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双减”背景下,培育儿童自主学习能力
8月29日晚,自主教育联盟数学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一次线上交流活动,在“双减”背景下,寻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本次会议参会人员有吴正宪老师以及数学名师工作室的各位老师,由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的周婷老师担任主持人,通过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指导,与会教师对“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了学习与探究。
暑假即将结束,各位教师纷纷投入到了新学期开学的工作中,为学生新学期的学习与生活做好准备。同时,本次会议的开展,为新学期的工作做了一个简单的规划和安排,期望能为学生带来更高效更轻松的学习氛围。
首先,什么是“双减”?为什么会提出“双减”政策?
“双减”是为了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提出的减负方针。
在简单认识“双减”后大家跟随吴老师的分享,去学习如何做到“双减”,如何让学生在“双减”的背景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吴老师通过分享一篇教学课例,为大家介绍如何做到减负,该课是上海的数学教师潘老师讲授的《度量的感悟与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亲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悟“变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会直接引出“高”这一名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建立与旧知的联系,才能真正走上自主探索之路。
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学生得到了两个不同的答案,通过割补平行四边形得到的长方形面积和拉拽得到的长方形面积,教师在此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答案,而两种答案哪个才是正确答案呢?学生们在争论中提出了数方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中,进一步确定通过割补形成的长方形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路,真正的做到了知识的关联。
同时,在深究面积变化的原因中,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何时面积变得最大和最小,让学生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有直觉的感知,增强了学生的量感。学生在展开空间想象时,当拉转变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即长方形)时,其面积最大;反向思维,当平行四边形的高不断向0逼近时,面积也向0逼近,变得越来越小。
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整体的观点,将有知识关联的内容进行整合,抓住核心知识,正所谓一理通,百理融,学生将核心知识点理解了,相关的其他知识自然也就明白了,学生在学校完成了知识的转化,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参加额外的校外培训。在作业的准备中,教师要做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准知识的核心点去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触类旁通。
减负的意义并不是减少学生的知识量,而是教师们应该学会关联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核心知识进行重点设计,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节约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生有了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才能更好的促进其对知识的理解,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做到提升,学习效率也会有极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