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需要这样的热火朝天(上)

乡村教育需要这样的热火朝天(上)

三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是不能这样随随便便结束,总该留下点什么吧!在行动之前,写一写绝对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

这几天,温州天气很炎热,大家都不愿意外出,只想待在家里、待在空调房享受夏天里的清凉。可是,有这么一群人却选择了外出,来一场既诗意又疯狂的学习之旅。

7月15日上午,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陈素平副院长带领着一群校长和老师,齐聚在楠溪江畔的耕读小院,举行了这场名为温州市“小而优”学校山水田园课程学校联盟活动的培训会。我和两位同事参与其中,享受了这趟旅行,感受到了这种热火朝天的乡村教育场。

对我而言,培训学习机会有太多,见过各种各样形式的培训。中规中矩的官方培训,灵活多样的民间培训,给我太多的感想和思考。不管怎样的培训,我都充满期待,因为它会让我的大脑不断在思考。当然,这次更是如此。我带着期待走进培训现场,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从简短的开班仪式来看,就已经定下了这次培训的基调——紧凑、丰富和人文。从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安排,就已经注定这是一场“上天入地”和“飘洋过海”的培训。

第一个半天,先从简短的开班仪式开始。开班仪式之后,从云端分别传来了杭州与美国专家的省城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尽管空中距离如此之远,但我们从屏幕前还是能够感受到她们对教育的热情,对温州这个“小而优”群体的关注。

从两位专家的讲座中,我获取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开发模型。从模块内容的选择,到八大关键能力的提取和方法与媒介的使用,最后到环境与资源的创造和利用的课程开发模型,可以适用于每一个课程。另外,至于两位专家提到她们做了什么,对于我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可以从中知道她们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的逻辑。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单位时间很可能就是为了获取这个工具。

如果说上午的两位专家是站在高位,给我们以国际视野的引领和理念的梳理是“上天”,那么,下午陈素平副院长的讲座就是搭梯子“入地”。站在天上,那是神仙不食人间烟火,无法体会柴米油盐之难。来到地上,那是耕耘者,一切不易和问题,只有自己清楚明白。从上天到入地,能够把我们平日里的耕耘拔高到更高的云层之上,让人看得更清晰和明白。从上天到入地,又能够给予登天之难一把扶梯,让登高者顺势而上。

陈院长讲座中的案例和方法就是一把把梯子,连接着天地大空间,让我们拥有了“上天入地”的本领。

下午,除了操作和案例的分享,还有一道文化大餐,那就是原温州市社科联主席洪振宁先生的《温州乡村文化的特点》。老先生很智慧,知道我们都是小而优创建学校,也从小而优三个字入手,来讲温州市的乡村文化特点。通过他的课,我们对温州的文化更多了一份自信,也对自己身边的乡村文化多了一份理解和认同。

教育培训,为什么还要安排这样一道文化大餐呢?作为校长,我们真的应该从本校出发,了解学校的文化以及周边社区的文化,以便能够让更多的在地资源成为学校课程的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对象。

一天的学习,就在如此紧张而有序中,随着夕阳西下而落下帷幕!原本以为培训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可是晚饭后陈院长又拉着一群老师在小溪边,进行在地化的研讨和闲聊。很遗憾,我因为车子出了小问题,而不能参加这种“高端培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