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期陈洪绶三十幅绘画赏析(上)
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张宏、崔子忠等。这里我们介绍陈洪绶绘画作品。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儒客大家。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还画过一些插图和叶子。著名的有《九歌插图》《西厢记插图》,最著名的是他曾画过《水浒叶子》,并且流传下来,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水浒》英雄画像。
陈洪绶的传世画作,还有《女仙图》、《玉堂柱石图》、《观音像》、《踏雪寻梅图》、《雅集图》、《荷花鸳鸯图》、《米芾拜石图》、《对镜仕女图》、《梅石图》、《竹石萱草图》、《松石图》、《松石双寿图》、《梅石水仙图》、《鹊梅图》、《歌诗图》、《诗酒待琴图》、《松溪品茗图》、《三教图》、《虎溪三笑图》、《品茶图》、《进爵图卷》、《松下高士图》、《文姬归汉图》、《执扇凤簪图》、《观画图》、《湖石荷花图》、《听吟图》、《闲话宫事图》、《吟梅图》等。
明代末期陈洪绶《九歌图》赏析
《九歌图》(上海图书馆藏本),十二开,画幅尺寸在20 厘米×13.2 厘米不等
此图是陈洪绶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创作的一套线描插图,人物有1.《东皇太乙》2.《云中君》3.《大司命》4.《少司命》5.《屈子行吟图》6.《山鬼》7.《湘君》。后刊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来钦之《楚辞述注》的卷首,并为该书撰写了《九歌图序》。《九歌图》是陈洪绶青年时期的线描作品,也是陈洪绶最早的插图作品。
陈洪绶的《九歌图》与前人的《九歌图》相比较,无论在插图的图式、造型还是线性、笔法上都还处在一个学习、起步的阶段,具有明显的习作性特征,但同时也展现了年轻的陈洪绶在插图创作领域里与众不同的形象思维和探索意识。陈洪绶在整套插图中,大胆实践,不满足于模仿前人,没有门户之见,在表现意识上又显得随心所欲、不惧常法,在“尚嫌稚嫩”的插图作品中透出一种自然、清新的气息。
明代末期陈洪绶《女仙图》赏析
《女仙图》也称《麻姑献寿图》是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中心部位画有二个仙女,一主一从,面目清秀。右侧一仙女,身材略高,乌发高髻,侧身而立,双日凝视,细眉凤眼,左手持有宝葫芦的仙杖,杖钵木节交错,衣着华丽,质地细软,此为女仙矣;在女仙之左侧,另有一女衣着装束一般,手捧花瓶,瓶系插梅花及山茶,色彩艳丽,略在女仙身后,为侍从,二人日视前方,神情专注,似有报春之意:女仙身后有湖石两块,一高一矮,形状不一,亦有一主一从之寓意:右侧山石高大,顶天立地,略向左倾斜;左侧山石较小,上小下大,向右弯斜,两石呈揖对之势。
《女仙图》以柔韧细笔勾画女仙二人自岩石中走出。敷色浓艳,人物躯干伟岸,衣纹圆劲,具有古朴之感。用笔坚硬凝练,显示出深厚的传统功力;艺术处理上善于把线条和色彩提炼得十分简洁,并采用了夸张以至于迂怪的手法,如人物头部显得略大,而人物形象则具有一种世俗的气息。
明代末期陈洪绶《玉堂柱石图》赏析
明 陈洪绶《玉堂柱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玉堂柱石图》,图右侧一太湖石竖立,玲珑剔透,紧靠石下伸出一支玉兰花,石另一侧后面也露出一支海棠花,花上一只彩蝶。画家把握住不同的物象特征进行描绘,湖石的稳重坚硬,衬托出花朵的轻盈柔美,浓重的色调托出了玉兰的洁白。画面层次清晰,设色明丽温和,在线条的表现形式上,均用细劲的墨线勾勒,刚柔相济,巧拙互用,于对比中求统一。
明代末期陈洪绶《观音像轴》赏析
陈洪绶《观音像轴》,明代绘画,绢本,设色,纵72.5、横34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图绘观音端坐于菩提叶上,手执拂尘,面部经过艺术夸张,更显得雍容大度。高古游丝的衣纹描法,更见其精绝之处,有如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菩提叶勾勒之工细,表明画家有扎实高深的功底。画面上端有作者书写的经文,后署“云门僧悔病中敬书”,此轴为其晚年手笔,传世作品中之精品。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后自号悔迟、云门僧等。浙江诸暨人。工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画成就最为突出。其作品寄寓强烈个性,风格奇古,善夸张,多装饰意趣。
然而陈洪绶却精心绘制了一幅男相观世音菩萨像,这在当时很少见。图中的菩萨慈眉细目,略有胡须,方面阔耳,躯干伟岸,身上衣纹则以坚挺圆润的细笔勾勒,典型的陈老莲人物画的风格。画面的上半部以行楷工致地书录《心经》,末署“云门僧悔病中敬书”,抑或病中的他此刻心中有着特别的祈求?
明代末期陈洪绶《踏雪寻梅图》赏析
明代陈洪绶《踏雪寻梅图轴》绢本设色,纵131.3、横49厘米。题署:“弗迟老人洪绶”。钤:“洪绶”朱文长方印。又“朗庵鉴藏”白文印。
明代末期陈洪绶《雅集图》赏析
《雅集图》卷,纵29.8厘米,横98.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右上署“僧悔为去病道人作”。钤:“悔迟”、“弗迟”,白文联珠印。画中收藏印鉴有:“陶渻之印”白文印,“去病父”朱文印, 以及“沈氏藏印”、“梅花堂”、“云门读书处”、“西遯遯”等印。现藏上海博物馆。
图为横幅,居中置一石案,案上端放一尊雕琢精致的观音造像和供佛用的水盂、香炉、花瓶。案前一高士,面对造像,盘坐于兽皮之上,展卷吟读。从图中署名可知,即为米万锺仲诏。紧挨他右侧,趺坐在蒲团之上,对着米仲诏若有所指的,就是愚庵和尚。在愚庵和尚之后,王静虚双手微握,鞠身而立。陶幼美扶杖伏案,黄昭素正襟危坐。陶君奭则背身侧首,安坐于树荫之下。在米仲诏左侧的老树丛中,依次坐着三位高士。陶周望侧身依树,手指微微拈须。袁伯修双手垂拱,端庄静穆。而袁中郎则两手支杖,身体向前微倾。画中所有人物,虽各具姿态,都沉浸在米仲诏的吟读声中。
画中人物用白描勾勒,线条清圆细劲,有李公麟的笔意。他以吸取赵孟畎咽榉ㄈ诨交ㄉ衔。壑浠鲎约憾捞氐脑吮史椒ǎ佣顾南咛跫词故堑燎崮簿哂信ㄖ氐慕鹗丁M贝拇拮又遥湟惨园酌枞宋镏疲⒂小澳铣卤贝蕖敝,与陈洪绶相比,则又略逊一筹了。此图的另一特点是,林木苍郁,湖石奇秀,布景优美,力求创造典雅环境。而在技法上,以工带写,远师王蒙,近法蓝瑛,取王蒙之苍润,去蓝瑛之媚俗,融会贯通,达到醇厚拙对的艺术效果。在整个画面中,情景交融,庄重淡泊,起了重要的陪衬、烘托作用。
明代末期陈洪绶《荷花鸳鸯图》赏析
《荷花鸳鸯图》陈洪绶早年时的作品。此图以荷花为题,画上4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绽,从含露朝阳到争艳怒放,形象丰富地展示了荷花的多姿多彩。而荷叶的俯仰截掩则映衬其“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拟人化风范。一块形状奇怪的太湖石,立在荷叶丛中。
两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正欲向一朵荷花飞去,而另一只早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一动一静,互为呼应。莲叶的婀娜多姿,荷花的娇艳欲滴,与古石的瘦硬层叠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作者的笔下却被结合得十分自然。一对鸳鸯在水面戏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正隐伏于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弓身欲动,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意趣。在这幅图中,作者用笔工致而不显刻板,着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腻,画风素洁明快,既有应物象形的写生功底,又不乏变幻合宜的适度夸张。
图中水面上的青萍(叶),星星点点,集聚在水畔的鸳鸯、荷叶、枝干乃至岩石脚周围,将全图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全图布局周密不苟而灵动,工笔又辅以写意,是陈洪绶工笔重彩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明代末期陈洪绶《米芾拜石图》赏析
明 陈洪绶 米芾拜石图 设色绢本立轴纵114.9厘米横47.1厘米,上海工美2007春拍 成交价836万元
《米芾拜石图》,陈洪绶以米芾为主人公所创作的一件历史人物故事作品,在表现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面貌。《米芾拜石图》,画面上方嶒崚玲珑不可名状的奇石下,米芾乌帽红袍,手持长笏,神色端庄,恭敬虔诚地对石拜揖。待从三人二背一正,恭手而立,肃然起敬的表情,增添了画面静穆肃然的气氛。将“米颠”狂放、戏谑精神世界表露无遗,全图体现出一种脱俗磊落的格局和气质。
构图布置富有密变化,细节上起承呼应,富有装饰趣味,有一种明快的秩序感,所涉及的人物的面相、服饰和环境不着眼于“似”,更多的取其意,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寄寓。造型主用圆劲的铁线描,在婉转中透出刚韧的力度。敷色采用工笔重彩的形式,色彩对比强烈,朱色、石青和石绿的颜色对比上处理得当,洗去唐人浓丽鲜艳的习惯,更趋古朴沉着,使画面显得更为高古。
《米芾拜石图》品相完整,保存良好,明朝的绢地,包浆散发出的时代气息,古色古香,令人神往。可以称为陈洪绶传世的绘画作品中的精作佳构,著名画家,鉴赏家的谢稚柳先生珍藏之品,并钤有三方谢氏收藏印章,弥足珍贵。
明代末期陈洪绶《对镜仕女图》赏析
陈洪绶《对镜仕女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对镜仕女图》属此中写意作品,所以更为难得,在画法上明显的不同于其他工笔仕女,他先以浓淡墨勾写出人物大体特征,然后以浓墨按人物的身份画出云鬓高悬的发式、金钗、花饰及面部五官,用线准确灵动;接着顺势勾写出颈部、肩、胸的外形,勾画身前的铜镜、双手、宽大的饰带、裙下摆的花边纹饰、系在腰间的玉佩绶带及拖地长裙;就连细微部位的转折、结构都不放过,短线遒劲、长线飘逸,异常生动。
先画下面两块立于水中的巨石,从画面效果来看,这两块巨石应是以勾写结合的技法完成,即先用浓淡墨挥写出石的结构,然后依势勾写出石的外形,转折多变、笔墨酣畅,大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整幅作品的大体气势、笔墨关系出来之后,才开始上色。陈洪绶不愧为一代丹青妙手,他仅以淡赭石晕染人物的脸、手部位,脸颊、嘴和指尖略染以硃磦,人物既青春靓丽又不失雅韵风流;衣裙上染以淡淡的紫色,使人物肌体在薄如蝉翼的轻纱下若隐若现、体态婀娜、妩媚动人;老树上的秋叶以赭石统染,以增强画面深秋的意境,树干有的地方保留淡墨染过的痕迹,有的地方以淡赭石罩染,视结构、虚实而定。最后题字、落款、钤印,一幅仕女画作品就完成了。
明代末期陈洪绶《梅石图》赏析
《梅石图》轴,明,陈洪绶作,纸本,墨笔,纵115.2cm,横5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署款“老蓮洪綬畫于柳莊”。钤“蓮白衣”。
是图以古拙奇特的造型绘拳石耸立,旁伴一株被截去诸多枝干的老梅树,树上几朵梅花绽蕾展瓣。构图简约洗练,并注重物象间的相互衬托与对比。画石用线勾出圆润的外形,再以淡墨渲染。画梅则用浓、枯墨笔勾勒,线条古拙方硬,具金石韵味,体现了老梅饱经沧桑的古木气息。
清内府《石渠宝笈》著录。
明代末期陈洪绶《竹石萱草图》赏析
《竹石萱草图》立轴 绢本设色 纵113.3厘米 横4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采用不同的画法绘出湖石、萱草及秀竹。画家以枯笔勾石,加横皴竖苔,笔法写意凝重。萱草用双钩填色法绘写,设色妍丽,勾线细致精确。秀竹则纯以白描手法写出,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刻画入微,尽显挺拔之姿。三种画法相辅相成,天衣无缝,可见画家深厚的功力。
明代末期陈洪绶《松石图》赏析
《松石图》设色纸本 1648年作
款识:戊子龝日,老莲洪绶画于西湖之定香桥。 钤印: 章侯氏(白)、洪绶(朱)
《松石图》是陈洪绶于顺治五年(1648)五十一岁时所作。图绘二株苍松拔地而起,坚挺直立,虺枝横空,气势开张;下有湖石,玲珑剔透,似跪拜作揖状;石前后二株萱草花,娇嫩清秀,婀娜飘逸,神态可人。此图画松萱寿石,显然是为祝寿之用。此图松针的画法采用“五针式”,此画法虽亦见于元四家和董其昌,但是这种松针的画格是陈洪绶独创的。画时笔尖向上,下笔略呈弧形,五针一聚,也有三针、四针的,每簇松针不相互重迭,整齐而疏松地排列着,极富装饰性,此种绘松法一目了然是陈洪绶的面貌,用现代的话说,这是陈洪绶的“品牌”。在绘画技法上,陈洪绶是最善长运用线条的画家,他的线条高古朴素、雄健遒劲,如屈铁盘丝,有韵律感,富有生命力。不仅描绘客观的真实,更是传达意境。《松石图》充分体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明代末期陈洪绶《松石双寿》赏析
《松石双寿》绢本设色
纵观这幅《松石双寿》,线条流暢粗壯,墨色古雅纯净,境界阔大新奇,或曰“莲画以天胜”,不为过誉也。可谓集构图的寓意之美、笔法的韵味之美、造型的夸张之美和设色的古雅之美于一体。
此图以垂直取势,却不为成法所囿,苍松在石群中拔地而起,蓬勃向上;奇石形质诡异倔强,傲然屹立;松石的大小、高低,在变化悬殊中达到和谐统一,将天地之精灵意蕴其中,令人肃然起敬,留下联想余地,不失为一幅借物抒情、强烈表现自我的佳作。这种不落俗套,别出心裁地安排和处理描绘对象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完美的艺术整体和“有意味的形式”。笔法表现上,陈洪绶以凝重苍润的笔法写松石,用笔粗壮、流畅而多方折转变,或若行云流水,或若春蚕绵绵吐丝,或若折铁顿错方硬,真实而美妙地展示了所绘物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运动感和韵律感。在用色上,于简洁、清润中透露出高古的格调间石绿的点苔让画面苍茫之中不乏灵动。陈老莲一直重视敷色,兼魏晋之长,又得李公麟之妙,体现了宗古求变的大家气质。他不趋时流,摒弃艳俗,以墨为格,“以笔为帅而色从之”,强调笔与墨化,墨与色化,在色与墨的交互运用中,营造出古韵盎然的画面。由此产生的艺术趣味,与其内容、笔墨相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清代唐九经称:“其笔墨凡四变,少而妙,壮而神,老则化矣”总结他一生笔墨经历四变入“三境”。此幅《松石双寿》应为其由妙入神时期之作。
明代末期陈洪绶《梅石水仙图》赏析
《梅石水仙图》很具有陈洪绶花鸟画的典型特征。笔墨净静,端庄清秀。他的人物画与花鸟画的风格是个谜,因为两者完全相异。在人物上他勇于变形,独创一种强烈的个人风格,而相比之下的花鸟,规矩得不得了,花就是花,叶就是叶,叶子上有几个虫眼就是几个虫眼,绝无一丝变形之说。
明代末期陈洪绶《鹊梅图》立轴赏析
款识:老莲洪绶画于青藤书屋。钤印:陈洪绶印
《工笔花鸟》枯木怪石多为文人画所钟爱,此图绘怪石、花卉和独立枝头的彩雀,花及鸟的画法均极工整,花用粉多次轻染,分出浓淡,再用工笔勾勒,烘托出花瓣的肥厚、白嫩;彩雀先用轻细的线条勾出轮廓,用淡墨轻色逐层晕染,刻画精确。怪石重勾轮廓,略施晕染,墨色变化丰富,充分表现出石之“丑”美。画幅构图大胆新颖,平稳巧妙,怪异的风格符合陈氏之法,设色明丽温和、层次细腻、变化微妙,在赭色的绢底上更显典雅端丽。
明代末期陈洪绶《歌诗图》赏析
《歌诗图》立轴 设色绢本 (429.8万元,2007年1月西泠)
款识:迟洪绶画于溪亭。钤印:陈洪绶印(白文)
此轴画的也是主人倚案而坐,案上无文房等陈设,但花插与酒具依然,案下还有简牍等物。对面二女子,其中一个执阮,正在弹奏。人物安排比较集中,场景设置比较简单。画幅上部留天较宽,写在左边的一行题款,起到上下连接的作用,这样,既扩大了画面,又不显得空旷,自然和谐,颇具匠心。《歌诗图》轴人物的刻画细腻、传神,三人对坐吟唱、弹琴,如闻其声。即便是背对读者的乐女,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她那左手按品、右手拨弦的熟练技巧。人物的衣纹,全用高古游丝描,细润圆劲,富有弹力,充分表现出人体的形态和衣服的质感。《歌诗图》轴是陈老莲晚年的力作、是很难得的一件珍品。
款署“迟洪绶画于溪亭”,“迟”前有类似“一”字笔划,应该是“老”字残剩笔划,全款应为“老迟洪绶画于溪亭”。陈洪绶是浙江诸暨人,屋前有枫溪,1630年他在宅园内筑醉花亭,1633年起吟诗作画始署“溪山”“溪亭”等地名。而以“迟”为号,陈洪绶有悔迟、弗迟、勿迟、老迟等,它流露了陈洪绶由明入清后复杂的情感,“是儒家道义的自我及艺术家寄情笔墨的自我无法解决矛盾时的表现”(翁万戈语)。排比其传世作品,最早以“迟”署款(无论诗歌还是绘画)大约是在“丙戌”年(1646年),即陈洪绶49岁那年。他一生享年55岁,凡以“迟”字署款的,无论前面冠以“悔”、“弗”、“勿” 等字,均为其晚年所作。
明代末期陈洪绶《诗酒待琴图》赏析
《诗酒待琴图》立轴 设色纸本 乙丑(1625年)作
款识:乙丑秋八月,老迟洪绶写于深柳读书堂。钤印:陈洪绶印(白)
在陈洪绶的时代,画坛几乎全是山水画的天下,而陈老莲兼工花鸟、山水、人物三者,且最擅长、成就最高的乃是人物画,画从唐宋而上追魏晋,深得古法,渊雅静穆,浑然有太古之风。他不仅是明代人物画巨匠,也是使衰退了六百余年的人物画重新振起的伟大画家。此画成于老莲三十七岁秋,正值其创作风格转变时期,笔法飘逸洒脱,运墨圆劲婉转。作者善于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隐逸生活,画中之老莲正与同好沽酒对酌,两位侍女抱琴而立,老奴侍花弄草,一派恬淡祥和。全画以“三白法”着重表现人物衣纹流畅,身体肤色匀称饱满,设色以粉、白为主,间以朱砂点染,多为平涂,匀净古淡而不失醇厚,温润娴雅而不俗不腻,为陈洪绶人物画之精品佳作。陈洪绶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学习传统,力追古法,且能融古开今,融会贯通。既学周昉的人物和李公麟的白描,又能吸取五代贯休之夸张怪诞,且熔于一炉,兼收并蓄,时人“讶其怪诞,不知其笔笔皆有来历”。此画题材为老莲清顽之景,特别之处是画面中心人物一改往昔高士男宾之惯例,转而变为老莲侍女中的一位。该侍女头大于身、有颈无肩,其造型形式可比周昉、张宣之丰肥。此变形和夸张的路数,使陈洪绶在明末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
明代末期陈洪绶《松溪品茗图》赏析
《松溪品茗图》设色绢本 (896万元,2009年11月北京翰海)
款识:洪绶写于静者居。钤印:陈洪绶印
诗堂:兵尘洞绕函开,不到商于六里间。赤帜频传秦楚蹶,白云自与绮园闲。龙蛇陆起嗟何在,鸿鹄冥飞竟不还。千载高风无复见,空余芝草满空山。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人。以明经不仕。崇祯间召入为供奉。甲申后自称悔迟。善山水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龙眠吴兴之妙。力量气局在仇唐之间。世谓三百年无此笔墨云。此轴行笔设色皆极精诣。可不宝哉,可不宝哉。嘉庆庚辰春王正月,南海吴荣光题并书。
此件作品是典型的陈洪绶早期人物画风格。在构图方面,简洁明快,以主体人物为中心,儒士、高僧神情静默,高古奇骇,二童子垂目而立。用线流畅迂回,勾斫顿挫,形态与身姿形象地刻画出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刻绘细致,赋色雅丽,有“古法渊雅,静穆浑然”的格调。构图繁简相宜。画面上部松枝屈折而下,其景致与人物浑然一体。人物造型与历史上的高士形象一脉相承,而造型下丰上锐,是陈洪绶的独特造型语言;主要运用高古游丝描,线条有力而气势纵贯,为吴道子、李公麟人物画的优秀传统;设色淡雅,加强了古意的高雅气质。其人物画的成就在吴门仇十洲和唐伯虎之上。纵观各家对陈洪绶作品的赞语,常用于绘画方面的形容词是“古”、“奇”、“高”、“仙”,也就是说他可以上与古人为伍,达到继承传统的最高功力,而又能创新出奇,格高高雅,超凡脱俗。其绘画对后世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末期陈洪绶《三教图》赏析
《三教图》轴 绢本设色 1927年作 无锡市博物馆藏
本件作品以儒、释、道三教教主为中心,衬以树石背景,设色浓而不俗,人物树石都带有陈氏特有的夸张变形的特征。人物勾廓细劲工稳,树叶重笔双钩。左方落款[天启七年四月朔,洪绶敬图于万经阁],下钤[章侯父]白文印、[莲子]朱文印。[天启七年]为公元一六二七年,陈洪绶时年三十岁,当为早年精工之作。右下钤[铁某真赏]白文、[吉林宋季子铁某所收金石图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朱文印,左下钤[怀民鉴定之印]朱文印。曾经宋铁某、周怀民收藏。
明代末期陈洪绶《虎溪三笑图》赏析
《虎溪三笑图》立轴 设色绢本
题识:闲云为怀,清泉自寄。洪绶书于无见阁。钤印:洪绶、章矦氏
此陈洪绶较早年笔,写“虎溪三笑”故事。其人物开相及线描画法与无锡博物馆所藏《三教图》轴、天津文物处所藏《淮南八公图》卷极为相似,包括其款字特点,应是他三十出头时的作品。
明代末期陈洪绶《品茶图》赏析
《品茶图》又称《停琴啜茗图》,画面典雅简洁,人物造型高古,衣纹细劲圆润。《品茶图》中茶炉上搁有一把单柄平底砂壶,炉旁又有一把紫砂壶,显然炉上的壶是煮水,炉旁的壶是泡茶,两人手上的是品茶盏。这种撮泡法一直沿袭至今。明代散茶兴起,新的撮泡法流行,泡茶的茶壶才真正出现。紫砂茶壶因其良好的实用功能,而且以俗入雅,以平出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受到了士大夫文人的喜爱,有的还参与壶的设计制作。
明代末期陈洪绶《晋爵图卷》赏析
明 陈洪绶《晋爵图卷》 绢本设色 纵24.2cm 横23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识:“陈洪绶画于南高峰。”钤“陈洪绶印”。鉴藏印钤“高陵私印”。此图在素绢上清绘了19位人物,其中的17位面向左侧,或作揖,或执礼,一起恭贺画卷左端的红袍男子加官晋爵。此图布局讲究,人物的聚散组合别具匠心,疏密有致,宾主分明,有起有伏,有开有合。设色匀净淡雅,卷尾主人公身着红袍,格外醒目。人物形象夸张,刻画细致,衣纹简练,线条细劲有力,间有方折用笔,极具画家的个人风格。陈洪绶早年曾致力于谋取功名,晋爵图应是他喜爱的绘画题材。从画法和题材方面判断,此图应为陈氏早期作品。加官晋爵虽为世俗场面,但在陈洪绶的笔下却别具一格。
明代末期陈洪绶《松下高士图》赏析
《松下高士图》立轴设色绢本
款识:溪山洪绶画于深柳读书堂。印文:陈印洪绶(朱文)、章侯。
老莲喜作高士,笔下的儒士或高僧多具奇古之貌,用线流畅迂回,勾斫顿挫,形态与身姿形象地刻画出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画风奇倔僻诞,遂开画史人物画的新面貌。此件《高士图》刻绘细致,赋色雅丽,有“古法渊雅,静穆浑然”的格调。构图繁简相宜,松石为画面的主体,其中心处卧一高士,神情静默,高古奇骇。画面上部松枝屈折而下,荷莲数株,较为空阔,其景物与人物浑然一体,令人想见高士人格的超群与品质的坚贞。作品不仅为晚明文人生活之写照,也寄托着老莲遗世独立的人生追求。
明代末期陈洪绶《文姬归汉图》赏析
《文姬归汉图》设色绢本
题识:疗山老莲画於梅花草堂。钤印:章侯莲子(连珠)
流传到现在最早的蔡文姬故事绘画是数本《胡笳十八拍》,大约绘於南宋时期。将蔡文姬从被虏至北方到多年後返回中原的故事分为十八段,配以晚唐诗人刘商的《胡笳十八拍诗》。
陈洪绶的这件作品描绘的正是这十八拍中的第十三拍:伤别。在宋本《胡笳十八拍》中,“伤别”一段表现的是山水场景之中数十人的宏大场面,人们均双袖掩面而泣。而故事中蔡文姬与匈奴左贤王所生的一双儿女,大的紧拉住文姬衣襟,而小的尚在襁褓之中。这件画作与宋代的处理完全不同。显示匈奴生活的山水背景全部被删减,只留下主体人物。场景的消失使得对人物表现的要求增高,所有的一切都必须通过人物一举一动的微妙动态来展现。宋本《胡笳十八拍》的“历史故事画”於是便转变成“人物故事画”。同绘画一样,明代以来极为盛行历史小说,真实或者说被认为真实的历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人物的“演义”。与之相似的还有明代以来盛行的历史剧。在舞台上,“历史”被简约,而人物则被放大。这件《文姬归汉图》正像是舞台上的表演。人物的动作都相当戏剧化。宋本中人物的掩面而泣在这里被不同的动作和表情所取代。文姬在画面位於一个“分界”的地位,一边是持剑而立的汉族使节,另一边是头戴皮帽的匈奴丈夫。而文姬正与奔来的两个孩子作别。在这里,人物极为精简。陈洪绶的一些人物画其实受到了戏剧表演的影响。陈洪绶本身也为诸如《西厢记》画过版画插图。
明代末期陈洪绶《执扇凤簪图》赏析
《执扇凤簪图》立轴设色绢本1634年作 (792万元,2007年1月西泠)
款识:溪山洪绶写似朱季方社弟,时甲戌暮春,痛饮深柳读书堂。印鉴:陈洪绶印(朱文)簮凤璎珞舞蹁跹。人称明末清初“南陈北崔”的陈洪绶,是中国绘画史上独标一帜的伟大画家。他的人物、鸟兽、花鸟、书法皆能且皆有独特的建树,是一位“代表17世纪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陈洪绶对中国木刻版画所作的贡献极为突出,从《水浒叶子》、《西游记》的绣像插图可见一斑。中国古代版画中以线描作为传达物象的主要绘画方式,陈氏的线描,作为人物版画的集大成者,许多后世的画家都是以他为楷模的。至清代总结出的十八描画人物的程序,许多的源头也在于此。
这件仕女画,从作品中人物的画法,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老莲的人物画技法:人物的任意一个部位都是用线勾勒而成,用线的手法类似后世所称的“折芦描”,但转折劲利中带有韧性,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在这种情况下,画者依然能在细微处表现出舒缓而具轻重迟速的线条。这没有深厚的书法线条功力,绝对没有办法办到。线条在画家的手中是变化多端的,也是一脉相承的。而色彩的运用都是在线条勾勒之后用矿物颜料平填而出,颜料的色泽历久弥新,达到了白者愈白、青者愈青、红者愈沉的效果。
明代末期陈洪绶《观画图》轴赏析
陈洪绶《观画图》轴,绢本、设色,127.3X51.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不多见,并非陈洪绶妇孺皆知的人物画代表作品,但它却集中体现了陈氏人物画的特点和水平。画面简洁,左侧一组景物与右侧一组人物上下相错,左右相向,右上角有陈洪绶边款一行,钤印两方。景物为一巨大的笔架形怪石,上有山水画轴,右侧三人物以主、客、仆的身份呈三角站立,为凝画状。居中人物手执酒杯,仿佛一时恍然沉入了画面的气氛,近处仆童端酒器,随时恭候吩咐。画屮人物的造型呈现出陈洪绶艺术成熟期的造型特点。比如人物都是宽袍广袖,上锐下丰,眉目清秀,头部比例约占躯体的五分之一,这与《归去来图》中头人身小的成年男子造型一样都体现着他的艺术个性。人物衣饰的线条细秀劲直,疏密有序,面部特征夸张,观画者被刻画成长脸隆鼻的形象。图上巨石亦是用简洁方直的线条勾出结构而且几乎没有皴擦,与人物的笔法相呼应。画面着色极考究,避免太艳近俗,无色乏趣的做法,时采用浅浅的花青,赭石和胭脂敷染,石上有石青点苔提神。这些与后人评其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细劲、设色得法、气宇超拔的记述十分符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画中之画用简笔写出,疏木两三株,几块苔岩,有一平远空间,不无元人笔意,这与通幅古雅之气甚为和谐,也表现出陈氏对于前人艺术的了解。
明代末期陈洪绶《湖石荷花图》册赏析
陈洪绶《湖石荷花图》册,绢本、设色,每页31.7X24.9cm,南京博物院藏。
该图是陈洪绶十二页杂画册页中之一幅,无署名年款,只钤有“陈洪绶印”、“章侯”二印,对页是恽寿平的题诗:“玉井残烟未有枝,绿云空忆。谁知吟客销魂处,最是红衣欲坠时。”虽然陈洪绶显以人物画著称的,但他也兼擅山水花乌草虫,此图便体现了他在花鸟画方面的卓越成就。
陈洪绶爱莲,爱画荷花,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他给自己起号为“老莲”。图中景物以工整之笔写出,应该是画家中年前期作品。画面上一块太湖石稳稳齑立,几杆荷花荷叶在湖石的半遮半掩中伸出水面,婷然玉立。太湖石的横向笔皴、波纹的水平伸延、荷叶的平行端立,与荷茎和湖石的睡直线在画面中形成横与竖的构成,极富韵味。湖石的画法还留有蓝瑛的影子,相对于他以前的那种纯以折带状墨线勾勒然后施彩的写石方法,此图由浅到浓逐层施墨勾染的画法略显谨慎,也更有写生味道。荷叶画法先用墨线勾勒再用渲染使其丰满,浓淡有度。荷花用宋人双勾法,三朵花型分别代表了由初绽到衰败的不同状态,真正做到了“以少胜多”。水面上浮动着点点青萍,浅淡的红绿间色与红花绿叶相照应。它们不仅能成功地追摹自然,同时又起到了造势的作用,使画面既稳乂活,这一点正是陈洪绶花鸟画里“工”中带“写”特点的具体体现,是后世写意花鸟画中常见的一种笔法。莲石题材的作品陈洪绶创作过多幅,尽管笔法不同,但与此图多有相通之处,它们大抵幽雅静穆,富有装饰性。
明代末期陈洪绶《听吟图》赏析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听吟图》,是作者甲申之后的作品。此图画两人相对而坐,一人清吟,一人侧耳以听。清吟者的旁边以奇崛之树根奉着清供,幽古的花瓶中有梅花一枝,红叶几片。一般来说,红叶在秋末,寒梅开在冬末早春,但这里却放在了一起。听者一手拄杖,一手撑着树根。其画高古奇崛,不类凡眼。
明代末期陈洪绶《闲话宫事图》赏析
《闲话宫事图轴》作于老莲的晚年,是明亡后的作品。这幅作品画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故事,汉平帝时的伶元是一位音乐家,曾做过河东都尉,其妾樊通德熟悉成帝时赵飞燕宫中的故事,因而作《赵飞燕外传》传世。此图画的就是伶元与其妾樊氏在一起闲谈昔日宫廷往事的故事。所谓“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正是此画取意所在。画中女子手捧书卷,几案上一剪寒梅怒放。几案对面的伶元手按古琴,琴在匣中,而其神情庄重,目视远方。似回忆遥远的往事,从其目光中,似能看出往日的风云。画风沉静而高古,是老莲生平不可多得的作品。此画简洁率略,但立意深远。琴未张,而观者似听到无边幽怨之声回荡;口未开,似说尽前朝旧事。哀婉的声音从画面中溢出,一切都不可挽回的逝去,一切都在西风中萧瑟,剩下的是无边的惆怅和不尽的心灵回旋。
明代末期陈洪绶《吟梅图》赏析
《吟梅图》立轴 设色绢本 1649年作
款识:老莲洪绶为荀翁居士画吟梅图。 钤印:章侯,莲子
陈老莲,名洪绶,字章侯,因好画莲,自号老莲,晚年又号悔迟、勿迟、老迟等,浙江诸暨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画家,工山水、花鸟、书法,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他以其独立不倚的高古奇骇格调,冲破形式主义藩篱,屹然突起于晚明、清代以后的画坛,具有振聋发聩、起衰拯敝的影响作用,在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道路上,又矗起一座里程碑。画史评论陈老莲:“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陈老莲的画与当时北方人物画大家崔子忠齐名,并称为“南陈北崔”,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近代画坛。
画中四位人物,一士大夫坐于石台之前,台上布置笔墨纸砚,旁有花瓶装饰,对面山石见做一妇人亦准备作画题字,又下面迎面走近两侍女捧花而来。梅花、石几、古琴、茶炉、茗碗、佛手、竹枝、老菊博古器物可谓是应有尽有,被画着细腻表现出来,线条游丝描,笔法细圆并参,用线疏散,人物造型稍有夸张,画面充满高古气息,非凡不俗。
还有更多绘画作品请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