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新论之二: 大雅至朴,大道至简 ——官汝窑瓷器评说
一、关于“官汝窑”“民汝窑”和“汝窑系”
先贤孔子有句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我认为在加深对官汝窑的认识的过程中,先要科学、准确界定一些基础概念,这样才能廓清围绕在官汝窑上面的迷雾。
(一)“官汝窑”。本文所用的“官汝窑”概念,指的是朝廷以“专供”或“专征”的形式得到御用的汝窑瓷器,即与现在公认的“传世汝窑”同一类型的器物,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窑口或窑场。对这一类器物,一般人都称之为“汝官窑”,我认为应该叫“官汝窑”更为恰切。一是能够把要表述的意思清晰地表达出来。把“官”字放在前面,能直截了当地标明“官用”和“民用”的区别。二是符合当时的实际。至少从晚唐开始,瓷器生产出现了朝廷“专供”或“专征”的形式,即在普通民用的窑厂集中力量专为朝廷烧制高精尖的产品,例如邢窑之“盈”字款器物,越窑之“秘色瓷”。宋五大名窑中,有确切根据的也只有官窑是皇家专场,其余的都是“专供”或“专征”的形式。三是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汉语在界定一个概念时,都是按照由大到小、由外围到内核的规律去表述的,这样界定的概念,即使用简称时也不会出现歧义,例如“官汝窑”可以简化为“官汝”,“官钧窑”可以简化为“官均”,“官定窑”可以简化为“官定”。因此,为了准确解释御用的汝窑器的性质,科学界定汝窑系、官汝窑、民汝窑的内涵和外延,更深入地理解汝窑文化,应该把御用的汝窑器的名称定为“官汝窑”。
“官汝窑”的概念是伴随着对汝窑研究的深入而形成的。195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专家陈万里先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最早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1977年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和叶喆民先生在清凉寺采集到了一片与传世汝窑瓷器完全一样的标本,但因为只有一片,并没有成文发表。1987至2017年30年来,当地共对清凉寺窑址进行了14次科学发掘,御用汝窑的窑炉、作坊、澄泥池、釉料坑等重要遗迹相继发现,汝窑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窑址又进行了局部科学发掘,终于在宝丰清凉寺四户村民的房屋之下找到了官汝窑中心烧造区。仅2000年进行的第六次发掘,就在475平方米的区域内清理出汝官窑炉15座,作坊2处,大型澄泥池2个,釉料坑2个,灰坑22个。从历次考古挖掘所获得的各种实物资料之丰富,可以想见当时的生产之盛。经过反复研究比对,宝丰清凉寺作为官汝窑的产地得到了比较多的认同。冯先铭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出版)中,将“汝窑”词条注解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宝丰清凉寺。”2017年10月19日,建在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附近的汝窑博物馆正式开馆。
(二)“民汝窑”。传统意义上的汝窑是一个大概念,宋时盛行窑以州名,北宋时,汝州辖今宝丰、鲁山、郏县、临汝、汝阳五县。这几个地方出产的瓷器,都称汝瓷。在对宝丰清凉寺进行科学考察的前后,人们在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进行了相关探查,确定“汝窑”——确切地讲应该为“汝窑系”——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两个自然区为沿着汝河而形成的汝河东南区和汝河东北区。汝河东南区包括了“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段店”“梁洼汝窑区”4个生产区,汝河东北区有两个生产区,一处位于大峪乡嵩箕山脉西侧,另一处位于汝州市内及郊区。东南自然区最著名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东北自然区最著名的是汝州市中大街和张公巷的交汇处(俗称张公巷遗址)。大量的出土实物证明,这些窑场存在着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现象,产品无论是在器型、釉色,还是在纹饰等方面都有一些类似,这些产品的绝大多数都属于一般民众生活用器——民汝窑。
图3: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盘口折肩瓶(图片来自网络)
从河南省考古研究的六次发掘情况来看,“官汝”与“民汝”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从器用上看,“官汝”多为祭祀、文房、陈设等;民窑则以生活用品为主。从造型上看,“官汝”造型比较单一,传世仅尊、洗、盏托、水仙盆等几种;“民汝”器型则非常丰富,缸、罐、壶、瓶、盘、碗、盏、碟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从釉色上看,“官汝”为比较单一的天青色;民窑则有天蓝、天青、月白、黑釉、花釉、棕红釉、挂彩和白釉等。从纹饰上看,“官汝”多为无纹饰的素面,“民汝窑”则有刻花、印花、堆塑等装饰。从制瓷工艺上看,“官汝窑”工艺特殊,制作非常精细;“民汝窑”则显得草率、粗陋。
因此,在从唐到元的数百年间,汝河两岸确实有至少百座以上瓷窑烧制青瓷——即所谓“汝窑”,而汝窑器物也确实存在着官用和民用的区别;换句话说,在从唐到元的数百年间,汝州地区存在着一个烧造青瓷的汝窑系,汝窑系以烧造民用瓷器为主——民汝,同时为朝廷烧造少量精品瓷器——官汝。
(待续)
(作者:河北承德 刘国臣 初稿完成于2019年8月,2020年12月修改)