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从非洲猪瘟到新冠肺炎(中)对抗病毒的策略选择

编者按:

病毒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也是猪群的致命“杀手”。自有记录的人类文明以来,死于病毒感染的人类、动物数以亿计。病毒和宿主共同进化了上万年,在共同进化的过程中,病毒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的确,非洲猪瘟病毒和新型冠状肺炎病毒都异常“强大”,我们被狠狠“教训”了,虽然这两者是不同的传染病,但疫情防控逻辑基本相同。
唐朝分享《唐朝:从非洲猪瘟到新冠肺炎(中)对抗病毒的策略选择》,本文阐述了对病毒最简单的防控措施是“隔离”,该措施遵循“不接触,无传染”的物理规则,彻底把病毒“闷死”在前往宿主的路上,并且条理清晰地阐明了非洲猪瘟防控的基本原理和常识,供养猪人参考。
上篇简单地描述了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细胞造成感染,如何传播造成发病。而病毒这个物种,的确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普遍规律,只要是逻辑上存在的可能性,就会有病毒表达出这种特例。譬如;我说病毒是一个完美的寄生者,在宿主细胞外没有新陈代谢,实际上还是有极少的病毒能够进行简单的“新陈代谢”;我说病毒只携带无可精简的极少遗传物质,但是也有非洲猪瘟这样拥有庞大基因组的病毒;我说病毒具有很强的宿主选择性,但也有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在积累了足够多的基因突变之后,获得了跨越物种传播的能力。
相对于病毒的特立独行,与众不同,人类对付传染病,却始终遵循了一种古老而简单,又放诸四海皆准的防控策略——隔离。

1

隔离

尽管,随着科学的积累、技术的进步,人类医学治疗水平的长足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对于病毒来说,最简单有效的防控措施仍然是“隔离”。因为“隔离”遵循的是“不接触,无传染”的物理规则。而且“隔离”这种措施,只要是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不管是细菌、病毒还是寄生虫,都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隔离”并不是今天我们发明出来的对抗传染病的方法,而是古往今来的一种惯例,从古代驱逐麻风病,远离村庄独自居住,到1911年伍连德医生通过强有力的隔离手段,及时有效地控制了东北鼠疫向中华大地的大面积传播,以及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都证明了“隔离”这项古老而简单措施的有效性。
“隔离”这种对付传染病的方法,并不是人类特有的,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昆虫等物种,也会主动驱逐被感染的个体。比如说,猪群会突然攻击其中某一头猪,就是感知到这头猪发出的危险信息,主动驱逐这头猪离开群体,避免造成群体进一步传染。美洲蜂幼虫腐臭病是一种对蜜蜂攻击性极强的疾病,当蜜蜂感知到有幼虫受到感染,其他蜜蜂就会将感染者丢出蜂巢,以免影响其他的健康个体。类似的行为,人们还在牛蛙蝌蚪、老鼠、孔雀鱼等身上也有发现。比如当牛蛙还是蝌蚪的阶段,如果某个个体患上了病菌,体内就会释放出其他同伴能够感知到的化学信号,这样健康的蝌蚪就会远离患病的蝌蚪,从而保证自己不会被感染。

2

管理传染源

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管理传染源就是及时收治感染者,并且把感染者隔离在专业的医疗机构内,除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更重要的作用是减少患者和健康人的接触频率,阻止疾病继续向外扩散。
对于非洲猪瘟而言,传染源的管理同样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非洲猪瘟是高度接触性感染,只要守住猪场最后一米,不让非洲猪瘟病毒进入猪场遇见猪,场内猪群就不会感染上非洲猪瘟病毒,场内的生产工作就可以不受非洲猪瘟的影响,按部就班地进行。
对于输入型传染源,只要不引入未经检测、未经隔离观察的外场猪只,不食用外场猪肉,不使用不安全的外场精液,就能有效阻断外源性病原体进入猪场,这一点无论在执行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相对简单。
然而对于场内传染源,则需要早、快、严、小把感染猪只,在排毒期之前快速清除出猪群,最大程度减少病毒在猪群中的传播扩散,这一点就需要勤观察,早发现,快隔离。比如保证每天早晚巡圈两次,观察每一头的精神状况、体貌特征、行为姿态,如果发现拱料不吃、离群索居、趴卧不动的猪只,就要及时隔离,并紧急进行实验室检测。特别是对趴卧不动的猪只,要格外重视,因为健康猪只通常是舒展的侧卧,趴卧并把后肢藏于腹下的猪只大概率会有发烧的症状,而发烧特别是持续高烧是非洲猪瘟显著的特状之一。如果猪群中确诊发生了非洲猪瘟感染,则应该立即停止场内猪群的移动,停止猪群的免疫,对猪群做全面的检测评估。

3

减少接触频率

一个猪场的正常生产,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物资,还要销售猪只,完成资金回笼,进行圈舍周转,以及猪场员工的进出。因此绝对隔离是做不到的,这个时候就要减少各个环节与病毒的接触频率,主要是控制人、车、猪、物、料进出猪场的次数,从而减少猪场与病毒接触的频率。
1、尽量招聘外地员工。要求员工驻场不外出,猪场提供统一食宿以及生活必需品的采购。
2、外场车辆绝对不允许进入猪场。通过在围墙旁边修建周转库或者场内车辆周转的方式,完成生产物资进场。
3、生产物资集中采购。提前40天计划猪场必须生产物资进场,在通风干燥的周转库内空置。前面我们说过,病毒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转化,离开宿主细胞的病毒就是“非生物”状态,有一定的半衰期,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空置一定时间就会死亡。
4、猪只集中销售。猪只销售过程中人、猪、物、车之间的相互接触,是病毒进入猪场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根据圈舍条件尽量减少销售频率,从而减少猪场与病毒的接触频率。
在非洲猪瘟与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中,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减少接触频率”。新冠肺炎防控中停止一切人群聚集与大规模流动,有效地把人群流动控制在小区甚至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隔离,生活必需品由社区人员统一配送,完美的控制接触频率,短时间就控制了新冠疫情。而很多猪场,即便是在本地非洲猪瘟疫情大爆发的时候,也心存侥幸不去“封场”抗疫,不去调整流程,集中采购集中销售,致使悲剧重复上演。
病毒没有腿脚、没有翅膀、不能破门而入、也不会翻墙进入猪场,完全依靠人类的活动与物资的移动,被携带进入猪场。只要能减少接触频率,就能减少猪群被感染的概率。

4

降低接触中被感染的概率

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降低接触中被感染的概率,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
1、降低病毒载量
我们知道毒素引起的中毒需要一个剂量,病原造成感染需要一个数量。接触少量病毒并一定会造成感染,这就要求猪场对人、车、猪、物、料进行严格的洗消干燥空置,降低病毒载量,从而降低接触中感染的概率。
2、满足生理舒适,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疾病的本质,就是细胞损伤超过细胞的自我修复。那么控制疾病就是通过控制造成细胞损伤的因素,从而控制细胞损伤。或者帮助机体的自我修复,使细胞的自我修复超过细胞损伤,这也就是“支持疗法”。
细菌和病毒,是造成猪只发病的主要病原体,细菌和病毒都是通过感染,导致细胞损伤,最终造成猪只发病甚至死亡
自从人类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发明了对付细菌的终极武器“抗生素”,从此以后细菌就不再是影响猪群健康的主要威胁,只要正确选择、合理使用“抗生素”杀灭细菌,并且控制毒素的释放,就能达到控制细胞损伤的目的。但是对于病毒,人类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杀灭细胞内病毒的方法,只能选择“支持疗法”,支持机体的自我修复,从而战胜疾病。而“支持疗法”最重要的是“满足生理舒适”,让猪吃得好、住得好;即饮食清洁、营养均衡、通风干燥、温暖舒适,达到生理舒适、生化正常的状态,这个时候机体才有最佳的清除病毒的能力,最好的自我修复能力。
“满足生理舒适”在猪场现场生产中,就是进行“五度管理”;即对空气清新度、饮食清洁度、温度、湿度、密度的管理,加上饲料营养的均衡度,就构成了猪群健康的基石。也就是说,提供并满足猪只的生理舒适,从而获得具有良好自我修复与快速清除能力的机体免疫,是猪群健康的底层逻辑。也是非洲猪瘟防控中,降低接触中感染概率的基本内容。
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以猪场为防控的基本单位,以守住猪场大门为目标,耐心执行各项防控措施,就能把非洲猪瘟病毒“闷死”在前往猪场的路上,就能完成区域“净化”的终极目标,还饱受非洲猪瘟摧残的中国养猪业一片净土。

抗非大家谈-专家点评-黄良宗

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虽然是完全不同的传染病,但是,两种疫病防控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都面临共同的挑战:尚无特效药和商品化疫苗,防控的共同策略是什么?对于传染病的防控,我们不能只盯着病原的特性,同时还必须抓住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牛鼻子。
众所周知,任何传染病发生发展离不开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其真实内涵?本文作者以通俗而不失深刻的语言剖析了生产条件下非洲猪瘟防控的4个关键环节:隔离-管理传染源-减少接触频率-降低接触中被感染的概率,其基本逻辑结构是:不接触就不感染,不感染就不发病、不传播;生产条件下完全不接触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功能分区、物理隔断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接触频率和降低必须接触环节中发生感染的概率。本文条理清晰地阐明了非洲猪瘟防控的基本原理和常识,从单一的切断思维升级为立体化防控思维,有助于养猪人根据本场实际不断完善、升级防控方案,有助于探寻提升生物安全水平的路径,不断提高猪场生存本领。
 第1期“抗非大家谈” ▼

【1】仇华吉:非洲猪瘟是一种可管理的疫病

【2】余旭平:非洲猪瘟可防可控,生物安全:让非洲猪瘟病毒遇不到猪

【3】高远飞:用“铁桶模式”提高抗击非洲猪瘟的可靠性

【4】郭廷俊:防控非洲猪瘟要重视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5】樊福好:非洲猪瘟检测瓶颈之核酸提取与纯化

【6】韩春光:防控非洲猪瘟的几点体会和对行业的见解

【7】曹松嵘:临床防控非瘟需注重细节和化繁为简

【8】何启盖:要科学防控非洲猪瘟

【9】王爱勇:防控非洲猪瘟需要系统思维

【10】游启雄:保猪净化,有道可寻

【11】邵国青:非洲猪瘟发生一周年自问自答

【12】范卫彬:操作不规范是非洲猪瘟防控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13】唐红宾:“善待猪,提供生理舒适度、原料清洁度和营养均衡度,降低非瘟感染概率”

【14】刘自逵:疫苗与中草药搭配有利于更好地防控非洲猪瘟

【15】赵普刚:搞定非洲猪瘟要有系统化的防控方案

【16】区伟波:凡病不治疗

第2期“抗非大家谈” ▼

【1】郭廷俊:养猪实战派:巧妙解决冬季北方猪场保温与通风矛盾!

【2】吴荣杰:认清非洲猪瘟病毒主要特征,抓住关键,务求实效

【3】仇华吉:格局决定结局、态度决定高度——猪场如何打赢抗非战争?

【4】陈芳洲:非洲猪瘟精准清除成功案例分析

【5】周海鲁:我们是如何抗非的?

【6】吴家强:把控非洲猪瘟防控关键点,重构猪场生猪安全体系

【7】李金龙:十六字箴言 论非洲猪瘟防控策略之精准清除方案成败

【8】赵宝凯 于学武:御敌于外、截病于初,非洲猪瘟可防可控

【9】陈俭:在云南防非(上)

【10】吴荣杰:非洲猪瘟凭眼观超早期识别与预防性淘汰技术探讨

【11】曹松嵘:用消毒池替代猪舍门口的消毒盆——细节决定成败

【12】邵国青:该抓“牛鼻子”了——猪场复养成功的关键所在

【13】刘从敏:猪场生物安全文化建立之我见

【14】郑全:中药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作用及其效果评估标准探讨

【15】付学平:非洲猪瘟后猪场成功复养之道

【16】苏志鹏:规模化猪场复养关键点剖析

第3期“抗非大家谈” ▼

【1】杨耀智:从技术角度看集团化养猪企业在非洲猪瘟背景下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刘立茂:过去的兽医实践对非洲猪瘟防控的启示

【3】张文火:非洲猪瘟背景下现代化猪舍设备系统的选择

【4】郭廷俊:不太“怕”非洲猪瘟的阳光猪舍养猪模式

【5】王长年 赵俊娜:非瘟防控,岂容“烽火戏诸侯”?——浅谈PCR实验室环境污染的监控措施及规范化操作流程

【6】赵宝凯 李洪宇:抗非檄文

【7】潘飞:非洲猪瘟背景下的猪场规划设计

【8】赵宝凯  耿健:非洲猪瘟背景下售猪生物安全管理

【9】余旭平:生物安全是一种态度、一种意识、一种意志!再谈非洲猪瘟的生物安全防控

【10】区伟波:疫情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11】范卫彬:使用酸化剂防控非洲猪瘟存在哪些误区?

【12】王帅彪:非洲猪瘟下猪场的生存哲学——巴西净化非洲猪瘟给我们的启示

【13】付学平:新冠肺炎防控经验对我国净化非洲猪瘟的启示

【14】仇华吉:非洲猪瘟防控之“道”

【15】陈家锃:过度检测,适得其反——检测在非洲猪瘟防控中的科学应用

【16】邵国青:非洲猪瘟背景下猪场复养——做决策要考虑哪些深层次因素?

第4期“抗非大家谈” ▼

【1】白挨泉:临床兽医专家对非洲猪瘟的再认识

【2】刘朋昌:猪场常见的非洲猪瘟防控漏洞(上)

【3】张国栋:非瘟背景下的养殖理念

【4】余旭平:非洲猪瘟精准清除与新冠肺炎国内防控方案的对比

【5】唐朝:从非洲猪瘟到新冠病毒,那些不得不说的事(上)

【6】游启雄:非洲猪瘟常态化呼唤系统思维

【7】夏天:非洲猪瘟背景下的猪群健康管理

【8】付学平 王琦:鸡西三德牧业考察报告——被非瘟“遗忘”的角落

【9】刘向东:非洲猪瘟背景下的养猪文化建设与制度保障

【10】孙元:非洲猪瘟背景下的中小规模养猪场生存之道

【11】罗小锋:猪场常见生物安全问题

【12】邵国青:最高水平的管理态度 使猪场立于不败之地

【13】解伟涛:浅谈非洲猪瘟防控常见误区

好文章,点个在看再走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