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至被贬,杜甫写了一首送别诗,却隐含对朝廷的担忧

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冒死投奔唐肃宗,得到了左拾遗的官职。他坚信自己遇见了明君,于是,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直到公元758年春末,杜甫的心态才发生了改变。

而导致杜甫心态发生改变的直接原因是:贾至被贬为汝州刺史。

贾至为何被贬?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据清朝初期文学家钱谦益推测,可能还是与房琯党有关,这意味着唐肃宗要扫除随玄宗入蜀的旧臣。

杜甫与贾至是很好的朋友,得知贾至被贬,杜甫写了一首送别诗,看似在劝慰朋友,其实表达了心中的担忧之情。

杜甫为何而担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送贾阁老出汝州》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

贾阁老,即贾至,被贬前任中书舍人。

汝州,在洛阳城东。

1、朝廷损失了一位贤才。

首联,西掖梧桐树,空留一院阴。西掖,即中书省。

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中书省的梧桐树,白白地留下了一院的阴凉。

开头两句不好理解,“空留”,有“惋惜”的意思,可是梧桐树与贾至有什么关系?贾至被贬,诗人为什么会替梧桐树感到惋惜呢?

这不是简单的拟人手法,而是借用了典故。

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见惠子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于是有“凤凰非梧桐不栖”一说,后人又把“凤凰择木而栖”比喻成“贤才择主而事”。

也就是说,梧桐叶茂,是为了引来凤凰栖息;可是现在只见梧桐,不见凤凰,因此诗人才会替梧桐树感到惋惜。

结合典故我们可以得出,“茂密的梧桐树”比喻“清明的朝廷”,诗中隐含的“凤凰”比喻贾至。

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朝廷清明,才能吸引贤才,而贾至这位贤才,却离开了朝廷,这是朝廷的损失。

这是比兴的手法,以梧桐树和凤凰来做比喻,既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和贾至彼此互依的关系,又巧妙引出了颔联对朝廷的担忧。

2、诗人对朝廷产生了担忧。

颔联,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艰难,困苦;故里,指故乡,贾至是洛阳人,汝州离洛阳不远,因此诗人说贾至是回归故乡;春心,欣赏春景之心。

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回归故乡,仍然觉得困苦;不管是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都减少了欣赏春景之心。

“艰难归故里”,这句很好理解,回归故乡,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是贾至却仍然觉得困苦,这是反衬的手法,用归故乡来反衬贾至不愿离开长安的的困苦之情。

可是为什么会“去留损春兴”呢?

我们要结合首联来回答,先从喻体看:梧桐树与凤凰是彼此相依的关系,梧桐树长得茂密,是为了引来凤凰栖息,可是现在凤凰却不得不离开,那么梧桐树长得再茂密,春景再美好,又有谁会欣赏呢?

再来看本体:因为朝廷清明,所以才引来了贤才,可是现在贤才却被贬出了朝廷,那么不管是被贬的人,还是留在朝廷的人,对朝廷是否清明都会产生担忧。

显然,被贬的人是指贾至,留在朝廷的人肯定包括杜甫。

不仅如此,诗人还有对朝廷更深的担忧。

3、诗人对朝廷更深的担忧。

颈联,宫殿青门隔,云山紫逻深。宫殿,大明宫,代指朝廷;青门,指长安城东门;云山,远离尘世的地方,这里指远离京城;紫逻,汝州的紫逻山。

有人认为,颈联是写诗人与贾至分别后彼此的思念。

但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合理,因为从尾联看,杜甫是从官职的角度来劝慰贾至,可见贾至此时是在为被贬而伤怀,并不是与朋友分别而感伤。

我认为,这两句是递进关系。

“宫殿青门隔”,是说贾至被贬出朝廷,本来已经有青门相隔;“云山紫逻深”是说,贾至不仅被贬出了朝廷,还被贬到了远离京城的紫逻山中。

诗人认为,贾至被贬出朝廷,已经很严苛了,更何况他要被贬到遥远的紫逻山中,这个处罚实在太过了。

从表面看,诗人好像只是在为贾至打抱不平,但如果联系前两联看,对贾至的处罚太重,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本来贾至被贬出朝廷,就已经能让朝臣产生担忧,而他被贬得那么远,对朝廷是否清明的担忧就会更甚。

此外,这两句的递进关系,还包含了诗人对贾至被贬遭遇的同情,从朝廷的担忧转移到了对朋友的关心。

4、诗人对朋友的劝慰,隐含了无奈。

尾联,人生五马贵,莫受二毛侵。五马,太守,这里指刺史之职;二毛,指白发。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人这一生,能够做到刺史之职,已经很显贵了;不要因此而过度忧愁,以至于白发满头。

这两句看似比较好理解,好像只是在关心并劝慰贾至,但隐含了一个关键问题。

贾至被贬为汝州刺史,虽然刺史这个官职不算低,但毕竟只是个地方官,肯定没有以前的中书舍人显贵,杜甫为什么不鼓励贾至在地方上好好干,争取早日返回朝廷呢?

您看,杜甫不仅没有鼓励,反而劝慰贾至“向现实妥协”:刺史的职位已经不低了,你就不要过度忧愁啦。

这明显不合乎情理,那么杜甫为什么要劝贾至妥协?

只要一种解释:杜甫深深地知道,贾至几乎没有希望再返回朝廷。

这又是为什么?

答案就在前六句,通过贾至被贬这件事,杜甫已经对清明的朝廷产生了担忧。

换句话说,杜甫认为现在的朝廷已经开始变得浑浊,贤才自然很难再回到朝廷。

可见,尾联对朋友的劝慰,其实隐含了深深的无奈之情。

您看这首诗,表面是写送别,其实诗人是借送别朋友,来表达自己对朝廷的担忧和担忧。整首诗的关键就在首联,诗人通过比兴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朝廷与贤才彼此互依的关系,同时表达出对损失贤才的惋惜之情,为后文做好了铺垫,颔联和颈联的担忧才能水到渠成。

这是诗人写作构思的妙处。

自从投奔唐肃宗以来,杜甫坚信唐王朝能够中兴,他还坚信自己在左拾遗的职位上,同样能够建功立业。

直到贾至被贬,杜甫才突然意识到,此时的朝廷已经变得浑浊,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变数。

我们明天继续读杜甫的《曲江二首》,看看他到底为何而忧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