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1个小时,学些什么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总是劝别人每天至少学习1个小时。当然我在劝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保证每天能够有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这个学习包括看培训视频、阅读、翻看培训笔记、上线下培训课、与别人就某个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我为什么不仅自己学,还总劝别人学习呢?

主要原因还是学习带给了工作和生活巨大的便利,让自己从中受益,而且我也特别希望自己周围的人都很强大,那么我必然在这其中也变得强大。每个有输出的人,不管是工作成果输出还是自己在生活中某些小成就,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大量的输入,而且输入要远远大于输出。就如成名的作家,一定是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写出闻名于世的作品。

有好多人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会遇到很多学习方面的困惑。比如,有很多人会说每天自己也在学习,关注了很多公众号,里面的技能、专业方面的文章都会浏览;还有的会说我每天也在学习和阅读,但是发现自己欠缺的太多了,都不知道从哪个开始学起了;还有一部分人会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但是我看别人在学英语,那我自己英语也不好,我也学英语吧;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会说自己也每天学习,但是总记不住,年龄大了学习真不行。

其实这些困惑我都曾经感受过,而且每个年龄段都会有不一样的新问题产生。我把这些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坚持每天学习,到底应该学些什么?

01

学习的技巧、工具和方法。

对于成年人来说,学习上最大的问题是没时间学习,所以学习效率就会变得特别重要,而要提高学习效率,必然要去学习学习的技巧、工具和方法,这样才能把很多知识、技能快速的掌握,这样才能让自己每天的积累有所产出。

有很多人看到我的学习内容会搞不懂,为什么学得那么杂?比如学习思维导图、学习阅读、学习印象笔记、学习知识管理,阅读《如何高效学习》、《学习之道》、《好好学习》之类的书籍。如果单独来看某个学习内容,尤其是穿插着专业知识、演讲、写作等学习内容,都会感觉学得乱七八糟的,一点都不聚焦。

其实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来看,就知道我由于大量的输入,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捉襟见肘,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学习新的工具和技巧。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感觉记得不牢,就算写培训笔记、读书笔记也是过几天就忘,尤其显现在对于学的知识没有整体的概览,归纳总结不到位。所以我学习思维导图,学习分类,不断练习,知道如何发散及收敛归纳,如何记忆重点。

再比如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我会好奇别人为什么读书比我快,如何对一个课题进行主题阅读和深度研究,那我就会学习快速阅读和主题阅读,也会去研究别人怎么做读书笔记。

还有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我不知道如何保存我的知识,也会发现不能在自己输出的时候马上就找到相配的资料和信息,我就会学习如何使用印象笔记,我会把《得到》上的课程在印象笔记中保存,需要找素材的时候马上就能找到。

随着自己学习方法、工具的掌握,学习效率越来越高,带给我的便利可以用amazing来形容,同时这样会正向影响我的情绪,我会越来越喜欢学习,感觉学得不费劲,学得得心应手。

02

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

学习永远都要围绕着一个重点来进行,那就是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其实最能让自己感受到学习好处的地方,就是在工作中。工作中实现的成就感是在别的地方体会不到的,因为这是我们生存的重要圈子,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第三层社交需求、第四层尊重需求、第五层自我实现需求,都是可以在工作中深刻的得到满足。工作是能够让你在学习后第一时间感到学习有用,会第一时间感到皇天不负有心人!

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刻理解,不断的精进自己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你会看到别人眼里对你敬重的眼神,会自己谈到专业领域知识的时候眼睛放光,自己会对自己充分的有信心(自信是一种信念,非常重要)。这样的场景就会让你去鞭策自己不断的学习。

在工作领域方面,可以先设想一下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去提高什么技能,每个技能通过什么方法来提高,每个方法的截止日期和定量数量。比如其中一项提高的专业知识是供应链金融,那可以通过阅读10本供应链金融的书、2次线下培训课、2个专家1对1指导来提高,截止时间限定在年底。

工作领域的专业知识是需要深度研究和不断补充新的研究和发展的,所以这是个持续的过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衍生出来很多新的内容,有的可能不一定要特别了解,但是一定要自己设定清楚目标,是了解基本内容还是全面掌握。

工作领域方面的知识容不得差不多,有时就是要较真儿,只有你较真儿,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在自己公司有价值,对于别人也有价值。

03

软技能。

现在的小学生都开始重视软技能的培养,例如演讲、写作、沟通等等,道理很简单,就连科学家现在都得发表论文,也得在公开场合演讲,也需要团队协作,不可能找别人来替代做这些事情,其实这就是个输出的过程。

有人会说写作得靠天赋吧,有些人天生会写,还有一部分人会说写作难就难在没有内容要写,有了内容就不怕了,但是我们会发现在工作中有好多人私下里谈得都不错,让其写出来就感觉思路混乱,没有重点。

当然大部分人最害怕的是演讲,每次让公开发言的时候,好多人都是躲起来或者低下头。先不说演讲对于一个人在职场中有多重要,我觉得公开演讲是不得不可以练习的技能。第一,公开演讲绝对锻炼自己思维能力,在不背稿的情况下,用人类语言顺畅的说出来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背后隐含着对自己所讲内容的深度理解(不熟悉的内容我们都知道背起来都难)及快速反应能力。第二,公开演讲其实是一个成本最低的洗脑过程。你自己的很多观点要别人支持,你需要去不断与别人沟通,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其实非常高,但是公开演讲不一样,在一定的时间内,很有仪式感的在宣讲,特别容易让别人产生共鸣。

肯定有人会说写作和演讲太难了,基本上我们看到很多都是有天赋的,但是我想说这两样软技能通过刻意练习就可以快速掌握,并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比如公众号文章我一开始写作也就是800-1000字,经过每周一文的练习,现在轻松就可以写到3000字以上。还有公开演讲,一开始向合作伙伴介绍公司业务,紧张得要死,后来经过自己大量的刻意练习,现在几百人的场我都可以顺利的演讲完成。

软技能就是个反复练习、刻意练习,即使沟通这个软技能,只要设定固定情境、强化练习,都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的。软技能除了强化练习,没有更好的方法。

04

思考模型。

到第四点才开始讲思考模型,很多人会说这个顺序是不是排错了。我自己平时也认为无论做什么,思考都是最重要的,当我们有思考框架,把一件事儿思考明白,其他的都好解决。

不过思考是需要在搜集大量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的,然后使用思考模型来进行思考,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

打个比方,当公司要推出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去搜集市场信息、国家政策,对市场上的竞品进行逐一剖析,然后才能思考出公司要做的产品是什么样子,所以没有前期的市场调查、客户需求调研、竞品分析,使用什么思考模型都是思考不明白的。当我们有了学习方法和工具、掌握大量专业领域的知识,在使用软技能去做输出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没有思考模型就没办法整合这些东西,没办法有效的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所以一定要去学黄金圈、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考、系统化思考、四象限法则、矩阵思考法等等。

学习了思考模型,你就能把搜集的资料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后亮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05

底层知识及新领域知识。

最后一个要学习的知识包含着两面,一个是什么学科都需要的底层知识,另一个是最新的知识。

底层知识包括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方面,有人会说这些都太专业了,而且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使用不到。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已经延伸到这些底层知识。例如在企业中,如果要设计产品,一定得懂心理学,能够挖掘客户内心的想法,这样才能设计出来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还有说到如何创新,这里面就涉及到熊彼特的非连续性创新的经济学理论。

当然除了经典理论知识和底层知识,我们也要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无论你在哪个领域,都要时刻关注最新的国家政策、理论发展和技术发展,这些可以关注行业内有分量的公众号,快速掌握最新的资讯。当然自己也要经常去数据库查查最新的博士论文,这样大众掌握的和有深度研究的院校论文你都全面了解,不会遗漏掉最新理论和技术。

上面5方面的内容最好每年年初有个基本的设定,有一些是主线的,要每天利用大块时间深度学习的,例如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些是每日用10-15分钟就可以了解并不需要成为专家的知识,例如听《得到》的心理学基础课程,再有一些学习方法和工具、思考模型,每年合计花费1个月的时间学习3-4个即可,关键是平时不断的使用,这样就可以转化成自己的技能。

当你用2年的时间从这5方面去不断填充自己的大脑,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不断锻炼自己的大脑,你就有能力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人,你就拥有了迷之自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