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23
大玄胡汤
【处方】 莪术、三棱、当归、芍药、官桂、槟榔、厚朴、木香、玄胡、大黄、桔梗、川楝子、川芎、甘草(炙)、黄芩。
【功能主治】 破滞气。主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丹溪心法》卷四
桂苓甘露散(又名桂苓甘露饮)
【方源】:《宣明论方》
【组成】:茯苓30克,炙甘草60克,白术15克,泽泻30克,官桂15克,石膏60克,寒水石60克,滑石120克,猪苓15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服9克,温汤调下,生姜汤尤良;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祛暑清热,化气利湿。
【主治】:中暑受湿,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霍乱吐下,腹痛满闷;小儿吐泻惊风。
【方解】:暑为阳热之邪,其中人则发热头痛;热伤阴津,则烦渴引饮;湿阻于理,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湿浊中阻,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发霍乱吐泻;苔腻,脉滑数为暑热挟湿之象。
本方即六一散合五苓散加石膏、寒水石而成。方中六一散祛暑利湿,配石膏、寒水石以增清热解暑之功。再加五苓散之猪苓、茯苓、泽泻利水祛湿,白术健脾运湿,则中暑得解,湿浊得行,诸症可除。
【按语】:本方以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呕吐泄泻、小便不利为辩证要点。可用于治疗中暑,急性肠胃炎、婴幼儿腹泻等。如恶心呕吐,加生姜、半夏;泄泻,则加葛根、黄莲。
【同名方】:
1、《医学起源》桂苓甘露散,本方去石膏组成。清热之功效比本方稍弱。主治饮水不消,呕吐泻利,水肿腹胀,泄泻不止;兼治霍乱吐泻,不利赤白,及中暑烦渴等。
2、《儒门事亲》桂苓甘露散,本方去猪苓,加人参、藿香、葛根、木香构成。功能清热利湿,益气和中。主治伏暑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止,疟疾等。
白虎人参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3克,粳米9克,人参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泻火,益气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气津两伤,发热,烦渴,口舌干燥,汗多,脉大无力;暑病津气两伤,汗出背微恶寒,身热而渴。
【方解】:方中石膏辛甘大寒,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功擅清胃火,功擅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有达热出表之能,故为主药;辅以知母苦寒质润,清泄肺胃之热,且能滋阴润燥,石膏、知母相配,则清热止渴除烦之力尤强。炙甘草、粳米益胃生津,和中泻火,使大寒之品而无损伤脾胃之虚,石膏、知母得甘草、粳米则清热生津之功尤胜。全方药仅四味,但配伍得当,专清阳明气分之热,犹如金风送爽,炎暑自解。
【附方】:圣白虎汤(《医略六书》)由人参、知母、五味子、麦门冬、石膏、炙甘草构成。功能清热泻火,敛阴止汗,益气生津,主治自汗烦渴,脉洪涩者。
竹叶石膏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竹叶15克,生石膏30克,半夏9克,麦门冬15克,人参5克,甘草3克,粳米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脉虚数,舌红苔少。
【方解】:本方有白虎汤合麦门冬汤加减而成。方中竹叶、石膏清热除烦,据《本草求真》记载:竹叶“合以石膏同治,则能解除胃热,而不致烦渴不止”、故为主药;辅以人参、麦冬益气养阴,《本经》谓麦冬主“胃络脉绝,赢瘦短气”;佐以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配合大量麦冬,尤有妙用,盖半夏得麦冬则不燥,麦冬得半夏则不腻,于清热养阴,和胃降逆方中用此最宜;使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且防竹叶、石膏寒凉伤胃。合而用之,清热而兼和胃,补虚而不恋邪,确为清补并行的良方。
【同名方】
《痧疹辑要》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红花、生地、花粉、煅石膏、陈皮、甘草、僵蚕、连翘、黄莲、玄参、牛蒡子、桑皮组成。功能清热宣肺,解肌透疹。主治痧疹见形二三日,涩红,烦躁,出不透快。
2、《证治准绳》竹叶石膏汤,由淡竹叶、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生姜构成。功能清热泻火。主治胃火内盛,痈疽肿痛,口渴喜饮。
【附方】:
1、人参竹叶石膏汤(《辩证录》)本方去半夏,加知母构成。功能清热泻火,益气生津。主治阳明火盛发狂,腹满不能卧,面赤面热,妄见妄言。
2、加减竹叶石膏汤《喉痧症治概要》由竹叶、桑皮、桑叶、金银花、熟石膏、苇茎、杏仁、连翘、白菜菔汁、甘草、象贝母,冬瓜子构成。功能清肺化痰。主治痧疹之后,热汗不退,口干欲饮,或咽痛蒂坠,咳嗽痰多。
3、竹叶黄芪汤(《医宗全鉴》)本方去粳米,加黄芪、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黄芩、生姜、灯心构成。功能清热解毒,益气养阴,调气和血。主治痈疽发背,诸般疗毒,表里不实,热甚口中干大渴者。
栀子豉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栀子9克,淡豆豉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热病气分轻证,身热懊憹,心烦不眠,胸闷不舒,甚则坐卧不安,舌红苔微黄,脉稍数。
【方解】:方中栀子苦寒,清热除烦,《别录》谓其“疗心中烦闷”;豆豉苦寒,其性轻浮,宣散郁热,《别录》谓其治“伤寒头痛寒热……烦躁胸闷”。二药相配,为清宜胸中郁热,治疗徐帆懊憹之良方。
【按语】:本方以发热,心烦难免、舌红苔微黄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食道炎、胃窦炎、阴囊炎、病毒性心肌炎、散发性脑炎、急性支气管炎、神经官能症、鼻衄等。如外感热病,表邪未净者,加薄荷、牛蒡子;呕恶、苔腻、湿重者,加藿香、半夏;口苦苔黄,里热盛者,加黄芩,连翘;秋燥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北沙参、贝母。
凡脾胃虚寒、大便溏者,慎用本方。
【附方】
1、栀子厚朴汤(《伤寒论》)本方去淡豆豉,加枳实、厚朴构成。功能清热除烦,宽中消满。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腹满。
栀子生姜豉汤(《伤寒论》)本方加生姜构成。功能清热除烦止呕。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呕吐者。
2、栀子甘草豉汤(《伤寒论》)本方加炙甘草构成。功能清热益气除烦。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
3、栀子干姜汤(《伤寒论》)由栀子、干姜构成。功能清热和中。主治伤寒下后,身热微烦,腹痛肠鸣下利者。
4、栀子大黄汤(《金匮要略》)本方加枳实、大黄构成。功能清热除烦,攻下消积。主治黄疸,心中懊憹,或有热痛;以及病后食腹、发热,大便不畅者。
5、枳实栀子豉汤(《伤寒论》)本方加枳实构成。功能清热除烦,行气消痞。主治病后劳复,身热,心下痞闷者。
6、连翘枳豉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加连翘,郁金、枳壳、桔梗、橘络、白豆蔻构成。功能清热除烦,宽胸理气。主治外邪初陷与心胸之间,心包气郁,虚烦不眠,汗吐下后,或心中懊憹,反复颠倒,胸腕苦闷,或心下结痛,起卧不安,舌上苔滑者。
中贼风,急强大呼,身体疼痛
大续命汤
【处方】 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3两,石膏(碎)2两,防风(去叉)2两,干姜(炮)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芎1两,甘草(炙)1两,白术1两,远志(去心)1两,独活(去芦头)1两,紫石英半两,杏仁35枚(去皮尖双仁,炒)。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中贼风,急强大呼,身体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良久再服。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
痫病,角弓反张,窜视,口噤,吐沫
大续命汤
【处方】 肉桂2分,附子2分,石膏2分,防己2分,麻黄4分,防风4分,龙齿4分,生姜4分。
【功能主治】 痫病,角弓反张,窜视,口噤,吐沫。
【用法用量】 水煎,加竹沥7匙,生地汁5匙,频服。
【摘录】 《医学入门》卷八
手足挛急及不随;苦脚气上;中风,四肢壮热如火,挛急,或纵不随,气冲胸中。脚气痹挛不随,风毒攻四肢,壮热如火,头项挛急,气冲胸中
大续命汤
【处方】 当归2两,芎1两,桂心1两,麻黄2两(去节),芍药1两,石膏1两,生姜3两,人参1两,防风2两,黄芩1两,杏仁40枚,甘草1两(炙)。
【制法】 上切。
【功能主治】 手足挛急及不随;苦脚气上;中风,四肢壮热如火,挛急,或纵不随,气冲胸中。脚气痹挛不随,风毒攻四肢,壮热如火,头项挛急,气冲胸中。
【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4服。
【摘录】 《外台》卷十八引《深师方》
.
导赤散
【方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黄9克,木通9克,淡竹叶6克,甘草梢9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加入竹叶适量,水煎服。
【功效】:清新凉血,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症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下移小肠,小溲赤涩刺痛。
【方解】: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为本方主症,属心经热盛。小便赤涩刺痛,为心移热于小肠之兼证。心经火盛,火性上炎,故心胸颊热,口渴面赤;舌为心之苗,气血壅滞,热盛肉腐,故口舌生疮;心语小肠相表里,心热下移小肠,故小便短赤,尿时刺痛。
本方为清心火,利小便的方剂。原书为小儿病症而设。小儿正气未充,身为稚阴稚阳之体,易实易虚,本方证属“水虚不甚,而火亦不实”、故用生地清新凉血,下滋肾水为主,而不用苦寒之黄莲。辅以竹叶清心除烦,引热从小便而出。佐以木通上清心火,下利小肠。甘草梢清热解毒,止茎中痛,并可调和诸药为使。
【按语】:本方以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舌红脉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口腔溃疡、小儿夜啼等病症。若小便数急刺痛,加白茅根;大便秘结,加大黄;心火较盛,加黄莲、灯心;血淋涩痛,加旱莲草、小蓟。
【同名方】
1、《伤寒六书》导赤散,由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甘草、滑石、栀子、生姜、灯心、盐构成。功能清热利水。主治小便不利,小腹满,或下焦蓄热,或饮水过多,或小便短赤而干渴,脉沉数。
2、《普济方》导赤散,本方去竹叶,加黄莲、麦门冬、半夏、地骨皮、茯神、赤芍药、黄芩、生姜构成。功能清心泻火,养阴安神。主治口干烦渴,心脏实热,或口舌生疮,惊恐不安。
3、《医方简义》导赤散,本方加车前子构成。利水之功效较本方强。主治心移热于小肠,口靡淋痛。
4、《笔花医镜》导赤散,本方加麦冬、车前子、赤茯苓构成、利水之功效较本方强。主治热闭,小便不畅。
5、《银海精微》导赤散,本方加栀子、黄柏、知母、灯心构成。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心经实热,目大眦赤脉传晴,视物不准。
【附方】
1、泻心导赤散(《医宗全鉴》)本方去淡竹叶,加黄莲构成。功能泄心脾积热。主治心脾积热上发,口舌赤疮糜烂。
1、十味导赤汤(《医宗全鉴》)本方加山栀子、瞿麦、茵陈蒿、滑石、黄芩、猪苓构成、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热淋,小便不通,淋漓涩痛。
2、增味导赤散(《仁斋直指》)本方加黄芩、陈签字、山栀、川芎、赤芍、生姜构成。功能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血尿、血淋。
3、导赤清心肠(《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去甘草、加茯神、麦门冬、丹皮、益元散、莲子心、辰砂染灯心、童便构成。功能清心凉营,利水导热,安神。主治内蒸心包,热陷心经,舌赤神昏,小便短涩赤热。
4、十味导赤散(《杂病源流犀烛》)本方去淡竹叶,加地骨皮、黄莲、黄芩、麦门冬、半夏、茯神、赤芍药、生姜构成。功能清心泻火,养阴安神。主治心胆实热,口舌生疮,惊怖烦渴。
神效散
【方源】:《证治准绳》
【组成】:当归、乌梅肉、黄莲
【用法】:上药各等分,为细末,研大蒜作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40粒,厚朴煎汤送下。也可该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功能清热燥湿,和血止痢。
【主治】:休息痢,气痢,脓血不止、疼痛困弱等。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下注之痢疾。方用清热利湿的黄莲,配以和血之当归、涩肠止泻之乌梅,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下痢疾血、日久不愈,为其辩证要点。
【同名方】:
1、《奇效良方》神效散,由苦参、槐花、川椒、枳壳、苦葫芦、荆芥、白芷、独活、小茴香、金银花、麻黄、椿树皮、煅牡蛎、芫荽子、威灵仙构成;主治痔疮流脓漏血,疼痛难忍。
2、《普济本事方》神效散,由白浮石、蛤粉、蝉蜕构成;主治消渴,渴饮不止。
3、《疡医大全》神效散,由肉桂、川乌、红花、草乌构成;主治跌打损伤。
香连化滞丸
【方源】:《妇科玉尺》
【组成】:青皮、陈皮、厚朴、枳实、黄芩、黄莲、当归、白芍药、滑石,木香,甘草、槟榔。
【用法】:上药各等分,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也可用饮片做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功能理气化滞,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腹痛泄泻,下痢赤白,稠黏臭秽,里急后重,发热口苦,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肠鸣腹胀,呕恶不舒,胃纳减退,胃脘疼痛,大便不畅,甚或便秘,消化不良,痰湿壅阻,胁肋疼痛,嗳气腕闷,饮食停滞,胸中烦热痞闷,脏毒便血,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
【方解】:主治脾胃湿热,腹泻腹痛,气机壅阻,下痢赤白等病症。本方用理气化湿导滞的木香、槟榔、陈皮、青皮、厚朴、枳实,佐以清热燥湿调血的黄莲、黄芩、当归、白芍,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腹痛肠鸣、泄泻呕恶、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其辩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急性肠炎较重,加车前草、鸡眼草、小飞蓬、葛根;细菌性痢疾便下脓血明显,加地榆、马齿苋、赤芍、丹皮等;阿米巴痢疾,加白头翁、地榆、秦皮、黄柏。
凡属肾阳虚衰的溏泄,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的泄泻,以及寒湿阻滞的腹泻、痢疾等,均不宜食用本方。孕妇忌用。
中风暗哑,昏迷不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卒然暗哑,五脏偏枯贼风。妇人产后中风。中风肥盛,多痰多渴,肢体不遂。风中五脏,舌纵难言
大续命汤
【处方】 麻黄8两,石膏4两,桂心2两,干姜2两,芎2两,当归1两,黄芩1两,杏仁30枚,荆汤1升。
【功能主治】 中风暗哑,昏迷不省,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卒然暗哑,五脏偏枯贼风。妇人产后中风。中风肥盛,多痰多渴,肢体不遂。风中五脏,舌纵难言。
【用法用量】 《千金翼》有甘草。
【摘录】 《千金》卷八
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
大续命汤
【处方】 独活3两,麻黄3两,芎1两,防风1两,当归1两,葛根1两,生姜1两,桂心1两,茯苓1两,附子1两,细辛1两,甘草1两。
【功能主治】 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1斗2升,煮取4升,分5服,老小半之。
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减麻黄,不汗者,依方;上气者,加吴茱萸2两,厚朴1两;干呕者,倍加附子1两;啘者,加橘皮1两;若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枣12枚;心下惊悸者,加茯苓1两;若热者,可除生姜,加葛根。
【摘录】 《千金》卷八
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大续命汤
【处方】 麻黄 芎藭各90克 干姜 石膏 人参 当归 桂心 甘草各30克 杏仁40枚
【制法】 上九味,唆咀。
【功能主治】 主中风风痱,肢体缓纵不收,皮肤不知痛痒,口不能言,不省人事,产妇出血较多,及老人、小儿见上述症者。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龙胆泻肝汤
【方源】:《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6克,黄芩9克,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生地黄9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泻肝胆实火,清肝胆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肋痛口苦,耳聋耳肿。
2、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
【方解】:头痛目赤,肋痛口苦,耳聋耳肿等方为本方主症,属肝胆实火炽盛。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为兼湿热下注之见证。肝胆实火,循经上扰,故见巅顶头痛,肋痛口苦,耳聋耳肿等症;若湿热循经下注,阴器受邪,发为阴肿、阴痒、阴汗等;若膀胱受邪,则小便淋浊。
本方为治疗肝胆实火兼湿热下注之有效方剂。方中龙胆草苦寒,专入肝胆,善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泻火燥湿两全其美,为主药。黄芩清热燥湿,栀子苦寒降泄,泻三焦火,利尿除湿,共为辅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邪有出路;肝性体阴用阳,主藏血,善条达,热盛易伤阴血,气机壅滞,故用生地滋阴生津;当归生地滋阴生津;当归,柴胡养血疏肝,使肝体得养,肝用得疏。以上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用药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脾胃,不宜久服,中药即止。
【按语】:本方以肋痛目赤、口苦溺赤、耳聋耳肿、舌红脉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原发性高血压、急性肾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柯兴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急性白血病、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癫痫、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前列腺炎、遗精、急性睾丸炎、附件炎、阴道炎、盆腔炎、会阴脓肿、乳痈、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阴囊湿疹、带状疱疹、荨麻疹、结膜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中耳炎、鼻窦炎等。如木火刑金之咯血、加丹皮、侧柏叶;黄疸,加茵陈;肝火上乘之日赤多眵、头痛眩晕、口苦善怒,加菊花、夏枯草;便秘,加大黄;原发性高血压,加夏枯草、生牡蛎、生龙骨、僵蚕;急性白血病,加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急性结膜炎,加木贼草,谷精草。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能显著增加幼鼠胸腺重量,但对脾脏重量并无明显影响。在注射绵阳红细胞后的3~6小时,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等。
【同名方】
1、《卫生宝鉴》龙胆泻肝汤,由黄芩、柴胡、人参、甘草、天冬、黄莲、知母、山栀子、龙胆草、麦冬、五味子构成、功能清肝利胆除湿去热,益气生津、主治胆气上溢,致成胆瘅,口中常苦;肝胆湿热,小便赤涩,或寒热肋胀。
2、《兰室密藏》龙胆泄肝汤,本方去栀子、黄芩、甘草构成。功能清理肝胆湿热、主治肝经实火上攻而导致的喉口热疮,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涩痛,阴部热痒及臊臭。
3、《沈氏尊生书》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青皮、柴胡、山栀、大黄、芍药、木通、黄莲、连翘、滑石组成。功能清热化湿通淋。主治湿热疮疡,小便赤涩,妇人阴挺等。
4、《外科正宗》龙胆泻肝汤,本方去柴胡,加连翘、黄莲、大黄构成。功能清热化湿解毒。主治肝经湿热,玉茎患疮,便毒、悬痈、阴囊肿痛,小便赤涩。
5、《保婴提要》龙胆泻肝汤,本方去柴胡构成。功能与本方同。主治腹中作痛,小便涩滞或肝经湿热,下部生疮,两肋肿痛。
【附方】
1、清胆泄肝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由柴胡、黄芩、茵陈、山栀、芒硝、半夏、木香、郁金、龙胆草、生大黄构成。功能清肝泻火,通便利湿。主治胆囊炎实热型,症状如右肋持续性疼痛,寒热往来,腹胀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弦滑。
1、耳聋丸(《上海市药品标准》)由龙胆草、黄芩、当归、山栀、生地、泽泻、木通、甘草、石菖蒲、羚羊角组成、功能泻肝火,清湿热。主治耳鸣耳聋,头晕头痛,肝胆湿热者。
清新莲子饮
【方源】:《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组成】:黄芩10克,麦冬10克,地骨皮10克,车前子10克,炙甘草6克,石莲肉10克,茯苓10克,炙黄莲10克,人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心利湿,益气养阴。
【主治】:心火偏旺,气阴两虚,湿热下注,症见遗精淋浊,血崩带下,遇劳则发,五心烦热,四肢倦怠,口舌干燥。
【方解】:本方中石莲肉清心火,除湿热,为主药;佐以黄芩,地骨皮清退虚热;车前子、茯苓清热湿热;人参、黄芪、炙甘草益气养阴。诸药合用,有清心利湿,益气养阴之效。
【加减】:发热,加柴胡、薄荷。
【按语】:本方以五心烦热、四肢倦怠、淋浊遗精、口舌干燥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乳糜尿、血尿、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膀胱炎等。如浮肿,加冬瓜皮、益母草、白茅根;小便涩痛,加萹蓄,瞿麦;尿中带血,加藕节、小蓟、白茅根。
【同名方】
1、《幼幼集成》清心莲子饮,由莲子、茯苓、益智仁、人参、麦冬、远志、车前子、石菖蒲、白术、泽泻、甘草、灯心构成、功能健脾益气、清热利湿。主治白浊。
1、《明医杂著》清心莲子饮,由麦冬、黄芩、地骨皮、车前子、柴胡、人参构成。功能清热利水,补气养阴。主治热在气分,烦躁作渴,小便淋沥赤浊,或阴虚火盛,烦渴微热,口苦咽干。
白头翁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莲6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主症为热毒血痢。湿热邪毒壅滞大肠,气滞不通,故腹痛里急,肛门重坠;邪入血分,血肉腐败,酿为脓血,故泻下脓血,赤多白少;热盛津伤,故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数为热盛之象。
本方是治热痢下重的主要方剂。方中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主药。黄莲、黄柏、秦皮泻火解毒,燥湿止痢,均为辅佐药。疫毒血热,下痢鲜紫脓血,可酌加生地、丹皮以滋阴凉血。
【按语】:本方以痢下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肺炎、泌尿系感染、滴虫性阴道炎、急性结膜炎等。如有恶寒发热等症,加葛根、银花、连翘;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加木香、槟榔、白芍;夹有食滞,腹痛拒按,苔厚腻,加枳实、山楂;疫毒痢下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加赤芍、丹皮、地榆、生地、贯众。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志贺、福氏、宋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同名方】
1、《外台秘要》白头翁由本方去黄柏、加干姜、炙甘草、当归、石榴皮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温中涩肠。主治寒急下及滞下。
2、《备急千金要方》白头翁汤即本方加厚朴、阿胶、附子、茯苓、芍药、干姜、当归、赤石脂、甘草、龙骨、大枣、粳米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止痢,温中养血。主治赤痢下血,里急厚重,连月不愈。
3、《时氏处方学》白头翁汤由本方加生白芍、赤苓、青子芩、焦渣炭组成。功能清热燥湿解毒,凉血止痢。主治伤寒厥阴病,热利下重,心烦口渴。
【附方】
1、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即本方加甘草、阿胶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养血滋阴。主治产后血虚热痢,以及血虚而患热痢或痢久而伤阴血者。
2、加味白头翁汤(通俗伤寒论)即本方加白芍、黄芩、鲜贯众、鲜茉莉花组成。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赤痢腹痛,里急后重。
加减白头翁汤(《中医治法于方剂》)即本方去黄柏,加黄芩、银花、地榆、白芍、木香、甘草组成。其清热解毒止痢之功较本方强,主治急性菌痢,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苔黄脉数。
葛根黄芩黄莲汤(又名葛根芩连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葛根15克,炙甘草6克,黄芩9克,黄莲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里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未解而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腕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方解】:方中重用葛根为主药,既能外界肌表之邪,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利;辅佐黄芩、黄莲清泄里热,厚肠止利;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主药,共成清里解表之剂。
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缓而清里之力强,乃三表七里之治也。
【按语】:本方以身热下利、苔红苔黄、脉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肠伤寒、小儿麻痹症、小儿消化不良、婴幼儿秋季腹泻等。如兼呕吐,加半夏、竹茹;夹有食滞,加山楂、神曲;腹痛,加木香、白芍;湿热泄泻,加银花、车前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如银花、白头翁、木香。
如下利而不发热,脉沉迟或微弱,病属虚寒者,不宜食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五联疫苗所致发热家兔具有明显降温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兔心律失常等。
【附方】
加味葛根芩连汤(《赵锡武医疗经验》)即本方加生石膏、金银花、杭白菊、全蝎、蜈蚣组成。功能清热透表,芳香逐秽,调肝熄风,宣痹通络。主治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的急性期。
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颠倒,或卧苦惊如堕状,盗汗,临事不起;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夜多异梦,悲愁哭泣,忽忽欲走
大续命散
【处方】 麻黄1两,乌头1两,防风1两,桂心1两,甘草1两,蜀椒1两,杏仁1两,石膏1两,人参1两,芍药1两,当归1两,竹茹1两,黄芩1两,茯苓1两,干姜1两。
【制法】 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 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颠倒,或卧苦惊如堕状,盗汗,临事不起;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夜多异梦,悲愁哭泣,忽忽欲走。
【用法用量】 《千金翼》本方无(艹闾)茹,有芎。
【摘录】 《千金》卷八
柔风,皮肤缓弱,四肢不仁,腹内拘急,骨节疼痛
大续命散
【处方】 麻黄1两(去根节),人参1两(去芦头),黄芩1两,赤芍药1两,芎1两,甘草5钱(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防风1两(去芦头),桂心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柔风,皮肤缓弱,四肢不仁,腹内拘急,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圣惠》卷二十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