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原文 译文(二十)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间传

【原文】

斩衰何以服苴①?苴,恶貌也,所以首其内②而见诸外也。斩衰貌若苴,齐衰貌若枲,大功貌若止,小功、缌麻容貌可也,此哀之发于容体者也。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齐衰之哭,若往而反;大功之哭,三曲而偯③;小功缌麻,哀容可也。此哀之发于声音者也。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缌麻,议而不及乐。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也。

【注释】

①服苴:粗布做的衣服

②首其内:本着内心的悲哀。

③偯:声音从容有余。

【翻译】

斩衰丧服为什么要使用苴麻做的首经和腰带呢?因为苴麻颜色黧黑,非常难看,所以用它来把内心的悲哀表现在服饰上面。穿斩衰丧服的人,其脸色深黑,就像苴麻一样;穿齐衰丧服的人,其脸色浅黑,就像枲麻一样;穿大功丧服的人,其神情呆板;穿小功、缌麻丧服的人,其神情和平常差不多。这是悲哀表现在脸色、神情上的不同。穿斩衰丧服者的哭声,那是一口气地哭下去,直到上气不接下气;穿齐衰丧服者的哭声,虽是一口气地哭下去,但上气还可以接着下气;穿大功丧服者的哭声,听起来时高时低,尾声从容;穿小功、缌麻丧服者的哭声,只要做出有悲哀的表情就可以了。这是悲哀表现在哭声上的不同。居丧之中在和他人交谈时,如果是斩衰之丧,那就只发出“唯唯”的声音而不回答别人的问话;如果是齐衰之丧,那就可以回答别人的问话,但不可主动问人;如果是大功之丧,那就可以主动问人,但不可以发表议论;如果是小功、缌麻之丧,那就可以发表议论,但还不可谈笑风生。这是悲哀表现在言语方面的不同。

【原文】

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士与敛焉,则壹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醯酱;小功缌麻,不饮醴酒。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

【翻译】

穿斩衰丧服的人,头三天不吃任何东西;穿齐衰丧服的人,头两天不吃任何东西;穿大功丧服的人,三顿不吃任何东西;穿小功、缌麻丧服的人,两顿不吃任何东西。士如果去帮助小敛,则要停吃一顿。所以父母之丧,既殡以后,只喝稀粥,早上吃一溢米,晚上吃一溢米;而齐衰之丧在殡以后,可以吃粗米饭和喝水,但不可以吃蔬菜瓜果;大功之丧在既殡以后,虽然可以吃蔬菜瓜果,但还不可以吃醋酱一类的调料;小功、缌麻之丧在既殡以后,虽然可以吃醋酱一类的调料,但还不可以喝甜酒。这就是悲哀在饮食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

【原文】

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酱;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齐衰之丧,居垩室,苄①翦不纳;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缌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父母之丧,既虞卒哭,柱楣②翦屏,苄翦不纳;期而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又期而大祥,居复寝;中月而禫,禫而床。

【注释】

①苄:蒲萍。可以制席。

②柱楣:楣是倚庐的卧地之梁,把它用柱子支起来,可以增加倚庐的空间。

【翻译】

为父母服丧,在虞祭、卒哭之后,就可以吃粗米饭和喝水,但还不可以吃蔬菜瓜果;满一周年时举行小祥之祭,此后就可以吃蔬菜瓜果;满两周年时举行大祥之祭,此后就可以吃醋酱一类的调料;大祥以后间隔一个月举行禫祭,禫祭之后就可以喝甜酒。开始饮酒时,要先饮甜酒;开始吃肉时,要先吃干肉。居父母之丧,孝子要住在倚庐里,寝卧在草苫上,拿土块当枕头,睡觉时也不脱首绖和腰绖;居齐衰之丧,就要住在垩室里,睡在剪齐了边却没有扎缘的蒲席上;为大功亲属服丧,睡觉的时候就可以睡在席子上;为小功、缌麻亲属服丧,像平常那样睡在床上也是可以的。这是悲哀表现在居处方面的不同。居父母之丧,在虞祭、卒哭之后,就可以把搭建倚庐时所用的卧地之楣用柱子支起来,遮盖倚庐的草苫也可以稍加修剪,睡觉所用的草苫也可以换成剪齐了边却还没有扎缘的蒲席;满一周年时举行小祥之祭,此后就可以搬到垩室里去住,睡觉也可以使用席子;满两周年时举行大祥之祭,此后就可以搬到自己的寝室去住;再隔一个月举行禫祭,禫祭以后就可以像平常那样睡在床上。

【原文】

斩衰三升,齐衰四升、五升、六升,大功七升、八升、九升,小功十升、十一升、十二升,缌麻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曰缌。此哀之发于衣服者也。斩衰三升,既虞卒哭,受以成布六升、冠七升;为母疏衰四升,受以成布七升、冠八升。去麻服葛,葛带三重。期而小祥,练冠缘,要绖不除,男子除乎首,妇人除乎带。男子何为除乎首也?妇人何为除乎带也?男子重首,妇人重带。除服者先重者,易服者易轻者。又期而大祥,素缟麻衣。中月而禫,禫而纤,无所不佩。

【翻译】

做斩衰丧服所用的布是三升。做齐衰丧服所用的布,有四升的,有五升的,有六升的。做大功丧服所用的布,有七升的,有八升的,有九升的。做小功丧服所用的布,有十升的,有十一升的,有十二升的。做缌麻丧服所用的布,其经线的缕数是十五升布的一半,线缕经过加工,织成布后捶洗时不再加灰,这样的布就叫缌布。这是悲哀表现在衣服方面的不同。斩衰所用的布是三升,但在虞祭、卒哭以后,其孝服所用的布就是六升,丧冠所用的布就是七升。为母亲穿的孝服所用的布是四升,但在虞祭、卒哭以后,其受服所用的布就是七升,丧冠所用的布就是八升。虞祭、卒哭之后,男子要去掉麻腰带而换成葛腰带,葛腰带是用四股线拧制而成。满一周年时举行小祥之祭,此后就可以改戴练冠,中衣也可以换成练衣,并且领子上带有浅红色的镶边,但男子的葛腰带还不能除掉。男子除丧是从首绖开始,妇人除丧是从腰带开始。男子为什么要先除首经呢?妇人为什么要先除腰带呢?因为首经在男子的丧服中最为重要,而腰带在妇人的丧服中最为重要。除去丧服的时候,先要除去最为重要的部位;正服重丧,又遭轻丧,需要为轻丧改变丧服的时候,那就只能改变较轻的部位。满两周年时举行大祥之祭,此后孝子就可以头戴用白色生绢所制的冠,冠缘又用白绫镶边,身穿麻衣。再隔一个月举行禫祭,禫祭以后就可以戴用黑经白纬的布所制的冠,无论什么装饰也都可以佩带。

【原文】

易服者,何为易轻者①也?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②特。既练,遭大功之丧,麻葛重。齐衰之丧,既虞卒哭,遭大功之丧,麻葛兼服之。斩衰之葛,与齐衰之麻同;齐衰之葛,与大功之麻同;大功之葛,与小功之麻同;小功之葛,与缌之麻同,麻同则兼服之。兼服之服重者,则易轻者也。

【注释】

①轻者:指男子的腰带和妇人的首绖。

②重者:指男子的首和妇人的腰带。

【翻译】

男女变易丧服,为什么要改变重丧较轻的部位呢?如果正在服斩衰之丧,在虞祭、卒哭以后,又遇上齐衰之丧,这时候,因为男子的较轻部位在腰,就可以戴上齐衰的麻腰带包括斩衰的葛腰带;而妇人的较轻部位在首,就可以戴上齐衰的麻首绖包括斩衰的葛首绖;而男子的重要部位在首,就可以保留斩衰的首绖不变;而妇人的重要部位在腰,就可以保留斩衰的腰带不变。如果是在斩衰之丧的一周年以后又遇上大功之丧,那么,在后丧卒哭之前,无论是男子还是妇人,都戴着麻首绖和麻腰带,这叫作重麻;在后丧卒哭之后,无论是男子还是妇人,都又改为葛首绖和葛腰带,这叫作重葛。如果原来正在服齐衰之丧,在虞祭、卒哭之后又遇上大功之丧,那么,男子就要以后丧的麻腰带换下前丧的葛腰带,而头上仍戴着前丧的葛首绖。这叫作麻与葛兼而有之。斩衰丧服在卒哭之后要把麻绖改为葛绖,其葛绖的粗细与齐衰丧服在卒哭之前所服的麻绖相同;齐衰丧服在卒哭之后要把麻绖改为葛绖,其葛绖的粗细与大功丧服在卒哭之前所服的麻绖相同;大功丧服在卒哭之后要把麻绖改为葛绖,其葛绖的粗细与小功丧服在卒哭之前所服的麻绖相同;小功丧服在卒哭之后要把麻绖改为葛绖,其葛绖的粗细与缌麻丧服在卒哭之前所服的麻绖相同。既然有此相同,那就可以既服前丧的葛,又服后丧的麻。兼服麻葛时要遵循的原则是,对于丧服的重要部位,仍服前丧的葛,而对于丧服的次要部位,则改为后丧的麻。

三年问

【原文】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①,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故曰:“无易之道也。”创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三年者,称情而立文,所以为至痛极也。斩衰苴杖,居倚庐,食粥,寝苫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也哉!

【注释】

①饰群:表明五服之亲的关系。

【翻译】

守丧三年是根据什么来制定的呢?回答是:这是根据内心哀痛程度而制定的与之相称的礼文,借此来表明亲属的关系,区别亲疏贵贱的界限,因而是不可随意增减的。所以说,这是不可改变的原则。创伤深重,复原的日子就长;悲痛得厉害,平复的时间就慢。守丧三年的规定,就是根据内心哀痛程度而制定的与之相称的礼文,用来表示无以复加的悲痛。身穿斩衰,手持苴杖,住在倚庐,进食稀粥,睡在草苫上,用土块当枕头,只要是此种种,都是为了表示无限的悲痛。三年的守丧期限,实际上二十五个月就结束了。虽然孝子的哀痛还没有结束,对父母的思念仍然存在,可是守丧的期限却到此为止,这是因为对死者的怀念总得有个停止,活着的人也总得恢复正常生活吧!

【原文】

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知爱其类;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群匹,越月逾时焉,则必反巡,过其故乡,翔回焉,鸣号焉,蹢躅焉,踟蹰①焉,然后乃能去之;小者至于燕雀,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乃能去之;故有血气之属者,莫知于人,故人于其亲也,至死不穷。将由夫患邪淫之人与?则彼朝死而夕忘之,然而从②之,则是曾鸟兽之不若也,夫焉能相与群居而不乱乎?将由夫修饰之君子与?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③,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④,以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

【注释】

①踟蹰:徘徊不进的样子。

②从:通“纵”,放纵。

③驷之过隙:四匹马拉的车穿过一条缝隙那样狭窄的地方。比喻极快。

④立中制节:制定与哀痛心情相称的服丧日期。

【翻译】

天地之间的一切生物,只要是高等的动物,必定都有感情。凡是有感情的动物,没有不知道爱护自己同类的。就说大的鸟兽吧,如果丧失了自己的同伴,过了一月,过了一季,还要拐回来巡视;经过过去居住的巢穴时,必定要盘旋,要号叫,要徘徊良久,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即使像燕子、麻雀一类的小鸟,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叽叽喳喳地哀鸣一阵,然后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在所有的高等动物之中,没有比人更富于感情的了。所以,人对于死去的双亲,至死也不会忘怀。如果由着那些愚蠢无知或者放荡不羁者的意思去办,他们就会早上死了父母,晚上就会忘掉。如果对他们放任不管,那岂不成了连鸟兽也不如了,还怎么能够让大家过集体生活而不发生混乱呢?如果由着那些讲究礼仪的君子的意思去办,则三年的丧服,二十五个月就宣告结束,就像弹指一挥之间那样地迅速。如果成全他们的心愿,那将是哀痛永远没有结束之日。因此先王为人们确立折中的标准作为节制,使人们一到足够符合礼义,就除去丧服了。

【原文】

然则何以至期①也?曰:至亲以期断。是何也?曰: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则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尔也,焉使倍之,故再期②也。由九月以下何也?曰:焉使弗及也。故三年以为隆,缌小功以为杀,期九月以为间。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夫是之谓至隆。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大丧也。

【注释】

①期:周年。

②再期:两周年。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是过了两个周年。

【翻译】

那么丧期为一年的丧服是根据什么制定的呢?回答是:为某些至亲而不至尊的亲属服丧满一年就应除服。这是什么道理呢?回答是:一年之中,天地已经运行了一周,四季已经循环了一遍,天地之间,万象无不更新,所以制定出一年的丧期来效法它。那么为什么有的丧期是三年呢?回答是:这是为了更加隆重其事,于是使丧期延长一倍,所以要过两个周年才除去丧服。那么丧期是九月以下的又是何道理呢?因为有的亲属赶不上至亲那么亲,于是丧期也就达不到一年。所以五服之中,斩衰三年是最为隆重的丧服,缌麻三月和小功五月是最轻的丧服,齐衰一周年和大功九月是处在两者之间的丧服。这种规定,上则取法于天,下则取法于地,中间则取法于人情,人们之所以能够集体生活而又和谐一致的道理都表现出来了。所以三年之丧,是人情味十足的一种礼仪。这种最为隆重的礼仪,是历代天子所共同遵循的,是古往今来无人违背的,也不知道究竟已经实行了多长的时间了。孔子说:“孩子生下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孩子为之服丧三年,这也是普天之下通行的葬礼。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0)

相关推荐

  • 礼记·丧服小记

    斩衰,括发以麻:为母,括发以麻,免而以布.齐衰,恶笄以终丧.男子冠而妇人笄,男子免而妇人髽.其义:为男子则免,为妇人则髽.苴杖,竹也:削杖,桐也.祖父卒,而后为祖母后者三年.为父母,长子稽颡.大夫吊之 ...

  • 《礼记》原文 译文(十二)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 ...

  • 《淮南子》原文 译文(十二)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集宾客集体创作的一部道家名著. 淮南子卷十一 齐俗训 [原文] 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人,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 ...

  • 《礼记》原文 译文(十八)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 ...

  • 《礼记》原文 译文(十六)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 ...

  • 《礼记》原文 译文(十四)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 ...

  • 《诗经》原文 译文(十二)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 ...

  • 《幼学琼林》原文 译文(十二)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 ...

  • 《颜氏家训》原文 译文(十二)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创作的家训.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 ...

  • 《墨子》原文 译文(十二)

    墨子名翟,鲁国人.生卒年具体不详.但从历史文献来看,我们可以断定,墨家的产生当在儒家之后.<墨子>在先秦哲理散文中以质朴无文著称,这一特点极为显著.<墨子>一书,据<汉书 ...

  • 《荀子》原文 译文(十)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成就人文同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