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致俊 | 怀念我的父亲王之录

往期回顾 

作者:王致俊

2013年农历12月29日,是父亲离开我们20周年纪念日,也是春节来临之际,在这喜迎新春的美好日子里,我不知不觉地想起父亲,他音容笑貌仍在我眼前,不由自主地泪水盈眶。往日之岁月一幕幕犹在眼前,不禁提笔写下怀念父亲王之录,以表怀念之情。

我的父亲王之录,字根有,民国九年(1920)农历6月6日,出生于孝义南船头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姊妹4人,上有一姐一兄,下有一弟,自幼家道贫寒,只读过初小,打得一手好算盘,毛笔字写得很好。他的姐姐为解救娘家的生活困难,15岁嫁到汾阳县西官村任姓殷实人家。21岁丧偶,生有一女一子,大者牵襟悲啼,小者嗷嗷待哺,既承受着失夫之痛,又要抚育儿女,千斤重担压在她的肩上。加之当时封建思想作祟,认为“好女不嫁二男”。祖父念及女儿青年失夫,无人关照,携手全家老幼从孝义南船头迁往汾阳西官村姑姑家定居,当时父亲6岁,由祖父和伯父靠农耕养家糊口,维持一家生计。父亲9岁时在孝义南辛庄初小读书,毕业后迫于生计返回姑姑家,14岁就随祖父从事农作,到20岁时则能独自耕地种田,种瓜种菜,驾着马车拉盐卖炭,样样农活在行,成为西官村驾车、种田能手,深受村人和任姓家族老小的尊重和赞誉。

1946年,父亲与汾阳县董家庄村名门仝广成之长女仝心兰结婚,母亲性情刚强,一生操持家务。父亲年轻时正值战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接踵而来,别说温饱,能保住生命就是万幸。

1948年10月,太原战役打响后,在晋中区发出“男女老少齐动员,支援前线打太原”的感召下,时年28岁的父亲积极报名,参加了汾阳民工支前运输队,支前大队奉命开赴太原以东的罕山一带,执行从孟家井军运物资站向前线运送作战弹药、粮食、柴草等物资的任务。父亲凭着他多年的驾车经验,不分白天黑夜,驾着马车,顶风雪,战严寒,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穿过敌封锁线,临危不惧。先后参加了攻打风格梁、牛驼寨、麻地沟战斗的粮食、弹药、柴草等军用物资运送任务,部队打到哪里,就把物资送到哪里。

在一次执行运送粮食的任务时,父亲与同行的一辆车夫,刚进入罕山不远处却遭到了敌机的扫射,父亲亲眼目睹数十名战士壮烈牺牲。他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死亡线上,但父亲抱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誓言,冒着敌人的炮火,驾着车将粮食送上前线,顺利完成了后勤部交给的任务。就这样他坚持连续作战,全凭两条腿,走了不知多少路,有时爬山,有时蹚水,但他始终没有叫苦叫累,一心想着圆满完成任务。1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前线后勤部命令首批顺利完成任务的民工返回各县,时任汾阳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国泽,率领支前民工推着独轮车,驾着大车连夜返回汾阳县城。次日县政府降重召开庆祝大会县长李国泽在讲话中说:“战后,前线总指挥徐向前说:解放太原要论功行赏的话,那第一功就该归功于后方的供应,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并将革命烈士的英名写在白布上,挂在墙上,大家致礼默哀。当父亲回到家中,只见在家等待的妻儿老小泪眼模糊,饭吃不下,觉睡不着,家人尚以为他再也回不来啦……

1951年,孝义进行“土地改革”,父亲与伯父王之福从汾阳西官村迁回南船头村,积极投身到“土改”运动中,带头将自己的马车、牲畜以及耕作农具全部入社,被划为贫农,分得土地和房屋。随后我母亲,伯母带着我5岁的姐姐也回到老家,生活安定了下来。母亲在家勤劳家务,父亲整天参加集体化劳动,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起早贪黑,忙于集体化耕作,有时中午饭吃在地头。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体现出一名普通农民的忘我牺牲精神,是一名优秀的社员,受到劳动模范表彰。

1958年,父亲参加了孝义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生产生活之苦不用细说,当时那个苦劲,是现在难于言表的。有一次,父亲上班在粉碎铁矿石时,被矿石砸伤腰部,但仍坚持劳动,后来疼得实在支撑不住了,才托请来民间医生治疗,发病时向头部和下肢放射,疼痛难忍。时隔不久,父亲又坚持劳动,就这样留下个腰疼后遗症。事业上的波折,工作上的劳累影响了父亲的身体。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中,连野菜也填不饱肚子父亲却得了一种病,俗称“水鼓”(现在叫肝硬化),也是一种很难医治的病。当时医学不发达,只能求助于民间医生。记得父亲的“水鼓”病,是靠一位老中医的针灸加中药治愈的。治疗期间,得到母亲的精心护理终于在半年多时间战胜病魔,这也是祖上有德,让父亲得救。

1967年,公推父亲为生产队饲养员。他从青年时候,就爱好耕地,驾马车和饲养牲畜。在解放初期,交通条件落后,驾车出行或运输是当时的主要工具。一匹马(骡)就是不竭的“动力”,无论多远的路,多重的货物,四个蹄子撒起欢来,便到达目的地。父亲担任饲养员时,与马(骡)日夜为伴,朝夕相处,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对他饲养的各类牲畜,自然是倍加小心地侍弄。父亲爱惜他饲喂的每头牲畜,精心饲养,经常更换磨坏的马掌,以保护脚力;及时清理马圈,以保持良好的卧宿环境,通风透气保暖乘凉。父亲饲养的牲畜膘肥体壮,在司马公社牲畜膘情评比会上,获得全社第一的荣誉称号。父亲十几年如一日,不知熬过多少夜,不知担过多少粪,只知全村有3名饲养员,父亲饲养牲畜的技术是最好的。直到1980年牲畜、土地下户,才不再饲养牲畜。

1981年土地下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口,我家分得土地5亩,父亲自己辛勤耕作,勤劳致富,当年新盖瓦房四间,为家庭兴旺奠定了基础。

耕读传家,是我王氏家风。父亲教育我们要从小刻苦读书,长大做一个社会有用人才。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是父亲教我们识字的必读书;《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是父亲教我们必背的基础东西。他每天晚上下工回来,吃过晚饭就开始教我们认字或算算术,一天认5个字或算5道题。父亲认真严肃,耐心细致的精神,至今使我们记忆犹新。由于父亲的谆谆教诲,我9岁上学也认识不少字,《百家姓》《乘法口诀》都可以熟背如流。一年级时全班考试第一,以后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均名利前茅。我从吕梁农校毕业后,选择了支援边疆西藏工作。临行前,原孝义县农机推广站站长郭璐生,土肥组组长高大旺等领导前来送行,这与父亲对我的教诲与引导是分不开的。父亲以一颗热诚的心付于儿孙的情如海深,恩似天高,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父亲一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生来手巧,毛笔字写得很好,逢年过节常帮邻居写对联;他会捻毛线、结毛衣、搓麻绳、纳鞋底;还会磨各类刀具,结衣用扣疙瘩。诸如上述活计不论谁来求他,都做到有求必应,记得在80年代前,群众生活条件差,大小人的穿戴全靠当母亲的去做。所以,找我父亲磨剪刀,纳鞋底、织毛衣、结扣疙瘩的人,几乎天天有。父亲利用午饭,晚饭后的时间,帮助办理,有时做到深夜。他的善行义举博得村人的尊敬和赞赏。然而,正值生活条件改善,儿孙满堂,乐享天伦之乐之时,父亲却因身体欠账太多,旧病复发,6个儿女陪侍床前,终医治无效,于1992年农历12月29日病故,终年73岁。

父亲的一生是坎坷曲折的一生;是无私奉献,战斗的一生;他是一个勤劳朴实,对人宽厚的人,也是一个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父亲虽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家产,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20年过去了,但父亲的精神常在,品德长存,是后辈儿孙永远学习的榜样。今天告慰父亲:后辈子孙没有辜负您的厚望,我们将铭记家训,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愿“耕读传家,质朴敦厚”之风,一代一代传下去。

更多人在读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0)

相关推荐

  • 《水经注》里的文峪河------《水经.文水注》考略(卷六)

    摘要:本文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鉴于文献记载空间维度的模糊性),中观层面则借助Google earth等工具着重从空间维度进行校验,而微观层面则以实地调研及相关考古依据等 ...

  • ​第二届“老山杯”有奖征文:父亲曾是支前民兵

    征文启事:麻栗坡县老山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二届"老山杯"有奖征文启事 推荐阅读:军史资料:对越作战炮兵经验和战例大全(共11集,1979年12月出版) 军史资料:中越边境侦察作战战例选 ...

  • 王致俊 | 我家旧院的老枣树

    往期回顾  ·   公安局长孟根生 ·   在内蒙的孝义南姚村晋商 ▼  点击收听  ▼   作者:王致俊 说是旧院,其实是我王氏祠堂院.王氏祠堂坐落在南船头村前街西端十字路口东北侧,据祖辈相传,约建 ...

  • 王致俊 | 我的第一次采访

    往期回顾  ·  三寸金莲的慈祥继母 ·  张起靖 | " 石像村 " 刍议 作者:王致俊 1979年3月,我响应国家号召,经考试录取到西藏江达县农科所工作.后曾在江达县农牧局等单 ...

  • 王致俊 | 漫话端午节

    往期回顾  ·  侯兆勋 :西盘粮笤帚是名品 ·  武卫东 :记忆中的北京--孝中同学联谊会 ▼  点击收听  ▼ 作者:王致俊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亦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 ...

  • 王致俊 | 孝义清明节礼俗

    往期回顾  ·  于文华和许海霞的孝义人生 ·  支部书记第一人 | 中共孝义首任党支部书记李正旺 ▼  点击收听  ▼    主播 | 苏丹 作者:王致俊 清明节是寒食节的前一天或后两天.它是二十四 ...

  • 王致俊 | 父母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往期回顾  ·  慈禧太后的头厨是孝义人,曾为蒋介石做过饭 ·  郭镇俊 | 多年的搭挡 难忘的情义--回忆和石存有同志相处的日子 作者:王致俊 父亲离开我们29年了,母亲今年元月24日仙世,但父母的 ...

  • 王致俊 | 我的母亲仝心兰

    往期回顾  ·  长兴村四英才 ·  连续22年参加全国两会服务的孝义人 作者:王致俊 我的母亲,系汾阳董家庄村娘家,可谓是大户人家.外公仝广成,字大贵,旧时耕种着几十亩耕地为生,他虽是农民但不养的耕 ...

  • 王致俊|孝义传统“寿”文化

    往期回顾  ·  故乡的那条小渠 ·  孝义英才 | 城市建设者风采 -- 王振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健康长寿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期盼.寿,按<辞海>的解释,是指寿命,或谓年岁长 ...

  • 王致俊 | 妇女信得过的“娘家人”——记大孝堡乡南船头妇联主任薛凤花

    往期回顾  ·[孝义传统美食之---40]小酥肉 ·[揭秘]你听说过平介县吗?(汾平介孝四县组成) 作者:王致俊 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个从事30年妇女工作的老妇干: ...

  • 王致俊 | 水壶的故事

    往期回顾  [怀旧]这些难忘的童谣你还记得吗 [家事]北辛安的刘家人 作者:王致俊 春节快要到了,儿女们帮助整理家务时,女儿将放在厨柜里的旧军用水壶拿出来说:"这物件老掉牙了,放到这儿不用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