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原来如此美丽(六.一)
陆 京剧的音韵世界一
如果你看了我之前的介绍,对京剧多多少少产生了点兴趣,也想跟着唱上两句。可是真到开口时却发现,真正的京剧不是《北京一夜》里的女声,平时在KTV成绩斐然的你可能连调门都找不到,更别说唱得悦耳动听了。
哈哈,别急,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从前学一首歌只要听上几遍就行,有的甚至连听都没听过就可以跟着哼下来,可是想学两句京剧,没有个把月真的连旋律都记不住……深受打击,难道我真有那么笨吗?
说到底,还是因为京剧的音乐与众不同,换句话说,是因为中国戏曲与西洋音乐不同。现在学校里讲的都是西洋乐理,五线谱和do re mi fa sol la xi,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反而比舶来品更加生疏。想开口唱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京剧的音韵世界奇妙着呢!
文武兼备的“场面”
◇先说说京剧的伴奏。从前京剧乐队叫作“场面”,可能是因为最早的京剧伴奏人员坐在舞台正中间,演员就在他们前面演出的原因。后来乐队给挪到靠近下场门一边,或在乐池内演奏。
◇京剧的伴奏分为两大类:文场和武场。
基本上,凡是要拉的、弹的、吹的都属于文场范畴。而要打的、敲的、击的都算武场,听起来比较暴力一点。
先说武场,武场就是打击乐,主要作用是保证整台演出音乐起止明确、节奏鲜明,通过不同的节奏来烘托舞台上各种气氛。京剧打击乐主要包括:单皮鼓、板、大锣、小锣、铙钹等。
京剧武场的不同打法叫作“锣鼓经”。锣鼓经有特定的念法和记谱方法,是把口头模仿各种打击乐器的声响以文字记录下来,比如“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七”代表铙钹等,如果我念“匡七台七匡七台七……”,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和尚念经?所以就叫锣鼓经了。锣鼓经的每一种打法都有一个名字,比如【四击头】【慢长锤】【急急风】【纽丝】等,有几十种之多。戏剧舞台的各种气氛都能找到相应的锣鼓经配合。 文场是管弦乐,主要是给演唱伴奏,并渲染气氛的。
京胡,又叫胡琴,是文场最主要的乐器。与京胡很像的是京二胡,个头介于京胡和二胡之间。京二胡是梅兰芳与琴师徐兰沅和王少卿的创新,因为旦角的发音比较高,京胡的音域也很高,加上一把音域稍低的京二胡,可以让声音显得更加厚重。现在基本上所有旦角和小生的演唱都有京二胡伴奏。
其他的文场乐器还有月琴、三弦、笛子、唢呐等。
鼓师和琴师
◇一个京剧乐队中,鼓师和琴师的地位最高。
鼓师一边击鼓一边打板,是整个乐队的总指挥,操控着整场演出的节奏。而琴师为演员的演唱伴奏。有名气的演员都有自己的御用琴师,这不是摆谱。对于演员来说,好的琴师会让你唱得舒服、唱得精彩,还不累。他了解你的特点,甚至能感知你在台上的变化:是不是嗓子不太舒服,这一段是不是想即兴发挥……京剧是一种即兴的艺术,那种人声与琴声水**融的精彩,不是在后台放一盘伴奏带就可以做到的。
出色的琴师虽然只是默默坐在舞台一角,却也随着演员的出名而备受关注。失去好琴师相伴,演员就仿佛断了左膀右臂一样。
因此,几乎每一位京剧大家背后都有至少一位“胡琴圣手”,比如谭鑫培的琴师梅雨田(梅兰芳的叔父)、徐兰沅,余叔岩的琴师沈玉斌,梅兰芳的琴师王少卿、姜凤山,谭富英的琴师王瑞芝,马连良的琴师李慕良,杨宝森的琴师杨宝忠,裘盛戎的琴师汪本桢,等等,直到当代的尤继舜、燕守平,都被戏迷津津乐道。
六场通透——全能人才的考核标准
和宝堂先生在《松柏庵往事》这本书的“徐氏家风”一节中提及,曾经给谭鑫培、梅兰芳等大师伴奏的琴师徐兰沅是一位“六场通透”的琴师。
“六场”是什么呢?可不是只会六场戏的意思,那样的人在徐兰沅的时代连演戏这碗饭都吃不上。关于“六场通透”有两种解释:
一说“六场”指六件伴奏乐器,包括“文三场”的胡琴、月琴、小三弦,加上“武三场”的单皮鼓、大锣、小锣。“六场通透”指这六样都会演奏。还有一种说法,“六场通透”指既能演奏又能表演的全才:能吹(笛子、唢呐)、能打(锣鼓)、能弹(月琴、三弦)、能拉(胡琴、京二胡)、能唱、能武(打)。
所谓“通透”,就是门门精到、样样精通、博学多才的意思,不单要会、要精,还要能通,达到传说中的化境(听上去比成仙还难)。不论是哪一种解释,徐兰沅都是个了不起的奇才。“六场通透”标准如此之高,怪不得京剧史上能称得上是“六场通透”的人极其有限呢。
中国戏曲音乐的两大门派
◇中国戏曲音乐可以分为两大类:曲牌体和板腔体。
百戏之祖”的昆曲是曲牌体的代表。
曲牌体的基本单位就是一个个曲牌子,比如【步步娇】、【点绛唇】等等。每出戏的音乐就是由不同曲牌排列组合而成的,叫作一“套”。一出昆曲就好比一场演唱会,要这样一个曲牌子一个曲牌子地唱下去。
那什么是曲牌子呢?曲牌由词发展而来,又叫词余,和词一样,也是长短句形式。每个曲牌子唱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严格的规定。给曲牌写词又叫填词,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其难度好比写古体诗。现在写歌词常常被称为填词,意思已经全变了。
京剧的音乐是板腔体。
“板”是节奏,“腔”是旋律调式。板腔体就是通过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构成整出戏的音乐。比如说,剧中人情绪激昂时要用快节奏的板式唱腔,剧中人回忆往事就会比较舒缓。相对于曲牌体来说,板腔体更加灵活多变。
有板有眼的京剧音乐
西洋乐队有指挥控制大局,京剧音乐也有总指挥。京剧音乐通过节奏节拍的变化而变化,节拍节奏则是由鼓师以鼓和板两种乐器来掌握控制,所以鼓师是整场音乐的总指挥。鼓师要控制鼓和板两种乐器,通过不同的节奏音响,辅以示意动作,来指挥整个乐队从一个板式进入到下一个板式。
板的敲击声音很响,是强拍,鼓的声音闷一点,算弱拍。所以,在京剧术语中,强拍称作“板”,弱拍叫作“眼”。我们常常说的“荒腔走板”,其实是跑调又没跟上旋律的意思,后来引申为言行偏离公认的准则。同样,“有板有眼”的意思是旋律性很强,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其他来源于京剧的词语还有“无板无眼”“一板一眼”等等。
既然“板”是强拍,“眼”是弱拍,试着猜一猜下面的板式!
一眼板: 一板一眼,一拍强一拍弱,相当于西洋音乐的2/4拍。
三眼板:一板三眼,一拍强三拍弱,也就是4/4拍。
无眼板:只有一板没有眼,就是只有一拍喽,可以写作1/4拍或者1/8拍。
散板: 即没有板也没有眼,就是没有节拍,当然是自由的啦!
万变不离其宗的西皮二黄
◇前面说了“板”,现在再说说“腔”。“腔”就是调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曲调包括哪些音,从什么音开始,什么音收束,什么音可以停顿,什么音用得多。
◇京剧曲调(“腔”)主要有两大类——西皮和二黄,所以京剧也常常被称作“皮黄戏”。
从京胡的演奏来说,演奏西皮曲调的京胡定弦是“弦”(京胡和二胡一样有两根弦),里面一根弦定在低音,外弦定在中音3。演奏二黄曲调的京胡是“弦”,里弦是低音,外弦是中音2。这种不同的定弦方式,造成了两种曲调音乐特点和风格的不同。
“西皮”来源于梆子腔戏曲(主要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曲调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具有明显的北方特点,一般用来表现欢快、愤怒、激动等情绪。
二黄”则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有人说二黄形成于徽剧,也有人说是源自江西宜黄腔。徽剧也好,宜黄腔也罢,都是南方剧种,二黄的南方风格比较突出,适合表现沉思、忧伤等情绪。 西皮和二黄,根据节奏的快慢、句幅的长短,又可以变化出很多唱腔板式。
西皮包括:
【导板】、【摇板】、【散板】、【回龙】、【快板】、【流水】、【二六】、【原板】、【快三眼】、【慢三眼】等。
二黄包括:
【导板】、【摇板】、【散板】、【回龙】、【垛板回龙】、【原板】、【快三眼】、【慢三眼】、【碰板】等。
这其中,【原板】是京剧各类板式的基础。以西皮曲调为例:速度拉慢,增加句幅,就成为【慢板】;如果紧凑节拍,精简旋律,就变成【流水】甚至【快板】了。
各种板式排列组合变化万千,京剧唱腔的旋律才如此丰富。
西皮还是二黄?
如果听到一段京剧的旋律,怎么才能分出来这是西皮还是二黄呢?
虽然二者在风格和演奏方面都有区别,可是对于刚接触京剧的人来说,要想清楚地区分西皮、二黄还是很困难的。经高人指点,这里有个小窍门,大家不妨一试。
京剧演员演唱前,乐队都会先演奏一段引子,相当于歌曲的前奏,这个叫作“过门儿”。什么样的板式唱腔就必须演奏什么样的过门儿。过门儿也叫“垫头”,在演唱前先渲染情感、烘托气氛,为后面的精彩演出做好铺垫。演唱当中也有过门儿,叫“小过门儿”,也就是间奏,可以让整个唱段更有层次,也给演员调整气息的机会。
经验丰富的戏迷一般只要一听过门儿,就知道演员要唱什么板式、什么调门,有的还能分出来是哪个行当的唱腔,甚至是哪个流派的唱腔。 要想最简单地区分西皮、二黄,可以从过门儿入手。
看看西皮的过门儿,这段是《打渔杀家》中萧桂英的一段【西皮原板】。
再看一段老生的过门儿,《失街亭》中诸葛亮的【西皮原板】。
有没有发现,不管过门儿的起始音是哪一个,最后总要落到这两个音上,然后演员才开始演唱。
说了西皮,再看看二黄,《洪洋洞》中杨延昭的一段【二黄原板】的过门儿:
《三娘教子》中王春娥唱【二黄慢板】的过门儿:
不管起始音如何,结束时都是(见图),然后进入唱腔。
所以,尽管京剧的唱腔、过门儿、板式千变万化,只要记住,过门儿的最后落音在的是西皮,落在的就是二黄。这个不能百分之百帮你分辨西皮、二黄,但是准确率还是比较高。 其 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分不出西皮、二黄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完全不影响我们欣赏京剧。来听几个非常好听的唱段,我们可以从动听的旋律中慢慢感受京剧的音韵美,再慢慢去理解这些太过专业的知识。京剧的板式很多,有的快,有的慢,彼此之间常常要进行各种排列组合,旋律才能起伏跌宕,有紧有松、有张有弛。
京剧欣赏大课堂
西皮流水
如果你以前并不常听京剧,那么我建议你最好先从【西皮流水】开始听。【流水】唱起来如泉水叮咚,通顺流畅,朗朗上口,让人听得舒服,学得容易。很多以【流水】板式为主的唱段都非常出名,比如《锁麟囊》中“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女起解》中的“苏三离了洪洞县”,还有《甘露寺》“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等等。
推荐一段《三家店》中的唱腔。《三家店》讲的是秦琼发配的故事,又称作《男起解》,和《女起解》相对应。这一段唱正是秦琼发配途中的唱段,好多年轻人都是从这一段开始喜欢京剧的,可以称得上是京剧欣赏入门课程1.0。
【西皮流水】
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
尊一声过往宾朋听从头。
一不是响马并贼寇,
二不是歹人把城偷。
杨林与我来争斗,
因此上发配到登州。
舍不得太爷的恩情厚,
舍不得衙役们众班头,
实难舍街坊四邻与我的好朋友,
舍不得老娘白了头。
娘生儿,连心肉,
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想娘来难叩首,
娘想儿来泪双流。
眼见得红日坠落在西山后,
叫一声解差把店投。
顺便再加一段《女起解》中最出名的【西皮流水】: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好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西皮快板
比【西皮流水】再快一点的是【西皮快板】,比如这段《定军山》中黄忠的唱,前面是【快板】,速度急促,后面接了一句【散板】,斗志昂扬。
【西皮快板】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传令号,
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上前个个俱有赏,
退后难免吃一刀。
【西皮散板】
三军与爷归营号,
到明天午时三刻要成功劳。
《定军山》又名《一战成功》,很多戏班每年新年开台的第一出戏都是它。是当年“伶界大王”谭鑫培的拿手好戏。《定军山》唱了一百多年,如今,我们还可以看到京剧舞台上谭派后人演绎的《定军山》。前面说过“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唱【快板】是一绝,这一段唱干脆利落,不拖不粘,声音响亮,透着黄忠的雄心不老。如果喜欢,还可以再听听唱腔前面的念白“老夫正在营中……”,好像珠落玉盘,悦耳动听,特别富有韵律感。
西皮二六
比【西皮流水】稍慢一点的是【西皮二六】。【西皮二六】是京剧唱腔中最灵活的板式,适合于说理、叙述,抒发得意、快慰的心情,使用率非常高。至于为什么叫这样一个怪名字,有人说是因为【二六】比【流水】慢,是“二流”,也有的说是因为【二六】前面的过门儿分为两个六拍子的乐句。众说纷纭,都没有真凭实据。
这是《天女散花》中的一段【西皮二六】:
云外的须弥山色空四显,
毕钵岩下觉岸无边。
大鹏负日把神翅展,
迦陵仙鸟舞蹁跹。
八部天龙金光闪,
又只见入海的蛟螭在那浪中潜,
阎浮提界苍茫现,
青山一发普陀岩。
【二六】之后紧接着一段【流水】,速度加快了。
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
有善才和龙女站立两厢。
菩提树詹匐花千枝掩映,
白鹦鹉与仙鸟在灵岩上下飞翔。
绿柳枝洒甘露三千界上,
好似我散天花就纷落十方。
满眼中清妙境灵光万丈,
催祥云驾瑞彩速赴佛场。
《天女散花》是梅派经典。这一段是天女离开了众香国到毗耶离城沿途观景时所唱。京剧中天女身着古装,身前两根绸带有一丈七尺左右,边唱边舞,速度由慢到快,好像在云端俯瞰大地,又好像在云雾里风驰电掣。梅派的这一段极美,莺啼婉转,珠落玉盘,听起来端庄大方,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气。
《杨门女将》的二黄原板
1960年京剧电影《杨门女将》横空出世,讲的是杨宗保为国捐躯,佘太君百岁挂帅,带领穆桂英与众位夫人保家卫国的故事。电影中有一个采药老人的角色,出场仅有几分钟,只唱了一小段,却几十年传唱不衰,很多观众竟是奔着采药老人来看戏的。电影中扮演采药老人的是毕英琦,言少朋的徒弟。言少朋是马连良的大弟子,50年代“言归正传”,扛起了父亲言菊朋创立的言派大旗。这一段【二黄原板】充分体现了言派的风格,咬字准确清朗,唱腔委婉跌宕,非常好听。
【二黄原板】
听说是杨元帅为国丧命,
不由得年迈人珠泪淋淋!
杨家将保社稷忠心耿耿,
数十载,东西征,南北剿,
立下了汗马功劳,
老汉我听得明来记得清。
夫人你继夫志再探绝岭,
我也要表一表报国之心。
(念白)这就是栈道,
(唱)悬崖上有栈道直捣贼营。
裘派新二黄
京剧传统剧目中,【流水】、【快板】、【二六】只有西皮才有。后来在排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过程中,又创作出了【二黄流水】、【二黄二六】、【二黄快板】等新板式。《除三害》中“小混混”周处决心改邪归正时的那段唱就是【二黄散板】转【二黄二六】。这段唱被裘盛戎先生演绎得不温不火,韵味醇厚,每一个音符都透着周处无限的羞愧和悔恨。
【二黄散板】
一席话说得我羞愧难禁,
蒙大人不加罪反赞不绝声。
众乡亲把酒河边来庆幸,
都道俺葬波涛。
【二黄二六】
命丧残身。
想到此我心中又愧又恨,
想到此一阵阵汗如雨淋。
恨只恨父早亡无人教训,
恨只恨每日里佯狂纵酒,
敲诈百姓,打下了各行的常例银,
到如今名列三害大罪在身。
【念白】 大人哪!
【二黄散板】 俺周处要访名师我改学好人。
无独有偶,现代戏《奇袭白虎团》中有一段志愿军王团长的【二黄快板】,演绎者正是裘盛戎的弟子方荣翔,他的唱味儿足嗓儿亮,酣畅淋漓,裘派韵味纯正,朗朗上口,虽然只有不到一分钟,却传唱了大江南北。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学唱者虽然多,竟是谁也比不上方先生的原版。
【二黄快板】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
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
入敌后把它的逃路截断,
定叫它首尾难顾无法增援。
痛歼敌人在今晚,
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
《锁麟囊》的二黄三眼
程派名剧《锁麟囊》中有一段非常美的【二黄】唱段。剧中挑剔任性的大家小姐薛湘灵因为水患与亲人失散,不得不到卢员外家为仆,想起过往,心中难过。
【二黄三眼】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二黄快三眼】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
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
且自新、改性情、
休恋逝水、苦海回身、
早悟兰因。
可怜我平地里遭此贫困、
遭此贫困,
我的儿啊,把麟儿误做了自己的宁馨。
那声音幽咽婉转,似续似断,她不喊不叫,只娓娓倾诉内心的哀怨和伤悲,却无法不打动每一个听到的人。窃以为,在《锁麟囊》这出被称为“集程腔之大成”的戏中,这段唱最能动人心弦,百听不厌。
人人皆知的《坐宫》与杨四郎的嘎调
京剧有一出戏叫《坐宫》,其中一段杨延辉和铁镜公主的夫妻对唱,脍炙人口,是很多大型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连不听戏的人都知道。杨四郎要去宋营看望母亲,铁镜公主怕他去了就不回来。
一开始唱的是【西皮流水】,“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十五载到今日才吐真言”,铁镜公主恍然大悟自己驸马的真实身份,随即为自己态度不好向杨四郎道歉。等杨四郎唱的时候就转到了【西皮快板】,既然已经告诉公主自己是谁了,索性就全说了吧。于是乎,夫妻二人在台上你一句我一句,赌咒发誓,唱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公主)你那里休得要巧言来辩,你要拜高堂母我不阻拦。
(杨)虽然公主不阻拦,无有令箭怎过关。 (公主)有心赠你金箭,怕你一去就不回还。 (杨)公主赐我的金鈚箭,见母一面即刻还。 (公主)宋营离此路途远,一夜之间你怎能够还?
(杨)公主赐我金箭,快马加鞭一夜还。
(公主)始才叫咱盟誓愿,你也对天就表一番。
(杨)公主要我盟誓愿,心急跪在地平川。
我若探母不回转,【摇板】黄沙盖脸尸不全……
这段戏之所以出名,除了生旦对唱非常好听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四郎最后唱的嘎调:
公主去到盗金箭,本宫才把心放宽。
扭转头来叫小番——,备爷千里战扣连环,驸马爷过关。
嘎调是为了强化人物情感而设计的大幅度的翻高腔,“番”字要唱得好似腾空而起,直上云霄。除了“叫小番”外,《战太平》中花云唱的“头戴着紫金盔齐眉盖顶”一句中的“顶”也是嘎调,声音宽亮,气力充沛。许多观众专听这一口儿,也成为评价演员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老旦经典:《见娘》
再来一段老旦的戏。别一说到“老旦”就想起鲁迅在《社戏》中的描写,鲁迅一定没听过李多奎先生的唱。李先生是“老旦宗师”,底气十足,肺活量超大,极有味儿。听听李先生的《四郎探母》中《见娘》这一段,担保你也会忍不住叫好的!
这段讲的是杨延辉在铁镜公主的帮助下终于见到朝思暮想的母亲。佘太君猛然见到失踪十五年的儿子,心情异常激动。
【西皮导板】 一见娇儿泪满腮,
(这个“腮”字也是个嘎调,声音冲高而起,极有气势!)
【西皮流水】
点点珠泪洒下来。
沙滩会,一场败,
只杀得杨家好不悲哀。
儿大哥长枪来刺坏;
你二哥短剑下他命赴阴台;
儿三哥马踏如泥块;
我的儿你失落番邦,
一十五载未曾回来;
唯有你五弟把性情改,
削发为僧出家在五台;
儿六弟镇守三关为元帅;
最可叹你七弟他被潘洪就绑在芭蕉树上,
乱箭穿身无处葬埋。
娘只说我的儿今何在?
【哭头】 延辉!我的儿啊!
【摇板】 哪阵风将儿你吹回来?
曹操与杨修
《曹操与杨修》是新编戏中少有的精品。戏中两个主角,一个狡诈多疑的曹操,一个恃才傲物的杨修。扮演者是两位名门之后:尚小云之子、名净尚长荣演曹操,言菊朋的嫡孙言兴朋扮杨修。尚先生的曹操,突破了前人的表演,富于人性化;而言兴朋的杨修,胸怀壮志,文采风流。二人珠联璧合,迷倒粉丝无数。
最喜欢以下杨修的一段唱。言兴朋的嗓音如同雪山清泉,清凉透骨,加上言腔的百转千折,听得人回肠荡气。眼前仿佛看见一个长衫玉立的身影,明明满腹的愁肠百结,明明眼里噙着泪,却只字不提自己的悲愤、委屈,死生大事,仍然故作恣意洒脱,让人心里一阵阵恻然,也想跟着潸然泪下,为古人痛哭一场。
休流泪,莫悲哀,百年好也终有一朝分开。
杨修一死无挂爱,后事拜托你,拜托你安排。
我死不必把孝戴,我死不必摆灵台,
我死不必棺木载,我只求一捧故土把身埋。
休将我的死讯传出外,也免得世人笑,他们笑我呆。
亲朋问我的人何在,你就说,说我远游未归来。
尸首运至在皇城外,你将这酒醍醐与我同埋。
我要借酒将愁解,做一个忘忧鬼,酒醉颜开。
在生落得个声名败,到阴曹我再去放浪形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