲线让人松了口气。
13年过去了,高投资、名演员、大场面在骗人去看烂片的号召力上,已经没有那么厉害了。尽管这其中夹杂着《封神传奇》(2016年,2.8亿),但到了今年,《阿修罗》票房走势的悬崖式下跌,让人真真切切地松了口气。
尽管它特效还能称得上不错,尽管他的档期是大热的暑期档,但随便弄个稀里哗啦的故事,配上随便什么导演、明星、IP、特效的噱头就能大赚的“最好的时代”已经不再。
与此截然相反的是,《无名之辈》《狗十三》有了存活的空间。没有电影大咖,也不是最好的档期,一个大爆,一个回本。
《我不是药神》则是在好档期,用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徐峥勾引观众进影院后,再用搞笑的表皮包裹着内涵,一口气冲出了30亿的成绩。
明星、档期的福利是真实存在的吗?当然,这种福利无论在全世界哪个国家的电影市场都依旧存在。假期才往往是大家想要踏入影院的时间,明星才是许多时候观众选择影片的原因。
但这并不是仅追求档期、明星而无视故事本身的理由。档期、明星只能帮助影片获得更好的开画成绩,在观众的观影审美被培养起来之后,不重视影片本身的质量,成绩只会迎来悬崖式跳水。
毕竟即使是骗观众来观影,能像《爱情公寓》一样骗来3个亿的片子,也是奇葩中的奇葩,少数中的少数。
12月22日下午15点56分,根据猫眼数据统计,中国电影2018年总票房达到590亿。距离2018年期待突破的600亿大关,只差10亿票房。
2000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在8.6亿左右。
2010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近102亿。
这样一对比,小编前两段用的“只差”二字,简直太飘了。
但事实就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产业的发展速度是如此之快。而其中的回报也愈发惊人。
在但这样的发展中,市场也逐渐成熟起来。可以随便糊弄都能赚钱的“最好的时代”过去,优秀作品可以获得更多回报的最好的时代来临。
当然这种回报当中,除了本身质量以外,策略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越来越多的影片上映,如何让大家注意到好质量的我?虽然自来水可用,但更多还是影片自身发行策略(宣传手法、相性相合的档期)的功劳。
酒香也怕巷子深,老祖宗的智慧在这里依旧适用。但只想着发行策略,依旧是本末倒置、投机取巧。想真的吃到好档期的福利,综合质量至少得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