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之前敦煌壁画的供养人画得小,五代之后画得大,这是怎么回事
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神秘莫测的敦煌令世人神往。敦煌壁画栩栩如生,每一幅都称得上是国宝。不过经过研究之后,许多人都有一个疑惑,为何五代之前的供养人画像很小,五代之后的供养人画像变得很大,经过调查得知,其实也反映了一种人本来的欲望。您可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敦煌乃是甘肃省的县级市,它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又位于三省交汇处,四通八达,从古至今以都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城市,各地商人都在此路过,为敦煌留下了诸多宝藏物遗迹。更令人惊奇的是,敦煌石窟神秘莫测的建造模型,引得世界各地诸多游客前来探访。
敦煌石窟建造固然神秘有趣,不过游人都会被石窟内壁上的绘画所吸引。敦煌的壁画总面积大概有5万多平方米,每一幅画作内容都生动形象,所展现的题材模式也异常广泛,而且画作的技艺非常精湛,采用了各个朝代的绘画模式,色彩艳丽。
壁画上的内容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展现出了多个朝代的人文景观,还有飞天仙女各色神话故事,以及神和神之间,神和人之间的联系。出色的审美特征和多样的风格,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
看完石窟中的壁画之后,诸多游人也留下了疑问,为何五代之前的壁画上,供养人的体型都很小,五代之后的壁画上的供养人的形象,为何越来越大?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许多达官贵人为了保佑家族家业昌盛,死后进入极乐世界,都很喜欢出资开窟造像。故此,前来敦煌出资造像的施主(供养人)非常多,他们的画像,就出现在敦煌壁画上,并历经千年,流传了下来。
时至今日,敦煌壁画当中所保留的供养人画像,足足有八千余身。最早的朝代出现于魏晋时期,最晚的时代出现于清朝。五代之前的画像,供养人和神的体型比例非常明显,供养人被画的小小的,身高约20cm上下,表达人们心中的尊敬。五代之后的画像,供养人的形象越来越大,比如第130窟北壁晋昌郡太守乐庭像高215cm,头戴软脚幞头,肃静静立,早已超过真人身高,以至于到了清朝时期,供养人的形象越来越庞大,仿佛人和神仙处于同等地位。
再仔细观察画像的所有人物就会发现,人们的绘画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欲望。女施主希望突破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地位,男施主由地位低的阶层,想要转变为地位高的阶层,也许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便是受人崇拜的一方之主。故此,贵权欲望逐渐膨胀之后,在他们的心中,神像越变越小,在五代之后,参观者也可以发现,人对于神越来越没有敬畏之心。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们也应该拥有敬畏之心。就如同现在的科技社会一般,许多人依靠科技的进步,吃饱了饭、穿暖了衣,就开始乱砍乱伐,不知道保护环境,我们只有对大自然怀有感激和敬畏心,才能够珍惜我们的食物,珍惜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有这样,人类的幸福才会绵长。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资料来源:《敦煌壁画复原图》史墩宇著,江苏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